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的“学”让课堂“火”起来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案例反思

2016-04-16 18:13余萍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福建福清3503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物理探究实验

余萍(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福建福清350300)

调动学生的“学”让课堂“火”起来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案例反思

余萍
(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福建福清350300)

笔者尝试用一节探究性教学的新授课改变以往的满堂灌、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启发教学,使教师成为学生知识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探究性教学;课堂启发教学;反思

对于刚接触初中物理的学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一堂课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的确需要深入思考。下面是笔者在初二年上的一节关于《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公开课进行的反思: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用心学好物理。

一、从生活现象走进物理

(一)概念的认识:光源

师:(在多媒体教室窗帘关上)大家看的清楚教室里的物体吗?

生:看不清楚(教室吵闹)。

师:打开窗帘,阳光照进教室。

生:哇!学生欢呼,看到光明了。

师: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的世界,就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除了太阳、电灯以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发光?

(板书设计)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等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如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叫“人造光源”。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C.水母D.礼花

反思1: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引入方式不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学生紧张的情绪,还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目的与要求,从而开动脑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为此笔者创设了这个简单有效的教学情景,从一开始就让同学们保持一种积极兴奋的思考状态,他们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引入效果不错。

二、实验探究教学

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请同学们注意教室那边,你看到什么?

生:一个红色亮点。

师:这说明光从这支激光笔传到墙壁那边。光在空气中走过一段距离,可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清,光是沿什么路径传播过去的呢?同学们猜想下。

生:(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的。

师:这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实践来检验。提供的器材有:激光笔一支、果冻、塑料吸管、盛水烧杯、喷雾器、白糖或洗衣粉、牛奶、棉线。请利用这些器材设计方案来观察光在水中,空气中传播的路径。(学生思考并讨论)

师:(观察、思考)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进行实验。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启发观察方法:看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时,可向水中加入白糖或洗衣粉或一点牛奶从烧杯的侧面去看;用喷雾器来显示空气中光的传播方向。并结合扫灰尘看太阳光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光在固体中传播可用果冻或棉线显示路径)

师:请同学上台交流,通过刚才一系列探究,是否可以肯定我们的猜想了?光是如何传播的?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激光手电、果冻B.激光手电、喷雾器C.激光手电、棉线D.激光手电、塑料吸管E.激光手电、兑白糖或洗衣粉的水

生1:演示光在有喷雾器的空气中传播的情景。

生2:演示光在白糖水中传播的情景。或是放洗衣粉的水中传播情景。(注意提醒学生搅拌均匀)

生3:演示光在果冻中传播的情景。(指导提醒学生:果冻纸打开)

生4:演示光在棉线中传播的情景。(指导提醒学生:棉线也要拉直)

生5:演示光在塑料吸管中传播情景。

师:如果吸管弯几下?还能看到光传播出来吗?生:看不见

生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板书:)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反思2:新课程物理教学非常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学生通过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因此这堂课笔者把物理课堂中许多有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在笔者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通过观察了解,收集信息,分析概括,交流合作,使自己的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

师:我们将可以传播光的物质称之为光的介质。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光是不是总是沿直线走呢?老师演示糖水、洗衣粉实验(演示结果:光在不均匀糖水和不均匀的洗衣粉水中中弯曲了!)看来,光沿直线传播是有一定条件的。能否补充完整一些?

生: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这样说是否就准确了呢?让我们再做一个实验:现在烧杯中已装有部分水,请同学们先在水面上方打喷雾器,然后让激光笔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光在空气与水的分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师:看来,光沿直线传播是有一定条件的。我们如何使这个结论更完整、准确呢?(学生分组讨论)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举例题:站在地平线上的人,早上看日出,当看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太阳真的出现在地平线上吗?假如没有大气,看到日出的时间是迟一些还是早一些?

