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
——课堂因你而精彩

2016-04-08 23:20钟乐江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两位数探究思维

钟乐江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常用的、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是一种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

课堂提问不在多,贵在巧,贵在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能集中学生精力,激发学生思维,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课堂提问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切忌明知故问,切忌泛泛而问。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可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激趣式提问。在新课导入或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如果设计一些既与课文内容相关,又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集中学生精力,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她以“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的问题激发兴趣,再将新课内容设计成“猴妈妈考察小猴本领”的故事。通过“小猴比武(比计算能力)”、“抢摘苹果(苹果上是算式的答案)”、“为贫困小猴家献爱心(小猴门上的算式是献爱心金额)”、“猴王诞生,宣誓就职”等。一个一个的情节,就是一个一个紧密联系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在听故事、思考问题过程中与小猴展开比赛,故事听完,问题也就解决完,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教师设计这些一个又一个既生动有趣,又密切联系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得主动愉快,教师教得简单轻松。

第二,刨根问底式提问。为避免学生不开动脑筋,人云亦云的现象,教师应设计“什么”和“为什么”的递进性问题,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以此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正反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在某个问题得到解决以后,教师可提出“假如不这样做,行吗”等类似的反面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不这样做不行”的结论,从而巩固、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这种提问适合于像几何学科中可以用例证法、反证法解决的问题。

第四,悬念式提问。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也在不断延伸。在课堂教学结束时,为了调动学生预习新课,自主学习探究新的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与下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并说明下节课要让大家解答,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课后延伸思考,主动探究,达到自觉预习新课、积极启发思维的目的。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口算两位数和一位数(15+3)、两位数和整十数(23+30、40+21、50+24)相加”的内容后,我们可以提出像“我家买了25个鸡蛋,32个鸭蛋,一共买了多少蛋”等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课外去拓展思维,探索答案。这样,为学习下一个内容做好铺垫,启发学生自己利用旧知识去探索解决新问题,到下一次学习时,学生就会对新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长期坚持,学生就能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探究了。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心求通而未通时,为“愤”;口欲言而未能言时,为“悱”。这就是说,不到学生求通而未通时,不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课堂提问要问得适时,问得到位。同时,还要通过有效课堂中的提问,帮助学生培养起提问意识:课前质疑、课中质疑、课后质疑,要根据教学实际转换提问的角色,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多抛出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问题欲望的场景,让提问意识贯穿于课堂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两位数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巧算两位数加法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