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推动美丽校园建设

2016-04-10 21:01谭琼琼
社科纵横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汉共事民族团结

谭琼琼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坚持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推动美丽校园建设

谭琼琼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内容摘要】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对高校而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努力从建设美丽校园开始。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民族团结氛围,对于推动新疆高职院校美丽校园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推动美丽校园建设

*本文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科研项目资助,“新疆高职院校民汉学生混合住宿问题研究”(XJEDU070115C05)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提出

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暨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张春贤就做好新形势下新疆的民族工作作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其中特别就全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阐述,这为我们全面开创新形势下新疆民族工作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盛世”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密切交往、相互交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当前,全力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新疆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自治区党委高瞻远瞩、立足实际,确定了自治区第33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主题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这是新形势下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要求,将有效促进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共居是前提,共学是基础,共事是关键,共乐是目的。主题的关键是“共”,就是要把“共”字做活,让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通过“居、学、事、乐”,形成根连根、心连心的命运共同体。

而对于新疆高职院校来说,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运用到校园中,就是在民汉合宿的模式下,实行民汉混班,共同学习和进步,在学校和企业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共同配合和努力实现目标,加大交流交往交融,增进感情,形成互帮互助互学的积极向上的校园人际关系氛围,打造“校园是我家”的良好心理状态,真正能够实现校园稳定、和谐。

二、坚持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对推动美丽校园建设的作用

美丽校园建设应当以学校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的学校文化建设为内容,争创绿色校园、和谐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节约校园。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组织开展有效的学校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坚持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对于推动美丽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对非法宗教进校园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真正实现平安校园提供依据和条件

青少年已经成为民族分裂势力和非法宗教势力觊觎的对象,为了抵制非法宗教进校园,学校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当民族聚居时,一些不安定因素和宗教因素会很快形成一种氛围,而由于民族趋同性,这种氛围就会在同一民族间迅速波及和扩散,共同居住就打破了这种氛围,对这些不利因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实现平安稳定校园提供保证。

(二)提高民汉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实效,加强课堂互动,达到共同进步,有助于树立积极向上的学风,促进校园形成和谐的精神文化

民汉混班已经成为新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常用模式,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交通闭塞、居住分散、经济落后、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使得他们的整体知识水平与汉族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易产生自卑心理,心理素质相对脆弱。

实行民汉混班,教师以汉语授课,这对于少数民族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能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优势互补,还能提高教学实效;课上互相学习,课下增进感情,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内在发展。

(三)减轻民族间的心理隔阂,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发展进步,为校园和谐稳定奠定基础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将改变过去民汉学生相对隔离的局面,在彼此更频繁而深入的接触与交流中为澄清民族刻板印象中的错误信息提供条件,逐渐改变了过去对他民族的不完整、不清晰的认知,从而减少民族偏见。这为减少学生中的民族冲突、促进民族团结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如何坚持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一)实行民汉合宿的宿舍模式,加深各民族间的沟通和了解,让学生自然接受,由“不习惯”变成“习惯”,促进融合

1.利用好“第二宿舍”,高职院校采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学生有最少一年的实习和教学实践,在企业进行实习时,宿舍并不在学校,而是在企业,这种交往不同于学校,除了共同学习外,还需要团队合作,时间宽松,交流空间变大,彼此间的交往会更加的密切,所以可以以此为契机,以民汉同班同寝来加强团队协作,加深彼此沟通和了解。

2.扩大范围,从少数民族学生预科阶段即开始进行与汉族学生混合住宿,并扩大混合编班范围。实行同学院不同专业混合住,具有相近、相同专业的学生在学院科学合理调控情况下,具有相似的目标,而这一目标会促成他们形成自愿主动交流交往的氛围,会对促进民族团结有积极的作用。

