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文本解读

2016-04-08 17:29杨国湘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游记赞美

杨国湘

《早》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参观“三味书屋”的经过及产生的感想。但是,从文本语言来看,作者写作的着力点并没有放在对“三味书屋”这处景点的描写上,而是放在了通过游览“三味书屋”这一景点引发的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以及对鲁迅先生高贵品格的赞叹上。因此,作者特意以鲁迅先生的座右铭“早”字为线索展开了细致的描述,从而激起了广大读者对鲁迅这个人物形象的崇敬。《早》作为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最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景中有人

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散文,但是,读着读着,读者就会真实地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景,还在写人。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就以“一阵清香”为伏笔,接下来,又从对“腊梅花”的描写中以物喻人。如梅花的“清香纯净疏淡”,梅花的“花瓣润泽透明”,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这不仅是对梅花的赞美,更是对鲁迅先生高贵品格的赞美。除此之外,作者由鲁迅书桌上的“早”字引出了一则小故事,虽然简短,却值得人细细品味。鲁迅在家庭困难的情况下,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面对先生的批评,他只是“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从此以后,时时以“早”字鞭策自己,鼓励自己。在这里,作者没有夸夸其谈,而是通过平实的语言使一个不断奋进、自我激励的崇高人物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景中有情

“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说明了作者访问三味书屋的时间,是在深冬一个酿雪的天气。是什么原因使作者要在这样一个天气出门呢?仅仅是因为三味书屋名气大,作者想看看三味书屋是如何陈设的吗?显然不是。也许作者是想看看鲁迅生活过的地方。因为“三味书屋”是鲁迅生活过的地方,所以才能被完整地保存至今,如果换作普通人,这里显然如同旧时千万个书屋一样荒废了。正因为有了鲁迅,才能使人在游览时睹物思人,更增强了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在游览三味书屋的过程中,当作者看到鲁迅先生书桌上的那个“早”字时,就产生了对鲁迅生活的想象。在这里,没有导游的介绍,作者的思绪好像飞到了百年之前鲁迅在此读书的情形。试想,如果不是对鲁迅先生怀着深深的崇敬与赞美,又怎会有如此的想象。“早哇!”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叹。在这里,作者不仅是在赞美梅花,更是触景生情,由梅花想到了鲁迅,想到了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更想到了鲁迅先生勤奋的一生。作者在描写时情感真挚,贴切自然,没有振臂高呼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但是对鲁迅先生的情感却如涓涓细流一样流入读者心里。

三、景中有法

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在这篇散文的描写中,其一,作者以“早”字为题目,以三味书屋的景致为对象,又穿插了一个小故事,处处为揭示课文主题奠定了基础。其二,作为写景类的游记散文,作者主要采取了移步换景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读了以后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尤其是对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描写上,作者由外及里,由中间到四周,最后由面到点,将目光聚焦在了鲁迅先生的桌子上。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目光的游离,描写自然而有序,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学生借鉴。最后一点更是与众不同,一般游记在描写时重在通过描述使读者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而本文则是让读者由景产生了联想。这样一来,原本沉寂的书屋就显得更有生机,引人深思,使课文更加生动感人。

总之,《早》作为一篇游记散文,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内涵却很深刻。在文章中,作者倡导了一种精神,凝聚着一种深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本身,更要带领学生多思,从而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启迪。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游记赞美
远离否定式赞美
三味书屋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赞美胡子(共4则)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