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民本、自由法律理念探析

2016-04-12 15:27
关键词:民本三国演义选择

辜 美 高

(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跃大学)



《三国演义》中的民本、自由法律理念探析

辜 美 高

(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跃大学)

[摘要]《三国演义》富有初步的民主、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建筑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上的。“君择臣,臣择君”是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关键词句,《三国演义》强调选择主体双方是平等的,是双向的,体现了对自由、平等理念的追求。作品还一再强调“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有德者居之”,这可以理解为否认土地主权世袭,反对土地兼并,否定主权神授,强调领导品质的重要性。叙述者利用有德者是合法主权的持有人作为号召,鼓吹蜀汉继统的合法性,而曹魏、东吴的权臣也懂得利用这句口号,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在《三国演义》中,公私是分明不混淆的,但叙述者在法治里保留一点温情,减少了法律的冷酷。

[关键词]《三国演义》; 民本; 选择 ; 主权; 有德者

《三国演义》富有初步的民主、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建筑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上的。战国末年,孟子首先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理念,这种理念关注人民,顺应民情,不断地蔓延、流传,成为执政者行政的焦点。拿汉末三国来说,一般豪杰、官吏也有以民生为念者。司徒王允牺牲自己,推翻董卓的暴政,是出于拯救生民的使命感。刘备兵败撤退时还念念不忘追随他的十万人民。即使他的政敌曹操,在审时度势时也不得不以民生以及民心的向背为考量。这些都体现了乱世时群英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三国演义》尊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十分明显。以刘备为主的蜀汉用“儒术”治国可能只是一种表象,但也颇迎合崇儒政治的品味,一般人不喜欢以严刑酷法的统治,而倾向于以“儒术”治国的蜀汉政权,这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曹操在天下纷乱之际采用管仲等的法术,富国强兵之后策略也有所改变。《三国演义》第66回写曹操正想南征,其参军傅干总结他的政绩之后劝告他说:

干闻用武则先威,拥文则先德;威德相济,而后王业成……往者天下大乱,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成王命者,吴与蜀耳。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胜。愚以为,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1]

傅干观察的锐敏,使曹操不得不接受他修文德的建议,改玄易辙。这也说明曹操无时不观察形势,调整策略,征诸史实,也可以略见端倪。在他最后十年中,北方基本上已经统一,严峻的形势有所缓和。建安十五年(公元210)他下“求贤令”[2]40,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下“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2]49,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再下“举贤勿拘品行令”[2]48。他争取人才,不拘品德,而法儒的治术,兼修并蓄。

刘备是卢植的弟子,待人以礼,温文儒雅,在战争状态时仍很宽厚地对待部下,处理大局则以民为本。当曹操反攻新野时,刘备撤兵避难,十万人民追随他,他不舍得放弃人民。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之?”[3]877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阐明了以法治国的策略。刘备夺得益州之后,诸葛亮励精图治,发展政经,开发西南,治理方式宽严相济。诸葛亮的《答法正书》最能反映他的“法治”思想: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一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新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4]79

这一段的内容,《三国演义》第65回几乎全录。所以严格地说,蜀汉也是以法治国的。蜀汉的法治,我们在《三国演义》的其他地方也可以找到佐证。例如第65回,益州的刘璋投降后,刘备不忍把他从成都放逐到荆州,诸葛亮极力反对,他说“一国不能容二主”,并且说:“刘璋失基业者,皆因太弱耳。主公若以妇人之仁,临事不决,恐此难图长久!”刘备最终放弃初衷,接受他的献议。

曹魏与蜀汉,一个是先法后礼,统一了北方;一个固守儒家礼义,但能兼以法术治国,因而天下形成曹魏蜀汉对垒、跟东吴鼎足而三的格局。刘备、诸葛亮结合法儒的治国方略,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曹操的法家形象,薄情寡恩,远不如爱民如子的刘备受人敬重,所以在《三国演义》里有时刻意丑化曹操,而对刘备则多予以歌颂。整体来看,治国之道,自汉代以后,儒法已经合流,或阳儒阴法,或儒法兼济,儒法的界线已经不很分明!所以说,曹魏、蜀汉的统治策略还是比较接近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

先秦法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在汉代以后虽屡遭修改,但基本精神则不变,奠下了后世平等、自由、以民为本的民主基调。元明的思潮受其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成书于中晚明的《三国演义》的民本、自由思想来自这个儒法兼容的传统,但表现得比传统更强烈。这与同时期成书的《水浒传》的民本思想如李逵“赶到东京,夺了鸟位”否定专制、“有酒大碗大碗地喝”主张平等的思想,跟《西游记》孙悟空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没有等级、公平、“民主”社会理想是一致的。这些理念在明代中晚期汇成了一股洪流,激起了非常大的反响,现择其荦荦大者两三端加以分析。

一、 “君择臣,臣择君”

“君择臣,臣择君”这个词句出现频率比较高,是小说叙述者用意所在!

