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多元化实验形式

2016-04-16 18:13陈水勇龙海第一中学福建龙海3631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外分组物理

陈水勇(龙海第一中学,福建龙海363100)

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多元化实验形式

陈水勇
(龙海第一中学,福建龙海363100)

现在不少学校由于实验设备的老化、不足或教师传统观念的影响,课堂上以讲实验或用课件(录像、多媒体)展示代替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与新课程理念严重背道而驰。新课程突出强调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实施探究教学的最好平台,当前实验教学的几种常见形式(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实践活动),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设疑,均能起到探究的实效。

新课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通过调查了解,现在不少学校由于实验设备的老化、不足或教师传统观念的影响、课堂上以讲实验或用课件(录像、多媒体)展示代替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结果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对物理知识一知半解,实验能力、动手能力极差,更不用说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与新课程理念严重背道而驰。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1],突出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实施探究教学的最好平台,一方面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物理知识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产生的;另一方面,实验又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形成过程,恰好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过程。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探究实验,更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和认识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沪科版八、九年级物理教科书,每一章都有安排实验探究,明确要求要进行实验探究的八年级共有35个,九年级共有24个。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的物理教学中,探讨如何利用物理实验开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实验教学的几种常见形式(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实践活动),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设疑,均能起到探究的实效。

一、演示实验

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将事例的情景进行直观的展现,学生即可省去理解想象这一环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要注重增加演示实验的探究成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1)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如在讲“滑轮”这节课时,在介绍了什么叫滑轮后,笔者没有按照课本用举例的方法来讲解什么叫定滑轮,什么叫动滑轮,而是提供给学生一个铁架台,一根细绳,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让同学们分组试试看,利用滑轮有几种办法可以把钩码提起来?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动手、动脑、出主意、想办法去探究,最后学生才发现有且只有两种方法,从而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到同一滑轮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是定滑轮,也可以是动滑轮,这个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的,印象深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2)重视失败实验的分析总结。在演示过程中,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实验现象与预期的不一样时,可适时诱导提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如在上九年级“温度与内能”这一节课,在演示空气压缩仪时,如果教师在压缩筒内空气时,速度不够快硝化棉燃烧不起来时,就可提问学生,为什么硝化棉不会燃烧?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可能会回答:可能是棉花太潮湿,或活塞与筒壁密封性不够,或压缩速度不够等。然后老师再按照学生的几种猜想一一去检查实验,直到实验演示成功。(3)将演示实验拓展、深化。在做演示实验时,有些实验教师不要一演了之,可顺势提出一些跟这个实验有关,课本又没有提及到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探究。如在演示完“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实验后,还可再演示如果拉力没有竖直向上,拉力还是一半吗?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去思考,并且还可以马上用实验来验证。

