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国际合作的“成功密码”

2016-04-14 12:04陈向阳
江苏教育 2016年60期
关键词:宝马校企职业

陈向阳

【评析】

校企国际合作的“成功密码”

陈向阳

校企国际合作;主动利他;资源交换;创造品牌

10多年前,一张“宝马也要骡马拉”的照片让金陵中专与德国宝马集团联姻,双方的国际校企合作由此开启,其共同孕育的成果“BEST”项目在国内职教领域与汽车行业颇有名气,被誉为职业教育国际校企合作的典范之作。这一合作成功背后的秘诀究竟是什么?抛开宏观政策、行业背景等外部的影响因素,我更愿意从合作主体的微观层面去寻求答案。

一、主动利他:合作的姿态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个卖棉被的和一个卖包子的同时进了一家破庙,两人互不理睬,一个吃饱了包子干冷着睡在庙里东南角,一个盖上被子干饿着睡在了西北角。两人心想:要是对方主动找我,我肯定和他合作。结果第二天早上,一个冻死了,一个饿死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合作其实很简单,有时甚至就是一个主动的态度,无论对于人还是组织来说,“主动”都是最有利于合作的姿态。如果关注到金陵中专与宝马集团的合作细节就会发现,正是“主动”撬开了他们的合作之门。2004年春节,时任学校副校长姜峻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一头骡子拖着一辆熄火的宝马,揶揄宝马不好修,配词是“宝马也要骡马拉”。于是他立马拨通德国HWK的联系人电话,请他们将这张照片转给宝马总部。恰巧宝马公司也看到了这张照片,正在急切寻求汽车售后服务人才严重短缺问题的解决之道,双方一拍即合。

如果回溯二者走过的10年美好“姻缘”之路就会发现,其成功之道,恰在于这种主动利他之心。这种“利他之心”,不是首先想着从对方那里捞取利益,而是时刻站在对方立场为其着想,满足对方的需求。无数的实践证明,从利己目的出发,博弈的结果是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利他之心”才是成功的原动力。这种“利他之心”,还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它促进了合作双方的资源交换。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言,除了市场和政府,利他主义行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这种“利他之心”,还使得信任在合作运行的动态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双方在合作中不断开拓,主动适应,保持目标一致,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第一。

二、资源交换:合作的本质

校企合作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关系不稳定,难以长久。而根本原因就是利益分配问题难解,许多合作关系破裂就在于利益分配问题没有处理好。金陵中专与宝马集团合作成功的另一个秘诀就是,他们找到了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人力资源,并将重要异质资源的获得放在首位,不断尝试开拓新的领域,而没有首先强调对利益的追求。“学校需要宝马的资源、标准和先进管理,企业需要学校专业的教学环境、专业的教学和长期的学徒工”,资源的互换与整合实现了多方“共赢”。企业在人力资本提升的同时,扩大了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而对于学校来说,在合作中获得了宝贵的企业合作经验,为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借鉴;同时学校的实训基地、师资团队、课程体系、质量管理等各方面能力均得到增强;尤其是培养了一支既懂“专业技术与外语”又“通晓行业国际规则”的教学队伍;而最终的受益者学生,也在项目实施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和管理精英,收获了职业素养和职业尊严。

如何有效地实现这种资源互换,关键在于找到了开启合作困局的“秘钥”——运行的机制。他们智慧性地提出“共创、共享、共管、共约”机制:校企共创的“IBT”“BEST”两大培训品牌项目和初、中级技师培训体系,成为推动合作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校企在基地、课程、师资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建立起了一种共享型的知识互动体系,合作的成果也进一步丰富与提升了双方的资源;校企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实施“共管”,真正聚焦人才培养这一共同的目标;而他们提出的刚性协议和柔性年会、研讨会、宝马日等协商制度相结合的共约机制,实质是一种信任机制,较好地解决了认知性信任与情感性信任的转化问题。

三、打造品牌:合作的眼光

真正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关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先进的理念和文化,打造出品牌。从“IBT”到“BEST”、从“学徒工项目”到“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这一校企合作品牌的形成,是双方追求卓越和耐心坚守的结果,对于当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义尤显重大。当前校企合作依然难去“功利化”顽疾,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急功近利,企业同样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只是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从中牟利。事实上,在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品牌是重要的核心力量,品牌会带来溢价、产生增值。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合作项目品牌化的过程,不仅融合了宝马汽车、职业教育、服务和科技的内涵,还是多方参与开发的结果,其Logo创意就直接来自于该校艺术系学生的设计。最终,这个项目不仅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金字招牌,也让开设的专业和培养的学生成为品牌。

这些品牌项目,就像一条条鲶鱼,激活了师生的心智,进而影响到学与教的行为,并成为吸引优秀学生和员工的核心因素;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文化建设、质量管理等。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将成功的经验与更多人分享,推进了职业教育品牌化、国际化。“BEST”项目实施10年来,在全国交通类骨干院校复制建立了15家宝马“BEST”项目基地,始终坚持采用与宝马全球同步、业界领先的培训形式,形成了学生、企业、学校、经销商和整个汽车行业的“多赢”格局。

合作是有成功密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如何秀出“国际范儿”,职业教育国际校企合作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方式,金陵中专与宝马集团的“BEST”项目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

G710

C

1005-6009(2016)55-0011-02

猜你喜欢
宝马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寻衅滋事 奔驰C级 VS 全新一代宝马3系
宝马与奔驰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宝马745li行驶跑偏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