古代的法令本为统治者而设,君主有绝对选人、用人的权力,人才只能被动地供人君选择。在比较注重群体利益的东方社会,君择臣、臣择君可谓是东方在私法发展方面迈开了第一步,跟西方法律特别尊重私权的自然法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三国时期的、法家诸葛亮有择臣、察人之法的具体理论: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志;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4]277

儒家的观人之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5]45,刘备的观人法跟它差不多,至少可以说是靠口碑,靠推荐。曹操的观人法也是这样,有时也靠他自己的观察。各家观人不论如何谨慎,均有失误,大智如诸葛亮错用马谡,以致失街亭,可见观人之难。

因择人而进行遴选、观察是多元性的,其过程的复杂则不言而喻。明主如果选人有差错,则贤能的人可能怀才不遇,郁郁而终,因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甚至于“国不成国”!在汉末三国时期,对垒的三方各用手段多方争取人才。君择臣,是天经地义,至于臣子选择君主的现象,在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显得更普遍、更主动。因此,形成君臣两个主体几乎平等地处在同一选择平台上的格局。哪个是明主、圣君,如果没有经过考验、测试,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刘备凄凄惶惶,一会儿投靠公孙瓒、袁绍,一会儿跟曹操相与,南北奔走,这其中,择主的意图是很明显的。隆中的高士何尝不是在那儿期待?化被动为主动。孔融降曹,是迫于无奈;祢衡骂曹,则是因为没有选择的自由,不是“两厢情愿”因而抗议,终于酿成悲剧!

这种君择臣、臣择君两个主体近似于平等的思想,可能来自战国时的法家。法家虽然主张严刑峻法,令人心寒,但是法家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其最终目的虽然是为巩固专制政权,但也开启中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先声。“人人平等”,所以“君择臣”,“臣”也能“择君”,自然顺理成章了。让我们再以《三国演义》第37回三顾茅庐君择臣、臣择君的具体情况从法律的角度来理解,而且这个情节必须从这个角度来解读,《三国演义》的民主、自由思想意义,才更彰显。刘备在离开袁绍后来到荆州图谋发展,并物色襄助他的臣子,经过辗转的推荐,才确认心目中的贤臣。三顾茅庐,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前后大概经过一年多。第一、二次诸葛亮都不在家,云游他方,是故意避开刘备?还是试探刘备的诚意?这是潜台词。徐庶推荐诸葛亮给刘备,诸葛亮说“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1]第36回可见诸葛亮原本不热衷参政。但经过两三个月的反思、试探,他发现了刘备的真诚——拯救蒸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使他万分感动,终于同意下山。这期间,作者安排多位高士出场,诸葛亮的弟弟、岳父、宗亲、朋友一一登场,表面文章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则是提供诸葛亮集团观主、择主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臣也可以择君。司马徽说诸葛亮“得其主”,正是臣子谨慎择主的结果。但是他“不得其时”,这正是诸葛亮为刘备拯救苍生的意志所感动、知其不可而为的时代使命感!诸葛亮舍命为蜀汉效劳,即使刘备的儿子刘禅昏庸没有作为,诸葛亮也忠心不二。虽然先主有言在先,诸葛亮还是一心一意,不敢、也不想废帝自立。这种情感,在其《出师表》里更充分地流露出来。君臣的“契约”式伦理,彻头彻尾地履行了!