原因分析: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在不均匀的大气中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虽然看到日出,但太阳并不在地平线上,而是在地平线下;假如没大气层,看到日出的时间要迟一些。

(板书)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同种,不均匀介质中光的传播路径是弯的。

反思3:当学生得到初步的实验结果时,并不能让其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抓住他们的心理,利用各种实验条件,使他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有更加深入的思考,通过各种手段不断的修正学生自己的想法,完善科学的结论。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各种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上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各种方法都可以尝试。

当然此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实验过程中水中最好滴两滴牛奶而不要用清水,这样学生探究的效果将会更好。

师:由于光的传播具有方向性,因此,我们在直线上加上一箭头,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光传播的方向,这样的线我们就称之为光线,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

反思4: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表现,它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不过初中阶段学生才刚接触到简单的物理模型,不需要高深的理论讲解,只要能够知道具体的模型内容和应用即可。笔者在此提出光线这一模型,不仅体现一种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意识,也是为下面影子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从物理走入生活

1.影子的形成

师:下面,我们就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前面光在传播过程中都是畅通无阻,如果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透光的障碍物,在障碍物后边会有什么东西形成?(用手放在投影仪前演示)

生:影子。

师: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看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生: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其后面光所达不到的区域内形成了影子。

师:假设这有一个路灯,有一人从路灯下走过,我们能否找出他在地面上的影长?

生:学生上黑板画图。

师:当这个人向一盏路灯走近和离开路灯的过程中,他的影子长度如何变化?

生:先变短后变长。

2.日食、月食的形成

师:地上的东西挡住光形成了影子,那么宇宙中的天体挡住了光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看FLASH)。当太阳、月亮和地球运动到一条直线上,地球处在月亮的影区时,地球上影区中的人能看到太阳吗?

生:看不到。

师:古代人就将这一现象形象地称之为“日食”。同理,当太阳、地球和月亮运动到一条直线上,月球处在地球的影区时,地球上的人看不到月亮,就称之为“月食”。(看FLASH)

反思5: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告诉我们要帮助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科学规律,接着要想办法让他们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其发言,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其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后学生通过自学书中的生活物理社会栏目,又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生成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意识,促使他们今后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反思6:在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就是“小孔成像”,但是笔者考虑时间关系,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没讲这个内容,而是布置给有能力的学生回家自己制作个“针孔照相机”,希望通过学生回家自己制作、研究,能找到小孔成像的奥秘。

师:除了我们讲到的事例外你还知道哪些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的例子呢?

生:射击时的三点一线,早晨做早操排队伍,射箭瞄准靶心,激光引导掘进机开凿隧道,等等。

反思7:在详细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几个重要应用后,笔者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来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此举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其拥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不过,学生联系生活的水平还不是很高,视野拓展的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培养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并提高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各种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师:谈了那么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你认为人们常见的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生:(讨论后)需要。

师:与声音的传播类似,光的传播也是需要时间的,因为光在介质中传播有一定的速度,那么光速究竟是多少呢?演示伽利略的光速的测量史。

师:但很可惜光的传播实在是太快了。这种方法行不通。那么光速究竟是多少呢?我们认为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3×108m/s,即每秒钟光走过的距离是3×108m。这个距离相当于光在1s内绕地球赤道走了7.5圈。

师:光在真空中光速最快,在空气中稍小些,在水中是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的3/4,在玻璃中是在真空中传播的2/3。说明了什么?

生: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师:说明光年是光在一年内走过的距离,是路程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反思8:关于光速,对于学生来讲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为此笔者力求用简单流畅的语言,用生动的故事,用对比的手法来描绘出光速这一个抽象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事实证明简单的授课式,只要老师能够深入浅出的讲解清楚,就算是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照样能够学的轻松而愉快。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围绕什么展开的?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请概括主要内容。

反思9:学生通过自己概括交流,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反思10:这次《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启迪笔者对课堂教学过程的重新思考:

1.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只有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才能够保证他们学习过程的持久性和高效性,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2.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亲自参与、亲身体会,知识才能弥久不忘,方法才能驾轻就熟。

3.课堂教学也是教师不断锤炼自我、锻炼教学能力的过程。每一节成功的课堂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对各个环节都有充分的考虑:课文的引入要简洁明了,有启发性,能引起人的思考;中间的内容条理要清晰,过渡语句要自然;明确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详略安排得当,方法采取恰到好处,从而使他们接受的更好。

物理教学中还有许多这类从生活走进物理的课程,探究性教学可以改变以往的满堂灌,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启发教学。调动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让我们的课堂不再乏味。

[1]张平.学讲课堂让物理教学更精彩[J].中学物理,2016(1).

[2]王文华.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3]鞠雅华.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考试周刊,2011(6).

(责任编辑:詹国荣)

猜你喜欢
物理探究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只因是物理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处处留心皆物理
做个怪怪长实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