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检查和预防护理应用措施

2016-04-04 15:40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516000杨连香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16期
关键词:脑出血病情高血压

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516000)杨连香

急性脑出血(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病变引发的脑部出血,多发生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具有起病急促、病情凶险、进展快等特点,发病后应给予积极地抢救治疗,同时病情观察和护理干预对救治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1]。急性脑出血是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一种的急危重症,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常见脑血管病变关联密切,发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发病初期就应加强护理干预,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体质较差、病情易反复,很可能出现再出血的情况,有必要加强综合护理干预[2]。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2月~8月接收的6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2月~8月接收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为55~84岁,平均年龄为(63.8±6.3)岁,初见症状至入院就诊时间为0.2~6h,平均为(1.0±0.3)h,均伴有不同程度有头痛头晕、恶心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1.2 方法

1.2.1 临床检查 接诊后即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其中颅脑CT扫描患者头部,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肿情况,提示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分布,图像边界清楚,脑室积血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心电图检查患者血管功能状况,S-T段延长,下降,T波改变,为缺血性改变。另行血尿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等检查,提示外周白细胞和尿素氮水平暂时升高,有凝血功能障碍。查询患者病史及发病前活动情况,其中有22例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多数患者是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1.2.2 预防护理 ①危险因素分析。急性脑出血的关键在于消除脑出血的诱发因素,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有既往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是重点关注对象,对其进行对症治疗,以高血压患者为例,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终生控制血压,另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精神紧张、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等情况,加强急性脑出血危险因素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提前加以预防。②病情观察。对于早期发病患者,首先应加强病情观察,包括意识状态、心肺功能、呼吸频率、血压、体温、瞳孔和呕吐物,其中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是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发病初期平均每1h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评估1次,采用GCS评分法,同时严密观察患者双侧瞳孔变化及对光反射灵敏情况,对于昏迷程度逐渐加重的患者,应警惕有出血的可能。持续监测动态心电,脉搏强时提示血压升高,相反情况出现则提示有颅内压增高趋势,不规则脉搏则可能为心律失常,在静脉滴注药物时,应合理控制滴注速度,以免出现心脏负荷过重等情况。③综合护理。患者疾病进展阶段应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常、发热期护理、昏迷患者护理、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脑室引流管护理和指导功能训练。

2 结果

本组6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检查发现,出血量为42~96mL,平均出血量为(58.6±5.2)ml;①出血部位:基底节38例(占63.3%),丘脑16例(占26.7%),脑叶6例(占10.0%);②肢体肌力:Ⅱ~Ⅲ度左侧2 4 例(占40.0%),右侧36例(占60.0%)。经预防护理,痊愈30例(占50.0%),好转26例(占43.3%),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占1.7%),病情好转不明显1例(占1.7%),再出血2例(占3.3%),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有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患者更易发生,通常是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多数患者会表现出典型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经头颅CT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即可迅速做出诊断。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脑出血冬春季易发,其中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在出血前多无预兆,头痛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会有轻微头痛、呕吐等,但因很容易被忽视,出血后则会表现出明显血压升高、意识模糊等症状,其中言语障碍多表现为失语,运动障碍多表现为偏瘫,由于受到颅内压增高、血液刺激脑膜等因素影响,多数患者会出现呕吐,对于小脑和脑干出血患者,头痛、头晕症状较为明显。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给予早期预防护理尤为必要,发病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将头部稍抬高,最好放置冰袋,以减轻脑局部血流压力,降低脑细胞代谢,给予间接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发热期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可给予降温药物或头部冷敷,将体温控制在37℃左右,同时做好相关并发症预防工作,防治便秘、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以及再出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稳定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降低治疗风险。

有关急性脑出血预防护理研究的报道较多,冯平等对82例急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持续病情监测,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整体护理、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等,痊愈42例,好转29例,其中再出血5例,从整体护理效果来看,通过观察患者病情动态变化,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必要的参考,同时护理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能够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本组研究选取的6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初期及时接受临床检查,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经神经影像学检查并确诊,其中颅脑CT图像可见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分布,图像边界清楚,脑室积血呈高密度铸型,心电图监测可见S-T段延长、T波改变等缺血性改变特征,部分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可见相关脑血管病症是诱发该类病症的危险因素。经预防性护理和综合干预后,痊愈30例(占50.0%),好转26例(占43.3%),多数患者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急性脑出血起病突然、病情危急,加之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疾病,身体状况较差,在发病早期更应加强预防性护理,综合分析高危因素,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给予综合干预,这对改善老年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均有着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脑出血病情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全国高血压日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中医干预治疗高血压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