二、随堂实验

随堂实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去探求知识、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的教学活动。随堂实验所需器材应该是简洁、常见,费时又较少,实验现象生动明了、能说明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目的。所需实验器材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利用日常生活、学习用品或自制的简易教具等来达到。如八年级学“惯性”时,笔者让学生利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器材钢笔、纸条、文具盒、橡皮等,让学生把笔套放在笔盒上,突然拉动笔盒,笔套向后倒;用手拉着笔盒运动,当运动的笔盒突然碰到障碍物时,笔套向前倒,让每个学生随堂直接参与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会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促使学生耳听、眼视、手动、脑思同时激发,不再是死板的灌输,而是自身的直接参与知识的探究,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满足学生好动的特点,是一种“投其所好”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仅能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而且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全面培养了实验仪器的使用、物理量的测量、仪表的读数、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成员间的分工合作能力等各方面实验能力。因此对于课本中要求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一定要不折不扣的开展。此外,教师还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①把一些验证性、测量性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如测量导体的电阻,若给你一组电池、一只开关、若干根导线,还需哪些仪器?让学生根据要求,至少设计出四种测量方法。方法1:电压表和电流表各一只;方法2:两只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方法3:两只电流表、一只定值电阻;方法4:一只电流表、一只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还有其他解法,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串并联、局部短路、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题目,体会到学以致用、殊途同归的理科魅力。②在原有的学生分组实验课上,增加探究性实验。如学生在做完“浮力的大小”的探究实验后,笔者再提出一个相关的探究实验:1N的水能否产生大于1N的浮力?学生受到课本中的实验的影响,把一个物体浸入装有水的溢水杯,最多也只是把杯里的水全部排出,常常误以为1N的水不可能产生大于1N的浮力的错误结论。笔者先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再适时予以提示引导,如1m3的水被排开的体积能否超过1m3?并让学生准备一些相关器材,如两个相同的纸质杯,水、量筒及圆柱体金属块(底面积略小于量筒)。引导学生把装有较多水的纸质杯放入装有较少水的纸质杯中,发现处于漂浮状态,就得出了1N的水是能够产生大于1N的浮力的。③增设物理课本上没有的分组实验课,如:笔者在讲授浮力一章后,要求学生自行选取实验器材做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选取哪些器材,如何测量,有几种测量方法,哪一种最简单?可供选择的器材有托盘天平(含砝码)、弹簧测力计、溢水杯、量筒、玻璃杯、足量的水、细线、石块等。这样学生就要利用所学知识,思考应该选取哪些仪器、怎样测石块体积、有几种测量方法等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又达到培养学生的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另外在分组实验探究时,要注意好、中、差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相互搭配,小组成员之间要注意分工协作,这样才能确保探究实验顺利完成,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断加以巡视,适时予以指导。

四、课外实践活动

这里专指学生学完一定的物理知识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主动或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对某些课题,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探究的活动。由于课外实践活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完全可以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引导,进一步扩大课内物理知识的外延,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自行组成几个小组(每组4-8人),根据所选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制定实验计划、自行选择实验器材、测量、实地调查访问、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写出简单实验探究报告,必要时教师再给予指导、点拨。1.教师可结合当前学生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布置一些设计性、探究性的实验课题,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如讲到“密度知识的应用”这节课时,笔者提前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家里的蓄水池能蓄多少水?你家里爸爸妈妈戴的金戒指是纯金的吗?商店卖导线为什么用秤而不是用尺子测长度?由于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并提高了知识应用的水平。我们教材中具有开放性或STS教育方面的内容,都是课外实践活动的很好课题。2.开放实验室。学校定期开放物理实验室、探究室,不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器材(因为有些演示实验,学生没有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对实验仪器的使用、原理及实验过程并不是很熟悉、了解),而且可就为学生自己兴趣的课题,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探究提供便利,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提高。3.开展物理小制作比赛,分享成功的喜悦。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所以应提倡师生在平常教学生活中利用日常器具、自制实验器材,开展以设计和动手制作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进一步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学校可以利用教学开放周、科技节等节日,定期组织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等竞赛活动。如望远镜、潜水艇模型、电铃、验电器、电动机等器具的制作,又如“弹射飞机”的制作,比赛谁射得比较远?“鸡蛋撞地球”,比赛从高空同一高度向地面某一指定位置扔下一个鸡蛋,如何设计既使鸡蛋不破,又离指定位置最近,设计的装置又最轻?等设计活动。进一步营造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的浓厚氛围。培养学生养成动手的习惯,使学生尝试到动手动脑的乐趣。4.结合学校研究性学习,从生态环境建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去开展调查研究等。如当地的水电站、火电站是如何发电的?废旧干电池乱扔有何危害?当地周边有没有专门废旧电池的回收站?有何建议?或就当地的环境污染、交通环境恶劣深入社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向相关部门提出改进意见,促进所在地的环境、交通等改善。通过这些课外实验和实践活动达到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以上的四种实验形式都是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相辅相成的,教师应当深入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真正兴趣之所在,提出或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选择合适的实验形式,以确实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詹国荣)

猜你喜欢
课外分组物理
只因是物理
小满课外班
处处留心皆物理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我不是教物理的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