让我们再举一例。第65回,刘璋的部将李恢在赵云的推荐下前来投靠刘备,刘备问他以前为什么那么卖命替刘璋效劳,为什么现在却离开他,投奔前来?李恢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为刘备所谅解,遂接受他,重用他。“良禽择木而栖”这个关键词句,在《三国演义》中不断重现,是《三国演义》主旨所在!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处:

1.第3回李肃替董卓游说吕布杀丁原、投归董卓时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谋士为“主”劝武将)这个譬喻,深深地打动了吕布,吕布趋炎附势,终于把义父丁原杀了。

2.第14回满宠劝徐晃投靠曹操,也用“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武将推介武将,间接地为“主”择臣)。这是曹操主动择臣的案例。

3.第28回赵云事公孙瓒,公孙瓒不听人言,以致兵败自焚,“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经过了许多波折,终于遇到心目中的明主刘备(英雄主动择主)。这是“贤才”中道换主成功的故事。

4.第35回水镜先生对他的友人说:“公怀王佐之才,宜择人而事。”这句话被刘备听到,刘备追问这位朋友是谁?水镜先生秘而不宣(隐士被动地待主)。如果是指庞统,则庞统的际遇非常坎坷。他的外貌不扬,投靠东吴不受器重,后来诸葛亮推荐他给刘备,刘备也因他容貌丑陋而冷落他。直到他展示才华,刘备才恍然大悟,人不可以貌相,刘备差点错失英才!

5.第37回诸葛均唱曰:“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隆中隐士被动地等待明主)有的下山,有的则以布衣终老。

6.第65回益州刘璋部下李恢投降,刘备起初有点犹豫。李恢对刘备解释说:“前谏刘益州者,以尽人臣之心(君臣契约式的伦理),既不能用,知必败也,今将军仁德布于蜀中,知事必成,故来归耳。”刘备接受了他(李恢还为刘备劝说马超来降,这也是刘备用人不疑成功之例),这是贤臣主动择主成功的案例。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乱世时选择的主体双方平等的程度是多么惊人。《三国演义》强调选择主体双方的平等是双向的,这种对自由、平等的理念的追求,可能受到明初方孝孺的影响,在明中叶以后便变得更加强烈!

以自由、平等择人之后君臣相处最佳的例子是刘关张,三人情如手足,但三人在公共场所的关系,仍是君臣。

曹操择郭嘉,他跟郭嘉“行同车,睡同帐,十余年不改”,他跟郭嘉的关系真的是亦君亦友。郭嘉竭诚效劳,英年早卒,曹操痛哭郭奉孝,流露出真情,是法家曹操罕见性情的一面。

玄德与孔明的关系,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君待臣不只是以同等朋辈礼节,臣子且似乎高他自己一级,是师长,刘备竟执弟子礼!

《三国演义》这种择人平等、自由的理念,我们也可以溯源到《三国志平话》或至元年间(1321-1323)出版的《三分事略》,但这两个说部叙事简略,这个关键词语只出现一次,即:(庞统)“择其主而佐”[6]1428这一句。如果再追溯上去,我们可以溯源到东汉三国战乱的时代思潮。正如上面所述,天下纷扰,为了拨乱反正,必须纪律严明,等到局势稍微安定,则需刚柔并用,这种乱世的智慧,曹操、诸葛亮知之甚详。

二、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有德者得之”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有德者得之”。前半句是针对当时的豪强兼并、割据有感而发,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则可以理解为否认土地主权世袭,反对土地兼并,否定主权神授,强调领导品质的重要性。小说一开始便口口声声地说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是皇家后裔,言下之意,他有权继承汉室大业。小说后半部则几乎停止这样的论调。众所周知,这是骗人的鬼话,在饱尝战乱之后,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皇权神授的论调已经起不了作用,刘备必须以诚信的真功夫,获得人民的信任和委托,取得领土、土地的主权。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社会,个人的权益得服从整体,领土的归属也以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调和为依归。孟子的井田制就做到这点,他承认个人必须有恒产,有恒产才有恒心,不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管子》则主张均地分力,以确保社会的公平。秦代的“黔首自实田”成为定制,允许土地买卖,有利于经济发展,可是却使后代潜伏了土地兼并的危机。到了汉代《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强调“以德”分配土地财富,纠正了土地兼并的倾向!这种思想影响很广泛。

汉末三国纷争时期,人们对于世袭土地者或豪强极为反感,他们很昏暗,且不顾人民的福祉,人民群体自然萌发夺回土地,发出“有德者居之”的心声。刘备见益州刘璋昏庸,生灵涂炭,本想取代他,但碍于血缘的关系,不好意思撄取其领土。但天下者,天下人的天下也,拥有主权者必以苍生为重。叙述者倡议“公法”,以道德约束君权,为刘备占领益州提供理论上合法性的逻辑。《三国演义》的作者重复这种理念,是全书灵魂关键所在,跟上述“君择臣、臣择君”同属于民本、自由的核心理念,例如:

