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幼儿打击乐演奏教育价值的探究

2016-04-14 05:00万迎春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6年3期
关键词:打击乐教研组乐曲

万迎春

打击乐演奏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它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园围绕“打击乐演奏中教育价值的有效挖掘”开展了探究,整理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整合音乐材料,激发兴趣,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帮助幼儿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建立长久的兴趣支撑,才能稳步推进幼儿音乐能力的一步步发展。

1.在生活和音乐作品中感知音乐节奏,激发幼儿对打击乐演奏的兴趣。

幼儿具备与生俱来的节奏感。根据德国音乐家、教育家奥尔夫的“节奏是儿童游戏的本能,是激发儿童潜在的音乐天赋的本能的、自然的一种方式”和陈鹤琴先生“儿童生活音乐化”的思想,结合各年龄段幼儿节奏发展的特征,我们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在生活中倾听和捕捉各种有音乐性的节奏,比如:摇动拨浪鼓发出的“蹦达达达”的节奏、蜜蜂扇动着翅膀发出的“嗡嗡嗡”的节奏、雨后树枝上雨滴“滴答滴答”滴落的节奏、小狗跑动时铃铛发出的“叮当叮当”的节奏、厨房里妈妈炒菜时发出的“哧嚓哧嚓”的节奏等等。同时,引导幼儿倾听打击乐曲,在听辨游戏中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不同音色、音长、强弱等。比如在打击乐《飞舞的筷子》、《水仙花圆舞曲》等活动中,幼儿通过多次倾听和亲身探索,体验到乐曲旋律的变化与节奏的奇妙,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萌发初步的对音乐节奏的兴趣和对探索活动的爱好。

2.选择合适的打击乐曲目和乐器,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提高学习音乐的能力。

幼儿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作力”等音乐能力是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所接受的音乐训练息息相关的。经过教师们一课多研、同课异构的研讨,确定了我园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幼儿打击乐演奏的曲目和乐器。比如:针对小班幼儿能掌握二分、四分、八分音符所构成的音乐节奏,但是动作协调性、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选定了歌曲《唱唱打打》和需要大肌肉动作演奏的串铃、铃鼓、碰铃、鼓等乐器(图1)。根据中班幼儿动作、理解能力、合作协调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为中班幼儿选定了《郊游》、《小雨沙沙》、《Bingo》等几首打击乐演奏曲目和沙球、圆弧板、小锣、小钹等打击乐器(图2);为大班选定了《We will rock you》、《水仙花圆舞曲》、《嘀哩哩》等打击乐乐曲和需要用腕、指等小肌肉动作演奏的木鱼、三角铁、碰铃、双响筒等乐器(图3)。这些选定的音乐作品节奏明快、结构工整、旋律优美流畅、音乐形象鲜明,给幼儿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艺术审美中,学会了倾听、演奏、看谱、表达等基本的音乐能力。

二、合理安排活动内容、环节,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幼儿打击乐演奏除了必须遵循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规律,按照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幼儿进行打击乐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和熏陶,还应具备以全面发展为核心,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音乐教育的途径促进幼儿在社会性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功能。

1.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分享和交流,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为了更好地挖掘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价值,我园艺术教研组成员根据选定的乐曲,积极研讨,不断修改活动设计,精心为打击乐演奏活动设计分享、交流环节,给幼儿创造与同伴、教师分享交流自己音乐体验的机会。比如,在大班打击乐演奏《We will rock you》活动中,我们在导入部分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幼儿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对该曲子音乐风格、情绪以及节奏的感受,讨论音乐中出现的乐器的演奏方法和生活中音色与之近似的可以替代它进行演奏的物品。孩子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尝试,发现了深口塑料桶敲击发出的音色与鼓近似,并且,用塑料桶底沿、桶底、桶身等不同部位演奏,可以获取不同强度、音量的声音,可以替代鼓的多种演奏。讨论分享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交往效果明显。