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混合住,树立典型和模范、逐步推广延伸。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学生中间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也具备良好的责任感和带头意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很近,通过学生带动学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比较传统和封闭,加上语言的障碍,他们会对民汉合宿产生抵触心理,所以不可使用强迫方式,应当采取部分自愿的方式,以疏导为主,分步骤进行,最终让学生自愿接受。

3.始终坚持民汉合宿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从“不习惯”转化为“习惯”。让学生习惯于与不同民族相处和居住,互相尊重,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和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情,互相包容,最终才能互相融合,所以民汉合宿是长期的过程,要坚持下去。

(二)坚定不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建设,形成课堂教育和课下教育联动机制,将民族团结教育入教室、入脑、入心,鼓励民汉同学、舍友敞开心扉,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增强互信和互助

1.新疆高职院校每个学期开学初都有形势政策讲座,民族团结成为不会改变和与时俱进的主题,新疆的地方特色课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也是新疆高校大学生必修科目,让学生全面了解新疆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了解新疆的区情和面对的严峻形势,才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坚定自己的信念,维护民族团结,而这种理论教育不仅是在教学课堂,还要贯穿始终,实现课上课下联动机制,开展关于民族团结的主题班会、舍会,都能有助于各民族同学敞开心扉,拉近距离。

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并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不挫伤少数民族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形成互学语言的良好氛围。语言是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拉近心理距离,增强沟通能力,还能增强文化认同感,在相处过程中减少因为语言误解而产生的矛盾和摩擦,对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能够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增强彼此信任感和尊重感,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于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民汉学生互助互学,相互交流,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紧密团结的校园氛围。

校园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是各民族学习和生活的地方,积极向上的活动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还有助于民族关系的融合,每年5月是新疆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各种活动此起彼伏,学生也热情高涨,各高职院校按照学院特色都举办了民族团结系列活动,如举办“夸夸我的小伙伴”演讲比赛,用师生身边的民族团结典型,推动形成从我做起、见贤思齐的生动局面;开展“读好书、看好文章”活动,倡议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好书活动;开展“民族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壁报集中展示活动。开展“培育中华民族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中华文化知识竞赛。开展“唱一首民族团结新歌”活动,举办“新歌唱新疆”文艺演出活动,在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展播一批歌颂祖国、歌颂新疆、赞美新疆各族人民和谐幸福生活的优秀歌曲;以“共居”为基础,广泛开展争创民族团结模范班级、模范宿舍评选和“民汉同学结对子”等民族团结创评活动,引导各族师生在创建实践中增进相互信任、密切血脉深情;举办双语口语大赛、双语书画大赛。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们的心灵。

(四)在工学结合,就业为导向模式下,在发展学徒制改革下,积极培养少数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力,以共事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打造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

新疆的高职院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学习理论时间一般为两年,有一年的时间进企业实习或者实践锻炼,学生们要完成学习到工作的转变,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转变,为了完成工作目标,必然有团队协作,不同的处理事情和完成事情的方法经过磨合,必然皆有所得,以民汉混合小组编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以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以相互信任达到坦诚交流,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这些人文素养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必须要具备的,所以,通过一年的实习,不仅对自身专业有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过程,也完成了就业力、竞争力的培养。

新疆的美好未来需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同谋发展。从民汉合宿的习惯认同到民汉混班、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认同,最终实现心理认同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让各族大学生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心灵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建设和谐的民族团结氛围,真正推动新疆美好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孟琪,谷建杰.民汉学生混合住宿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J].科技信息,2013(22):15-17.

[2]王建辉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69-71.

[3]刘志宏.新疆高校民汉合宿现状及社会功能初探[J].社科纵横,2013(12):191-192.

[4]姜玉琴.民汉合校中影响学生族群交往意愿的因素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82-85.

*作者简介:谭琼琼,(1982—),女,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3-0176-03

猜你喜欢
民汉共事民族团结
一念优雅
民族团结之歌
民族地区高校民汉合宿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新疆高校民汉合班中的维吾尔族普通话普及度抽样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