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职人才培养融合探究

2016-04-12 10:45荆爱珍张寿明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荆爱珍, 张寿明, 王 晴

(1.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人文素质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2.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 教育处,河北 石家庄 050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职人才培养融合探究

荆爱珍1,张寿明2,王晴1

(1.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人文素质部,河北 石家庄050035;2.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 教育处,河北 石家庄050021)

摘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复杂,数量丰富,规模庞大,相应的保护方式稍显单一。高职教育有“师徒相承”“口传面授”的教学方式,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与高职教育适度融合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途径之一。可以采用项目工作室入驻校园,民间艺人走进课堂,组建兴趣小组,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等方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发挥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职人才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活态灵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佐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和保证。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现象严重,科学、有效地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中华民族创造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能力,展现了历代所独有的生产生活风俗,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相当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10月,文化部用部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各省相继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台相关政策,并划拨配套经费,陆续开发建设了相关博物馆、产业示范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设施,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设立专项资金,对传承活动给予生活和生产补贴,初步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目前,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很强的生产开发潜质,通过合理开发推广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生产、销售产业链,这一模式既便于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又能实现活性传承,造福子孙后代,比如河北衡水内画、曲阳石雕等。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节、民间文化艺术节、民间歌舞比赛、工艺品展销会、集中开展宣传展示活动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获得了经济效益。比如“邯郸龙文化艺术节” “吴桥杂技艺术节”等。

尽管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复杂、数量丰富、规模庞大,相应的保护方式稍显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以解决传承工作中的诸多问题 ,更需要后续人才,但是,由于缺乏接班人和市场需求,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于失传。而且,公众保护意识缺乏,开发经验不够,保护经费不足,这些因素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构建保护传承的平台,使“非遗”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采用创新的、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国家公益事业为基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呈良性有序态势运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与高职教育合作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技能,强调专业性、职业性,具有重实践、重行业发展的特点,在专业设置、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较为灵活,能够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培养传承人的任务。

(一)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面向行业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够以专家身份走进校园,走入课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的教育培养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协作;高职院校针对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邀请行业或企业有关专家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及课程开发目标。可以针对某一项有区域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开设试点专业,邀请传承人参与整体教学活动。安徽歙县的安徽行知学校结合安徽优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开设了歙砚制作、徽州砖雕、徽州木雕、徽墨制作、徽派盆景、手工制茶、瓷画艺术、徽派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非遗”传人及相关工艺大师走进校园,带项目带资金,建有500平方米的砚雕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实战平台。学生毕业可直接就业或创办工作室,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成功案例。

(二)注重实践的授课方法

高职教育注重实践的特点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师徒相承”“口传面授”的授课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技艺娴熟,重实际操作的优势,弥补了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2015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业基地挂牌成立,首批引进了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式旗袍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纸伞制作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形拓技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5大项目,并请来了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刘江、黄小建、韩吾民、闻士善、屠燕治,分别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大师班”,正式收高职学生为徒弟并授课。

(三)先进科学及管理技术的运用

高职教育中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够弥补“非遗”传统生产和营销方式的不足,在创新改造方面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以“百年巧匠木制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以“传承古老艺术,打造时尚品牌”为目标,采用传统嵌花及螺钿镶嵌工艺,结合掐丝珐琅等传统手法,利用现代艺术设计进行生产,短短几年发展成为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公司。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校园,在宣传“非遗”的同时,培养公众尊重与保护“非遗”项目的意识,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一民族文化的灵魂寻找到一代守护者和支持者,从而有效扩大传承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就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养更多现代化人才,进一步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业化市场道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运营。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融合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何更快地搭乘高职教育发展这趟专车,以实现共赢或多赢,是课题研究的中心。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实践检验,探索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融合模式。

(一)项目工作室入驻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工作室入驻校园,一般分三个时期:前期“非遗”宣传走进校园,开展课堂宣讲、传承人专题文化讲座、参观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活动;中期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知识竞赛或手工比赛,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遴选出可培养的种子人才;后期依托创业平台,支持传承人与遴选出的人才共同创办项目工作室。这种传承模式不影响整体教学安排,既活跃了院校文化氛围,又有效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问题,也为大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实现了多赢。

(二)民间艺人走进课堂构建“1+1”教学模式

针对区域项目优势资源,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专家团队,让校外专家承担教学任务,构成“1+1”的互动教学模式,让院校专业教师和民间艺人合作承担一门课程。请民间艺人现场演示和指导,以传承人的身份讲授民间艺术制作技艺和过程。同时,请院校专业教师进行现场讲授,从理论角度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由来、发展及流变,总结其艺术价值。这一教学模式既满足了教学要求,又让学生充分领略了原汁原味的民间技艺,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刻感悟其精神与内涵,从而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活力和生机。

(三)组建兴趣小组开展传承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世代绵延的文化传承,活态流变性是其传承的规律之一。即便这种文化遗产最终表现为物态形式,但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始终与人本身密切相关,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注重实践活动和动态化的展现过程,这种存在形态和展现方式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在保护过程中构建“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教师为指导,组建兴趣小组,指导实践活动,使活动进行得更加深入细致,这样更有利于传承活动的持续展开。

(四)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

在高职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将会引领多个领域的创新,以解决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问题:对教育领域来说,能促进职业教育市场细分并向纵深方向发展,使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对文化领域而言,完成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和谐统筹。届时,部分文化产品与市场对接,展现、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文明,形成文化领域人才竞争优势,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周边产业附加值,使民族产品“走出去”,增强国际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

(五)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代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欧洲,德国的传统学徒模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能工巧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而能传承不衰,是历代工匠追求极致精神的一种体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传下来的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杰出作品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高职教育应该秉承工匠精神,在从业态度、技能实践以及整个人生规划上都应该具备这样的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还可以定期开展文化巡讲活动,这样会助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在职业教育大环境中,无疑是一项改革与创新。

总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高校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代替的,既要承担唤醒公众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重任,又要通过校园文化培育、课程建设、学术研究等方式对“非遗”展开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建立包括政策、资金、法律等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以便更广泛地调动政府、社会、市场的参与积极性,获得各方优质资源,在传承和保护中突出特色,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文化部〔2006〕39号.

[2]叶琦.跨界:“非遗”联姻职教(职业教育怎么走).人民日报,2013-08-12(12).

[3]张晶.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业基地首批引进5大项目:“非遗”传承人收徒教高职生手艺.青年时报,2015-11-12(06).

[4]百年巧匠木制品有限公司[EB/OL].[2016-04-07].http://klmib53n5_571494.cn.gtobal.com/.

[5]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3.

责任编辑:张文革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llaborative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G Ai-zhen1,ZHANG Shou-ming2,WANG Qing1

(1.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 China;2. Department for Mora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No. 15 High School,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1, China)

Abstract: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re rich and complex, but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s seem slightly simple in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eatures in apprenticeship and personal imparting. So, an appropriate approach to the protection is the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instance, a studio or major may be set up in a vocational college and folks invited into the classroom.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6-02-06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项目(GH152026)

作者简介:荆爱珍(1964-),女,河北元氏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文化产业、高职教育;

文章编号:1009-4873(2016)03-0023-03

中图分类号:G112; G718.5

文献标志码:A

张寿明(1964-),男,河北河间人,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国学、语文教学;

王晴(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