2.在轮奏、集体合奏中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研组通过对小班节奏乐《唱唱打打》的研究发现,小班幼儿演奏时仅能够同时开始和结束,很难使奏出的声音与音乐协调一致。而在中班打击乐演奏活动的研究中发现,中班幼儿对乐器的力度、速度已经有了一定的调整和控制的能力,经过练习,可以在2—3个不同声部中协调地进行演奏。比如在中班打击乐《加油干》的演奏中,教研组加入了碰铃、圆舞板和大鼓三种乐器的演奏,在第5、6、7三个小节中,圆舞板和碰铃运用了│ o × o × │节奏型,而大鼓则用了 │× o × o │节奏型。结果发现,这两种不同的节奏型并没有影响幼儿的演奏,他们明确自己的分工,知道该如何跟同伴合作准确演奏。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能够准确地演奏自己的声部,还能变换体态、表情与同伴进行情感交流。

3.在整理、收拾乐器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良好个性品质。

刚开始打击乐演奏教学时,我们没有意识到强调规则的重要性,结果,幼儿因好奇,注意力老停留在手中的乐器上,使乐器不时发出声响,干扰了课堂秩序,分散了其他幼儿的注意力,影响了演奏活动的质量。教研组成员认识到,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幼儿遵守演奏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教师们尝试用“看谁的乐器宝宝最听指挥”等形象化的语言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我们还通过让幼儿将乐器轻轻放在座椅底下、将乐器送回家等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幼儿已经养成了演奏结束及时收纳、整理乐器的习惯,良好个性品质逐步形成。

三、有效开辟探索空间,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1.分析作品,创设鲜活的音乐情境和音乐形象,培养幼儿的艺术想象力。

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特征,教研组仔细分析了打击乐演奏曲目的节奏、旋律、结构、个性、音乐形象,集体进行必要的艺术想象和再创作,创设出能够吸引幼儿的音乐情境。比如,教师把中班打击乐曲《欢沁》设计成情节丰富的打击乐演奏活动《女王的舞会》,把《Bingo》创设成趣味、灵动的《飞舞的筷子》。幼儿在艺术想象和创造中,充分地感受美、体验美。

2.通过自主配器,改编、创编节奏乐,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

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小班幼儿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只能进行简单节奏型的击打,偶尔会即兴做个兔跳、花开的动作,而且也多为无意识的,且自由度大,不一定合拍。这仅仅是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初步萌动。中、大班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节奏感已较为稳定,表现力、协调能力和想象力均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乐于尝试和体验新生事物。于是,艺术教研组教师尝试让中、大班幼儿充分讨论,引导他们结合打击乐曲的情绪、风格等因素,自主为乐曲选择各种音色、风格近似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饼干盒、塑料桶等替代乐器进行演奏(图4、图5),并在熟练演奏乐曲的基础上,为乐曲修改和重新设计节奏型。鼓励大班幼儿探寻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感知声音长短、强弱等变化,创编能够表达情绪的打击乐演奏动作,并开始为简单的歌曲创编乐器伴奏。所有这些创造性活动为打击乐演奏教学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幼儿在自主选配乐器、自主设计节奏型(图6、图7)的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体验成就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投放材料,自制图谱和乐器,在想想、做做中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感性经验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均处于初始阶段,对抽象的乐谱符号较难领会和记忆,而对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图案符号较感兴趣。针对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艺术教研组的老师们开始在中班下学期和大班打击乐演奏教学中,逐步有意识地将图谱制作带入活动环节。比如大班《胡西儿休西波尔卡》活动中,孩子们集体商讨,用小人代替碰铃,用向上的箭头代替圆弧板,用娃娃头代替铃鼓,绘制出了形象化的图谱(图8)。《水杯交响曲》打击乐活动中,幼儿也设计出形象的“水杯”图谱(图9)。中班下学期和大班的孩子们除了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图谱,还在教研组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收集到的大量废旧材料,如冰棒棍、糖果盒、牛奶罐、PVC管等废旧材料,制作了双响筒、鼓、拨浪鼓、响铃、沙锤等自制乐器(图10;图11;图12)。幼儿在制作作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心,培养创造能力。

幼儿打击乐演奏活动是幼儿对音乐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他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充分了解幼儿打击乐演奏活动的教育价值,创设宽松的音乐环境,运用灵活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音乐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社会性的发展,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打击乐教研组乐曲
始乱
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黄河金三角打击乐协会(津宝)古典打击乐教室成立仪式在山西举行
“2016津宝第二届蓝魔(美国)行进打击乐表演培训”开班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打击乐配器及节奏编配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中)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