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家访中的“望、闻、问、切”

2016-04-14 09:13胡浩
江苏教育 2016年47期
关键词:小江小明家校

胡浩

教师家访中的“望、闻、问、切”

胡浩

家访作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是建立家校联系的最佳切入点。家访在很大意义上促进了良好家校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好家校之间的沟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一定要做好家访中的“望、闻、问、切”,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交流。

家校合作;家访;沟通;差异性

家访,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常用的方式,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由于没有将教师家访纳入学校的正常管理体系,缺少对家访的管理与反馈,或是盲目硬性规定教师家访的次数及时间,导致家访流于形式,还有部分教师在家访前没有全面了解学生个人及家庭情况就盲目地进行家访,最终导致家访的效果不理想,有的甚至造成相反的效果。因此,掌握家访的有效性策略就显得意义重大,有效的家访要做到“望、闻、问、切”。

一、家访中的“望”

1.望家庭。

著名教育家鲁洁教授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与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风貌。”所以教师在家访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人员结构,生活环境等等。教师利用家访留心观察学生的家庭环境,更能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学生个性形成的原因并理解学生平时表现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特征,在教育学生时能结合家庭情况而不会造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激。

2.望变化。

一次成功的家访,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家访的过程,更要重视家访后学生的变化。因为不是每一次家访都能成功改变一个孩子,有的学生能通过家访很快得到改变,还有的学生则需要教师进一步跟踪家访。例如我班曾经有个学生小江,平时不做作业,还经常在班级欺负同学,第一次家访时我与家长交流非常顺畅,家长表示一定配合做好教育,当时我觉得这肯定是一次成功的家访。但家访过去一段时间后,小江同学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在班级仍然是我行我素。基于此,我决定再一次家访,事后我才了解到由于小江爸爸生意失败而让小江丧失了学习信心。于是我迅速调整思路,做通小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正是这次后续的密切观察及时改变了小江同学。

二、家访中的“闻”

1.闻教师。

“闻教师”要求我们不能只凭自己的一家之言去评价学生,或者对一件事情不能武断的评价其对错,在家访前可以听听其他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因为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任课教师心中的印象往往是不同的,学生对于班主任或者他不喜欢的学科的教师会表现出自然的排斥感,而对于自己喜欢的学科教师往往就能敞开心扉。我们在家访前可以到班级其他的任课教师那里谈谈对该生的评价,这样会使我们对于学生的判断更加客观公正,家访中才能提出正确的有指导性的建议。

2.闻家长。

“闻家长”要求教师认真倾听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及期望,在家校合作的很多范例中,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未必相同,例如有的学生在学校里是老师眼中的乖学生,同学眼中的好榜样,而在家长眼里则是调皮鬼,坏小孩。而有的学生则相反,在学校里表现很平常甚至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在家里则是模范生,有的孩子甚至能独立挑起家庭的重担。所以,听听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对于家访来说必不可少,会让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更加真实客观。

三、家访中的“问”

1.问生活。

家庭生活对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水平、文化修养无不或多或少表现在他的生活里。所以我们在进行家访时,问问学生平时的生活状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和学生交谈生活中事件的拉近彼此的距离,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

2.问期望。

这里的期望包含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多数情况下,父母的殷切期望会化作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对自己的期望不恰当也会影响学习的信心。在家访中对父母和孩子的期望首先要有一定的肯定,鼓励他们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期望,另外,对于家长和学生中过高和过低的期望也要做适当的正确引导,以免因为期望难以达到而使家长和孩子丧失信心。

3.问困惑。

在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忽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因而有的教师和家长常常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孩子们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显得情绪不稳定甚至厌烦急躁,教师在家访时,不能只是交流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困惑,主动询问孩子最近有没有困惑的事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四、家访中的“切”

1.切时机。

中医里的“切”就是把脉,也就是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家访中的切也要从内部入手,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所以家访中的“切”可以理解为切中时机,找准家访的关键时间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例如,在教师刚刚接手新班级的时候,由于对于学生和家长还比较陌生,而又迫切需要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家庭情况,这时候正是家访的好时机。又如学生在学校成绩快速下滑或出现阶段性情绪异常时,也是教师家访的重要时机,需要教师深入家庭了解学生的最近生活状况有无剧烈变化。教师在家访中能有效切中这些合适的时机,把握家访的主动权,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切重点。

学生家庭情况和个性特点不同,也导致他们各有各的优缺点。一次成功的家访,教师要能切中学生的要害,努力帮助学生发扬自己性格中的优点,改变缺点。例如,我班的陈同学,在学习上很刻苦,平时在老师面前表现也很优秀,他担任班级的语文课代表,平时收发作业也很及时。但是有时为了催交作业不尊重班级中学习差的同学,因此在班级中得罪了不少同学,在期末的优秀班干评比中得分较低,自己也很失落。我在家访中把握住他性格上的弱点,切中要害,告诉他做班级管理不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掌握好做事的方法。在这次家访后,陈同学也逐渐改变了做事的风格,不但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赢得了班级同学的一致赞赏。

3.切根源。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找出根源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我班的小明同学一直品学兼优,可最近却经常旷课,成绩下降很厉害。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立即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而是选择家访。家访后了解到,原来小明父母都外出打工,只有奶奶在家照顾他的生活,最近奶奶生病,小明要照顾奶奶所以学习上就不得不分心。了解情况后我立即向学校汇报,争得了学校的支持,在生活上给予小明一定的帮助,小明很快又恢复了以前优异的成绩。

总之,家访对于协调教师与家长以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如何进行更好的家校合作,如何增强家访的有效性,还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这需要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探索。

G459

A

1005-6009(2016)42-0063-02

胡浩,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江苏淮安,223006)语文教师,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小江小明家校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劝 告
小明照相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做不到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
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