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农广校主阵地作用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6-03-29 05:34胡洋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24期
关键词:农广校培育农民

发挥农广校主阵地作用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加快推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的专门机构,在落实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阵地作用,提升职业农民素质,助力三农事业发展。

1 农广校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阵地

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

1.1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层次,涵盖面广,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统筹加强管理。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连续6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进行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农业部等部委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等文件,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进行顶层制度框架设计,正式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全国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正在发生可喜变化。2015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资金数十亿元,分别按照每人3 000元和1 000元的标准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进行补助,2016年更是高达13.9亿元。同时,对农民进行贷款补贴,提供保险等保障支持,激励农民大胆创业。通过中央统一部署,省市联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目前多省市已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扶持政策,从金融、税费、土地流转等多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支持当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壮大。

1.2 农广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阵地。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体系,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努力形成重视支持和办好用好农广校的长效机制。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培养职业农民提出了比以往更新更具体的要求,指明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方向,确立了新时期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中心任务。农广校作为全国性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形成了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办学体系,承办着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延伸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成立35年以来为农民培训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开展非全日制的农民职业教育及送教下乡,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真正让“农民”成为有地位、有尊严的平等职业。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启动两年来,全国农广校体系共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任务100万人,中职教育23万人,多数农广校已成为当地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扛起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大旗。

2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体系有短板。当前,基层农广校所承担的培训任务与其能力建设不相匹配现象突出,大多数农广校培训主体建设薄弱,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基础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县乡两级农广校培训条件严重滞后,教学仪器设备简陋、培训条件差,普遍缺乏实训基地,难以保证培训支撑。尤其是在当前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基层农广校处于犹豫彷徨中,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不积极,缺乏工作动力。

2.2 培育机制不健全。对新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后续教育培训、更新知识结构等方面工作滞后,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含金量”有待提高。目前各地虽然都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但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有些地方培育工作涉及部门较多,出现打乱仗现象;有些地方培育意识不强,尤其是在享受相关惠农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工作滞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民发展的不利因素,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可持续性。

2.3 培育质量待提高。培育工作缺乏精准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他们已不局限于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更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涉及自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和理念。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存在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简单、学员管理松散等问题,授课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符,满足不了农民的个性化需求,培训内容不具有吸引力,农民参训积极性普遍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造成培训时出现旷课、逃课或者代训现象。

2.4 扶持政策需优化。土地流转难、设施用地难、贷款难等要素制约明显制约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有帮扶政策整合集成力度不够,造成已有强农惠农政策不能及时“落地生根”,对潜在的新型职业农民缺乏引导和吸引力。

3 发挥农广校主阵地作用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循序渐进,全力推进从调查摸底、完善模式到优化机制等的系统工程。从2014年以来,石家庄市农广校通过创建农民田间学校、“夏夜专场”等多种培育模式,采取“集中授课+外地参观+基地实习的培训方式,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2 800人,其中青年农场主100人,农村实用人才2万人。

3.1 开展调查摸底,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精准性。13亿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要培养现代农业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针对区域特点、农村产业现状和农民结构,找准本地特色,从本地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定向培养。通过调查摸底选准对象、明确目标、建立机制,针对培育对象特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和培养内容,扎实有序推进培养进程。石家庄市是农业大市,粮食、蔬菜、果品为其三大农业主导产业,针对全市产业分布区域特点,围绕粮食、蔬菜、果品三大主导产业,对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进行了摸底调查,以家庭为单位采集个人身份情况、教育培训情况、产业生产规模及家庭收入水平等信息,分类对农民进行摸底调查,将摸底信息录入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数据库,建档立卡,实行“互联网+”动态信息化管理。针对农村新的发展变化,对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分级负责,动态管理,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提档升级之路,为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基础。

3.2 健全培育体系,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树立开放的大体系观,推动教育培训机构从分散到联合的转变,推动教育培训方式由短期向经常的转变,形成精准性、长期性、制度化培养的机制;发挥以农广校为主体的专门机构的统筹、组织作用,形成“一主多元”农民教育培训格局。在教育改革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过程中,要按照中央农广校领导强调的“农广校的办学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精神,大力发挥基层农广校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强基层农广校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增强办学后劲,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同时,加快推进农广系统各级师资队伍建设,精心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尽快建立完善师资库,把更高层次的、有影响力的专家纳入我们的师资库,以补充师资力量,建立健全师资选聘、使用管理、评价考核、培养激励等制度,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3.3 创新培育模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在培训模式上,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通过“送教下乡”“半农半读”的方式,让教育培训进村入户、把学习资源送到田间地头,满足农民的需要。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和培训形式,注重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石家庄市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力度,推行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模式,把培训课堂开设在田间,聘请粮食、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中的“土专家、田秀才”近距离与农民进行教学、交流经验、切磋技术,搭建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资源共享的平台,这种质朴的教学方式更便于农民理解和接受,也深受农民喜爱。通过现场演示和参观考察,提高实训实效。石家庄市农广校共筛选了17个基于标准的培训基地作为第一批田间学校,统一制定了《石家庄市农民田间学校管理制度》、配备专门的办公室、教室、电子设备等硬件设施。截止目前这17个田间学校,已有无极、行唐、栾城等8所完全具备田间学校的条件,另外9所将于2017年全部实施完毕。

3.4 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操作性。进一步健全职业农民的配套扶持制度,积极探索产业扶持、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配套统一。全面梳理农业部门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人才培育等扶持政策,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并细化落实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业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让农民真正成为受尊重得实惠的好职业。石家庄市注重围绕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积极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各类经营主体,重点在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补贴保险、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

050051 石家庄市农广校 胡洋

猜你喜欢
农广校培育农民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大理州农广校组织参加中央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推进工作视频会议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