霜冻天气对植物的影响及预防

2016-03-29 05:34张艳艳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24期
关键词:白霜霜冻水汽

霜冻天气对植物的影响及预防

霜冻是农业生产上常见的危害性天气情况,在春、秋季节,由于冷空气的入侵,地面气温急剧下降到0℃以下,导致霜冻的发生。霜冻会在短时间内使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低温,从而造成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需采取预防措施。

霜冻;危害;预防

在春、秋季节,由于冷空气的入侵,地面气温急剧下降到0℃以下,导致霜冻的发生。霜冻会在短时间内使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低温,从而造成农作物的减少甚至绝收,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损失。

1 霜和霜冻

霜和霜冻都是低温条件下形成的。霜是当植物在附近环境温度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其上凝华成白色的像冰屑一样的结晶物,在结霜的时候,很多植物会枯萎死去,造成严重危害。霜冻主要指植物在越冬期间因遇到0℃以下或长期持续在0℃以下的降霜低温,使植物体内结冰或丧失一切生理活动,造成植株死亡或部分死亡的现象。霜冻的造成与降温速度、低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低温出现前后和期间的天气状况、气温日较差等及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的配合有关。此外,在出现霜冻时,由于空气中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白霜,这样的低温所造成的无白霜冷冻现象叫黑霜,黑霜的危害通常比白霜还严重,首先,因为黑霜的温度总在0℃以下,而出现白霜时,由于形成霜时水汽冻结要放出大量潜热,阻止了温度继续下降,使温度保持在0℃附近。其次,黑霜是无形的霜,它造成的伤冻,不易被人们及早察觉,等到发现植物受冻已经晚了,很难采取补救措施。

2 霜冻对植物的危害

2.1 对植物细胞的危害。当温度降到0℃以下时,植物细胞间隙的水分冻结膨胀,使植物细胞受到挤压甚至造成细胞壁破裂。同时,细胞内的水分不断外渗,使细胞内部盐分浓度增大,引起蛋白质的凝固、沉淀,从而导致细胞死亡。霜冻过后,植物受阳光直射,温度急剧回升,植株迅速解冻,细胞间的水分很快蒸发,植物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

2.2 对植物细胞原生质的危害。这是一种生理性危害,低温使细胞内原生质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阻碍,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2.3 对植物根的危害。霜冻有时可以冻裂土壤,使冷空气从裂缝中侵入地下,冻死植物的根部。另外,霜冻能造成土壤上层冻结,引起冻拔现象。使植物的根部被拉断或使根部处于裸露悬空的状态,从而导致植物死亡。

3 预防霜冻的方法

3.1 熏烟法。就是点燃发烟物质,形成浓厚的烟幕,达到防霜冻的目的。烟幕可以减小地面的有效辐射,使地面失热少,降温慢。烟微尘可以吸湿,水汽容易凝结烟粒上,放出凝结潜热。物体燃烧时,还可以直接放出热量。试验表明,烟粒可以增温0.5℃~0.3℃。熏烟常用杂草、枯枝作燃料。用化学药剂(烟雾剂)发烟防霜,不但价格便宜,经济省工,效果也好,但在使用人造化学烟雾剂时,要注意,所使用的原料要对人畜和植物无毒害。

3.2 灌溉法。霜冻之前向田间大量灌水,能增大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使土壤温度降温减弱,温度变化和缓。夜间当空气降温时,土壤可以放出比较多的辐射热,调节空气的温度,使近地面空气温度不致于骤降。灌水还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使水汽易于饱和凝结成露。水汽凝结时放出潜热,从而阻碍气温继续下降。灌水后,空气中的水汽多了,水汽放出的逆辐射被地面吸收以后,可以减弱地面有效辐射,使地面散热慢。试验表明,灌水后土壤表面温度可以提高2℃~3℃,并可维持2~3d有效。

3.3 覆盖法。此法适用于小面积防霜冻,作法是用草帘、席子、杂草、草木灰或塑料薄膜等覆盖苗木和作物。防止地面辐射冷却,使热量不易散失,达到防霜冻目的。在苗地的北面架设简易风障,可以阻挡北风,防止或减轻霜冻的危害。

3.4 农业技术措施。通过培育抗寒品种,进行科学管理,如:在霜重的洼地栽植抗寒能力强的苗木,增施磷钾肥料,畏寒与不畏寒的品种混交栽植,密植以及营造防护林等措施。采用物理方法防霜冻时,需要在霜冻发生前作好准备,所以应该注意气象台站发布的霜冻预报,并细心观察本地天气状况。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将一支温度表挂在朝北的窗口外,如果8:00~9:00时,温度降到5℃左右,天空又很晴朗,风力微弱或无风,那么夜晚发生霜冻的可能性就很大,这时就要作好一切防御工作。

[1]高忠诚,王立格.林业气象知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2]乐天宇,花慎良,于系民,等.小气候的改善与管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461670 禹州市气象局 张艳艳

猜你喜欢
白霜霜冻水汽
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水汽的时空演变特征
白霜
农作物防御霜冻六法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区域MODIS水汽季节修正模型
小兔运南瓜
葡萄上的白霜有毒吗
果蔬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吗
1979~2011年间平流层温度及平流层水汽的演变趋势
深圳“5·11”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