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PICC穿刺后前臂肿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016-04-03 07:32田亚林
关键词:上臂前臂置管

安 帆,田亚林

(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四川 成都 610041 )

一例PICC穿刺后前臂肿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安 帆,田亚林

(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四川 成都 610041 )

PICC;穿刺;前臂肿胀;护理

PICC(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经肘前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儿童及老年患者输液等领域,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等优点[1]。PICC的长期使用也存在诸多并发症,如静脉炎、导管堵塞、感染、血栓和肢体肿胀等[2],但穿刺后发生不明原因的前臂肿胀罕有报道。我院妇科自2015年开始在B超监测下行PICC穿刺的患者共935例,其中一例穿刺后发生不明原因的前臂肿胀,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50岁,身高为162 cm,体重56 kg,宫颈癌Ⅱa期,术前拟行新辅助化疗,于2016年3月4日在B超监测及EKG定位下进行左肘上静脉PICC穿刺,置管前检查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正常,测上臂围为26 cm,穿刺顺利,穿刺时无出血,预留导管长度46 cm,导管置入长度45 cm,穿刺结束后X线定位导管尖端位置为T8。置管当日行TP化疗方案,于3月6日化疗结束出院。患者置管后前三次(3月5日、6日、18日)换药冲管时,前臂无明显异常,3月20日发现前臂明显肿胀(无凹陷),经测量上臂臂围28 cm,前臂臂围为36 cm,患者自诉前臂无疼痛、发热、麻木等症状,置管后常规进行锻炼,未提重物,但患者自诉此前在外院维护导管一次,具体情况不详。立即进行置管侧肢体血管彩超检查及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无血栓形成,也未发生感染,患者强烈要求于3月21日拔出PICC管道。

2 PICC穿刺后前臂肿胀发生的原因分析

2.1 导管因素

林梅榕等[3]研究发现5 Fr导管肢体肿胀的发生率明显大于4 Fr导管,这可能是因为5 Fr导管的管径>4 Fr导管,进入血管后更易与血管壁发生摩擦,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影响血液回流。该患者虽然使用的是4 Fr,但仍然可能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引起肢体肿胀。

2.2 血管因素

PICC穿刺宜选择粗、直、且静脉瓣相对较少的静脉。这是因为当血管较细、或弯曲和静脉瓣较多时,在进行PICC穿刺时血管内膜更易发生损伤。因此在临床中,常采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作为穿刺部位,以降低置管后肢体肿胀的发生。

2.3 输入大量液体

患者的化疗方案为TP方案,需要输入大量液体,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担心导管脱落、紧张,加之输入化疗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导致的乏力使病人不愿活动穿刺侧肢体,导致肢体肿胀的发生。但该患者于3月6日结束化疗出院,已经近半月未输入液体,只进行了常规的导管维护。

2.4 置管后肢体活动因素

PICC置管患者早期开展穿刺肢体主动功能锻炼的工作,可有效减少肢体肿胀的发生。由于穿刺当天有发生渗血的风险,因此置管后立即指导患者24 h后进行握拳活动,但不应提重物。3月6日出院后,患者大部分时间在院外,无法知晓其执行情况,因此,该患者前臂肿胀的发生有可能与置管侧肢体活动不当有关。

2.5 导管维护因素

PICC置入后,常规5~7 d进行导管维护一次,包括冲封管、换PICC敷料,测量上臂围等,该患者由于家住外地,不能在我院进行规律维护,且于外院维护一次,情况不详,因此,其前臂肿胀的发生可能与不规律或不恰当的PICC导管维护有关。

3 PICC穿刺后前臂肿胀的预防及护理

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前臂的肿胀情况,询问患者有无自觉症状,每天监测上臂围及前臂围并记录,测量方法为:上臂围鹰嘴向上10 cm处,前臂围鹰嘴向下5 cm处(即肿胀最明显处)。同时观察置管侧肢体皮温、颜色有无异常。

3.2 对症处理

指导患者抬高置管侧肢体,以增加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在肿胀处外敷六合丹及硫酸镁,2次/d;加强对患者的巡视,提醒患者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若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3 健康教育

穿刺24 h后鼓励患者活动(握拳松拳、3次/d,30 min/次),可帮助建立侧支循环,避免出现上肢肿胀。嘱患者术侧上肢不能剧烈运动和提重物,洗澡时用保鲜膜将穿刺侧包裹好,以免水污染引起感染,但日常活动不受影响,如洗脸、看报纸、进餐等,出院后应进行必要的电话随访,以提高其依从性。

3.4 导管维护

化疗期间治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再用肝素盐水封管;出院后应5~7 d维护一次,护士在进行PICC维护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技术。同时提醒患者若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4 体 会

大多数PICC穿刺后肢体肿胀发生在穿刺点及其上方,本例患者前臂肿胀发生在穿刺点下方。发生肿胀后立即进行了血管彩超及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无异常,患者强烈要求拔出了PICC管道,管道完整未见破裂。经过2周的护理指导,现在患者前臂肿胀已经缓解,肿胀具体原因仍不明,但其可能与置管时发生的血管内壁损伤、置管后肢体活动不当、导管维护不当等因素有关,由于本例患者肿胀发生后未进行X线检查,因此不清楚此时导管是否发生了移位,因此还应当考虑导管移位的因素。PICC在妇科肿瘤患者中已广泛应用,但是PICC穿刺中和穿刺后还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及并发症,需大家提高警惕。

[1] 侯雪琴,季 英.PICC置管渗液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5):1365-1367.

[2] 谌永毅,刘翔宇,李 娟,等.1490例肿瘤化疗患者留置PICC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6):93-97.

[3] 林梅榕,倪映美,王春梅.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7):2874-2875.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2

B

ISSN.2096-2479.2016.02.071.02

猜你喜欢
上臂前臂置管
肩关节、肘关节及前臂活动范围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儿童上臂罕见骨外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上臂整形术的研究进展
上臂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一种可调节的限制结构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