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同源性

2016-04-12 01:34杨红星梁燕
社科纵横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价值观民族

杨红星 梁燕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同源性

杨红星梁燕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关联,同向共行。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两者皆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重要指引,顺天应势,积极进取;乐以悟道,探索追求;无畏艰险、勇于抗争。

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同源性

无论是中国梦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所谓精神同源,意指二者皆传承并延续发展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以此种精神为底蕴和动力源泉,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在其绵延不绝的发展历程中,总有一些价值品质和精神理念跨越时空成为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价值品质和精神理念成为民族标签,内化为民族信仰,为人们所普遍尊崇进而成为本民族生活和行为的基本准则,由此维系了这个民族的存在,推动了这个民族的发展。这样的思想观念就是这一民族的主导思想,亦可称之为民族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炎黄子孙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1]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首先体现在先贤所提倡的顺天应势、与时俱进的人性修为和进取精神上面。孟子从人格修养和扩充人性中的“善”这一角度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的观点;荀子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主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所做的最为集中而明确的表述见于《周易·乾卦·象传》,其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天道挺拔刚健,君子自当以天道为圭皋,顽强奋斗,顺势而为。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凝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奋发图强,有所作为。[1]上述思想和主张集中体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这种以个性修为为基础的进取精神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皆有体现。其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体现为先哲所倡导的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积极探索。此处之规律,在传统文化的表述中为“道”。如荀子所言:“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孔子终其一生为复礼匡世之道而奔波,至于“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唾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人生态度,认为君子应当是“食无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甚至发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的惊世之语。这里既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上述精神可以概括为悟道求真的探索精神,这种探索精神同样也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意韵和动力源泉。最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体现在严峻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下的不屈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这一点可以表述为坚毅执著的抗争精神。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是中华典籍中传颂千古的神话传说,它们寄寓了华夏文明起始点上无畏艰险、勇于挑战的豪情与气概,同时也带有浓重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情怀。[2]从中国近世历史和转型社会的现实出发,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孕育萌生除了弘扬、指引、推动的意韵之外,都有着不屈抗争的缘起和内涵。

二、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性修养和公民进取精神的提倡与弘扬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梦想,梦想是宏大高远的,但梦想的实现是现实而具体的,现实到要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具体而微的细节,具体到每一位中华儿女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只有这样才能建构整体,形成合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概念本身即体现着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顺时应势、有所作为的民族精神。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将每一位民众都纳入到圆梦轨道,要求每位公民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毕生追求,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以此为基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天下大事,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每一个时代的当事者,都必须与时代共生、共存、共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制天命而用之”,完善自我,成就未来。反之,则为与时代逆向而行,必将为滚滚前行的社会潮流所抛弃。在今天这样一个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的时代里,每一位国人都需找准人生方向,顺势而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奉献国家,服务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体上为公民个人成长和人性修养的提升提供了整体架构和方法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每一位国民遵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诉求,以之为方向并在其指引下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而要达成上述目标务需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指引加强公民个性修养并提倡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下,公民个性修养是全民族价值工程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点,要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规范的价值信仰蓝图,要求每一位公民从我做起,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将个人价值、道德和信仰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当今时代而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新常态进程中,每一位建设者都应深刻感知和思考新时代新时期国家社会不断发生的体制变革和社会变迁,适应新形势,接受新变化,建设法治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常态。

三、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悟道求真的探索精神

中国梦的提出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国家发展路向的概括和总结,是对近代以来人民群众历史呼声的回应和共鸣。从传统文化中“道”的角度而言,中国梦即是治国之道、社会发展之道、民生之道,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体现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国家出路披肝沥胆的不懈追求,特别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矢志不渝地执著追寻。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匡世之“道”,其中诸多先行者秉持“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大无畏献身精神,虽“食无饱,居无求安”,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之下,正是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不断探寻之下,才有了今天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后的民族复兴的壮阔行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是治国、治世之道,是治国理政经验的体现,关乎社会和谐运行和有序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提出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首先,中国共产党总结和批判地继承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发展之路的经验与教训。近代中国,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救亡图存,御侮图强。这些尝试与努力最终虽未能救民于水火,但为共产党人接下来的执棒前行奠定了基础。正是在总结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实现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开辟了道路。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固邦和治国理政的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规划了前进方向和价值准则。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实现了第一大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踏上了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征程。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和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凝练与总结,更是对下一步深入发展的价值指南。

四、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坚毅执著的抗争精神

中国梦渊源久远,但在近代中国有着更为鲜明和清晰的历史回声。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也是一部救亡史、抗争史。在近代中国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占据支配性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首先坚决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压榨,中国梦的内涵即包含着对历史命运的不屈抗争和对国家民族富强未来的殷切向往。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先进的中国人以补天射日的情怀,以逐日奔月的慷慨,以填海移山的精神,积极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变革、改良和革命当中,与此同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耕者有其田”、“富国强兵”、“制度维新”、“创建民国、振兴中华”等一系列救国主张,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度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理性向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从领导工农运动到开展国民大革命,从八一南昌的独立枪声到井冈山的燎原烽火,从万里长征到整党整风,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从重庆谈判时期民主建国的主张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这里面包含着在实现民族复兴的的伟大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怕艰难险阻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浓重救国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向引导,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正能量。但不能否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全民全社会的价值导向进行正向推动的同时,也包含着对错误、扭曲、堕落的价值导向的屏蔽、批判和抨击。在社会发展加速转型的时代中,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在逐步获得富足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市场大潮中的负面因素所裹挟,见利忘义、因私废公、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等社会乱象在局部领域有所显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适时提出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积极能动反映。某种程度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对腐朽落后、短视功利的社会价值观念的一次郑重宣战,是对民族信仰和道德情操的一次陶冶,有着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关爱个人身心成长的角度,包含着对未来社会氛围、生活境界、道德理想和幸福指标的美好向往。

[1]朱莉.“中国梦”文化精神的解读——基于先秦儒家思想的考察[J].论学刊,2014(5).

[2]张自慧.“中国梦”的传统文化基座[J].南昌大学学报,2013(6).

D64

A

1007-9106(2016)09-0014-03

*本文为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院校大学生中的认同及践行路径研究”(14NXAKS01);北方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近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女性留学生研究”(2014XYS07)的阶段性成果。

杨红星,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价值观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