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本聚焦课堂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实践与反思

2016-04-08 17:49杨方华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长方形思维数学

杨方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改和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问又有了新的界定,即教师课堂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进行信息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在实践教学中,要实现这一理念,更要关注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教师只有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才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一、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小学生更为强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交流过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是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乐之者”顾名思义,是以它为乐的人。“乐”体现出热爱,反映的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感觉。就是说学生如果喜欢你,就会喜欢你教的学科,乐意学习你所教的内容。

【案例】本校一教师在参加课堂教学大赛中,抽取的执教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下《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他这样设计导入时的提问:在清代,北京有个酒楼叫“天然居”。一次,乾隆皇帝触景生情,以酒楼为题写对联,上联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让学生通过观察对出下联的后半句:“人过大佛寺……”接着问道:回文诗是语文中一种可“顺着读”和“倒着读”的艺术表现形式,那么在我们数学当中有没有可以“倒着想”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呢?该教师充满深情和诗情的提问,自然而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主动学习的兴趣之火。有人说,数学是板起面孔的科学,这样耐人寻味的自然“回文诗”的引入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吗?

“要使学生听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兴趣如此重要,它是教学的基础,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问得好、问得巧,才能答出精彩,答出个性。愉悦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处于兴奋状态,争先恐后想把自己的看法、做法说出来。反之,若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未调动起来,教师就急于传授知识,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高问题质量,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的兴趣,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益;反之,则易形成课堂懈怠。课堂发问,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也就是课堂的核心目标进行。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基于何种情境还是何种活动,都要关注学生的思考,给他们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探究新知识。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圆的面积》一课,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实现转化,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教师在“转化”这一环节上处理得非常好,通过四次转化(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接着,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后来笔者反思在该课例中造成学生无所适从的原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不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在实现转化以后,其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将问题分割成三个小问题:1.圆的面积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3.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这样的提问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

有价值的提问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动机,促使教与学在思维和感情上产生同频共振,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营造出乐学的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三、把握发问时机,善于调控提问的“火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提问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教师要善于把握发问时机,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激起学生创新与创造的欲望,从而进行想象、发散、收敛、分析、推理等综合性的思维活动。为此,教师不仅要认真思考如何提问、提什么问,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在什么时候提问,要善于调控提问的“火候”。

策略之一:“延长候答”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发问之后细心等待——给学生以思考的时空。学生的成长需要期待,要在发问之后,留有充分地思考、交流、争辩的时间,留有充分地操作、观察、分析的空间。课堂发问之后,多一份期待,就可能多一份深刻,甚至多一份奇迹。在等待时,教师应走近学生,与他们共同经历认知的过程,引领他们向着问题深处畅游。

策略之二:“适度追问”

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首发的问题后,正确的要追因,不对的要追错,肤浅的要追根,教师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追问“看似信口念来,实则苦心思索”,是一项重要的课堂基本功,要通过有效追问,时刻让学生围绕着课堂核心目标来思考。

本校教师在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中几个连续的追问,踩准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出示例1王大叔围栅栏的图片后,学生依次汇报从图中获得的信息。

生:有18根栅栏。

师追问:由18根栅栏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可以求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师追问:要求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生齐答:长和宽。

思考:本来前面几个学生的回答很散乱,没有深入,再往后恐怕要么重复,要么就是汇报答案了,此时教师这么一追问,把学生原本无序的思维聚拢起来。而后学生联想到求长方形的面积,这是追问下出来的一个好的回答,长方形的面积由长和宽两个因素决定,而教师紧接着的再次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完整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联想,如下面学生的回答。

师:由18根栅栏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 :18÷2=9(米)。

师追问:9米是什么?

思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也是后面一一列举时不变的因素,教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以此为重点启发、引领、突破,符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特征。

策略之三:“适时点拨”

课堂发问与追问,是落实学生主体的有效行为,课堂点拨则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教学之举。课堂点拨就要努力做到,点前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拨后则“柳暗花明又一村”。点拨关键就是要“去皮见肉,去肉见骨,去骨见髓”,要做到精确、到位,就是要授生以“渔”,点在课堂核心目标的命穴之处,让学生的认知向课堂核心目标聚焦。如“数与运算”的教学,数的概念要点内涵,计算方法要点算理,估算的要拨思路,简算的要拨定律,口算的要拨技巧。

在强化新旧知识的练习反馈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学生的思维错位,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摸准疑点,巧设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

猜你喜欢
长方形思维数学
我爱长方形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