1.第8回,司徒王允见董卓暴虐无道,深夜独自叹息,歌伎貂蝉拟报主恩,王允感激地说:“谁想汉天下却在汝手中耶?”王允用貂蝉美人计引诱吕布,再把貂蝉许给董卓,离间董卓跟义子吕布的感情,诱使吕布杀掉董卓。王允表面上恭维董卓,指责汉皇无能,且说“自古有道罚无道,无德让有德”,煽动他废帝自立。在这回里,“天下”“国家”两个词轮流替用,指的是整个帝国,汉代的全部版图。因为汉末气数快尽,群雄并起,皇朝的更替已经被认为是很自然的事:皇权神授的理论,已经遭到质疑。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取代昏庸的领导,是合情合理的:昏庸的专制皇帝必须让贤!这种源自战国末期(《六韬》)或秦朝(《吕氏春秋·孟春纪》)的民本思想,在政治黑暗时期的明代,再度高扬!

2.第38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这时的荆州虽然是局部的天下,也需要适当的主权人领导,这里不只强调主权人的品德,也强调他多方面品质:爱人民,讲信义。孔明见刘备的诚(德),乃曰“愿效犬马之劳”。此段大意跟关键词句还是很接近,笔者特录于此。荆州只是汉代部分土地,九郡之大,跟国家的幅员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但也不失为一方的领土,其领导人当然为一方之主。荆州之主刘表年老多病,儿子不和。刘表逝世时,发生权力斗争,废长立幼。刘备可以撄夺政权,取代他们,是切合这种理论逻辑的,但刘备很犹豫。

3.陈翔华主编《三国演义古版五种》收录的朱鼎臣辑《三国史传》卷八[7],载周瑜设计讨荆州,鲁肃向蜀汉讨荆州,诸葛亮变色说,我们这样礼待您,您却不客气……况且“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诸葛亮在此直接否定东吴对荆州的主权,言下之意,东吴的暴政,野心勃勃,扩张领土,是无道的侵略者。暗引《吕氏春秋》的名言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4.第66回,写关羽与东吴荆州之争,周仓在旁替关羽辩护:“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岂独汝东吴当有耶?”周仓气愤原本友好的东吴,背叛蜀汉,与曹操联合,索取领土。僻处江东的东吴原本就野心勃勃,为了抵抗曹操,必须联合蜀汉,但沃土荆州是东吴夺取西川的主要门户、完成大业的第一步,岂可让蜀汉长期占领?周仓义愤填膺,给扩张主义者迎头痛击。言下之意,蜀汉施行仁义道德,理合拥有荆州的主权!

5.第93回,孔明与王朗阵前对话,王朗也以“神器更易,归于有德”这句名言证明曹魏政权的合法性,跟诸葛亮辩驳。不过,他把有德者跟天命联系在一块。这也难怪,在神权时代,无神论者毕竟占人口极少数中之极少数。三国当权者都有很浓厚的宿命观。

6.第113回,暴虐的权臣孙琳拟推翻东吴的政权,也以“废除无道昏君,以立有德者”作为借口。

上述叙述者主要利用有德者是合法主权的持有人作为号召,鼓吹蜀汉继统的合法性,其他曹魏、东吴的权臣也懂得利用这句口号,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至于后来形势改变,天下归晋,晋承魏统,论调则稍微不同(“天下者,乃吾兄之天下也”“社稷者乃大汉之社稷也”,见第119回,在此按下不论)。

三、 余论:公私欲之辨别

笔者认为,在《三国演义》中公私是分明不混淆的(以公为主,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是东方民主的一个大特色)。至于法家如曹操,基本没有私:建安二十三年乌桓反,曹操派他的儿子曹彰引兵五万征讨,曹操戒他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宜深戒。”[1]第72回公私分明,私服从公。曹操讲得很清楚,在伦理方面,他们两人是父子,在国家的层面,他们的关系是君臣。万一出了什么差错,当以国法治罪!《三国演义》的公私观界限分明。很多评论文字,未能从公、私两个不同层面分析核心价值观,导致说理不很清楚清,非常可惜!

徐庶的母亲,懂得这种种公私大义,当她陷身曹营时,嫉恶如仇,视曹操为反面人物。但徐庶为了孝顺母亲,自动前来依附曹操,徐庶的母亲骂他不懂大义,应该以复兴汉室为重。徐庶的孝顺,在以公义为重的母亲看来,诚属于短视之愚孝,拒绝认他为儿子,上吊自尽,以晓示正义。

孔明体念马谡一家老少,但是马谡身负重任,街亭失守,关系到国家、人民生命的安危,罪该处斩,军法严明如山,虽然在用人之际,虽然是自己的战友,孔明只能挥泪把他斩了。他也只能尽人事,照顾马谡的家属,减少马谡因无知、无意违法所留下来的遗憾而已!

就拿“报”的概念来说,笔者认为《三国演义》“报”的观念也分公、私,例如报仇,有报公仇,有报私仇;报恩,有报私恩,有报公恩,情况蛮复杂,只有在不同的层面条分缕析,《三国演义》的题旨、意义才会更清晰。例如,貂蝉的报恩,起先是为了分摊主公之忧,报他厚待自己的私恩,而王允借重貂蝉的美色,让她牺牲色相,周旋于权力之间,为蒸民谋福祉,推翻董卓。貂蝉以身报国,也是为“公”。由私而公,令人肃然起敬!

曹操在新野兵败,为了报仇,再度派遣大兵兴师问罪。在个人的层面,曹操是报私仇,洗刷兵败的耻辱,在魏国国家的层面,则是为国家的利益,扩张领土,为国家统一的大业努力!在这里,由于报的主体,具有双重的身份,所以需从公、私不同的层面来分析。

最尴尬的是公、私发生矛盾时,在最难处理的关键时刻。我们看《三国演义》的叙事者怎样处理?

关公在华容道释放曹操,在情感上是回报曹操从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款待他的恩情。曹操虽然礼待关公,但关公毫不动心,一心一意想寻找失去的哥哥。后来关公辞别曹操,各事其主,分道扬镳。孙刘联兵在赤壁打败曹操,诸葛亮神机妙算,知道曹操兵败后逃走的路线,是诸葛亮刻意安排,让关公报恩,让他还感情的债?还是试探关公是否执法如山?这项测试,关公失败了。他见到狼狈的曹操,想起昔日的恩情,稍微犹豫,曹操乘机逃离封锁。按照国法、军法,理应治罪,可是这一处《三国演义》的叙述者却没有严厉批评关公破坏公平、正义。一般读者也不苛求关公。主要原因是叙事者儒法混合的治理理念,以感化为主,想在法理之外留点人间的温情!让关公将功补罪,而不是叙事者公私观混淆。

执法如山的诸葛亮怎样处理类似的两难局面?他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供职,当两国友好时期,兄弟关系正常。后来曹魏东吴联手,围剿荆州,蜀汉与东吴的关系紧张起来,东吴把诸葛瑾当人质,要他向蜀汉讨回荆州,不然全家将遭杀害。诸葛亮能不动情?叙述者叙述诸葛亮一面安慰哥哥不要紧张,一面哀

嚎着,苦求刘备帮忙。刘备只好用折中的的办法,将荆州的一半归还东吴,解决诸葛亮两难的尴尬。可见叙述者在可能的范围也照顾到人情的一面。这个情节,评论者很少点到,笔者以为,叙述者在法治里保留一点温情,减少法律的冷酷!儒法治术的结合,有些比较注重情感及感化,所以此处也不应该视为叙述者公私观混淆。

忠义及其他各种价值观都得从公私的层面加以探讨。何时从公的层面看,何时从私的层面分析,读者也得仔细斟酌。只有公私分明,才能保持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才能拥有民本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张连科,管淑珍.诸葛亮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王瑞功.诸葛亮研究集成[M].济南:齐鲁书社,1996.

[7]陈翔华.古版三国演义五种·朱鼎臣辑三国史传[M].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

[责任编辑:王建科责任校对:王建科曹 骥]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6)01-0001-05

[作者简介]辜美高(1946-),男,广东潮安人,原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 ,新跃大学咨询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1

[修订日期]2015-12-14

猜你喜欢
民本三国演义选择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兜底治疫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三国演义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