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地市社院科研能力的思考

2016-04-19 22:55闫红果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院科研工作科研成果

闫红果

[内容提要]地市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发展的核心是科研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地市社院的科研工作,在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支撑性作用。提升地市社院科研能力,要注重地市社院科研队伍建设、科研工作机制。

[关 键 词]地市社院;科研能力;思考

一、科研能力是地市社院的发展水平的标志

(一)提升科研能力有利于推动地市社院正规化发展

地市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发展的核心是科研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其中科研能力的增强是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中心。地市社院的科研工作,在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支撑性作用,这种支撑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教作用。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开发更多符合社会主义学院教学需求的特色专题,是教学专题推陈出新的源泉,也是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的根本,亦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保证。二是资政作用。地市社院的科研方向一般涉及多党合作、协商民主、民族宗教、台海关系、知识分子问题等领域,这些问题均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不断探索创新统战理论与政策,可以为地方市委市政府甚或上级部门决策提供相关参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提升地市社院科研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的促教资政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地市社院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推动地市社院正规化发展。

(二)提升科研能力有利于打造地市社院高素质队伍

提升科研能力是培育地市社院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因素,教师思想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教学能力提升均得益于先前的科研探索与科研积淀。具体到地市社院,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又有着迫切的要求:一方面,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说,全国多数地方的地市社院一般与地市党校、地市行政学院实行教学办公一体化,体现为“三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相对于同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来说,地市社院系统的教研人员相对较少,一些地方甚至没有专门的社院教研人员而只是由相关学科教师兼任,以至于地市社院被边缘化。在此环境下,地市社院的科研投入偏少,相应地科研产出也较低,反过来科研投入的不足和科研成果的难出,又影响着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涉足地市社院的教研领域,科研工作始终处在后发展阶段,如此日渐形成一种不良循环。另一方面,随着《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地市社院培训任务日渐繁重,尤其是参加培训的学员知识素养大幅提升,这就迫切要求地市社院进一步加强对统战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研究,促使相关教师练好科研基本功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培训要求。

(三)提升科研能力有利于增强地市社院社会知名度

社院姓“社”,地市社院社会知名度的提升,端在将地市社院打造成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基地、思想理论的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的宣传基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依靠科研能力的提升。在宏观层面,地市社院的科研本质上是一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它要求教研人员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大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任务,时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继承、完善与创新,不断研究统战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宣传新的统战理论与政策;在中观层面,地市社院的科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整合现有资源,展开实地调研,形成富有价值的成果,为统战决策部门提供参参考,已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在微观层面,地市社院的科研工作要求加强富有统战特色优势学科的研究,不断探索地市社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规律,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宗教界人士、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培训工作,从而汇聚人心、凝聚智慧,不断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

二、地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及问题分析

(一)“少而精”的科研队伍

地市社院科研能力构成的核心要素是“少而精”的科研队伍。作为科研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优秀的科研人才队伍是地市社院科研能力建设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1]与中央、省级社院不同,地市社院科研人员的数量较少、力量较弱,基于此,培育地市社院科研队伍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全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丰富、政治素养雄厚、专业技能过硬的富有竞争力的科研队伍。

(二)“专而高”的科研成果

地市社院科研能力构成的关键要素是“专而高”的科研成果。“专”是指研究成果应围绕统战理论,彰显统战特色。研究统战理论是社院作为统一战线性质政治学院的重要职责,是社院承担第二个基地作用的主要标志,更是培养统战人才的重要保障。[2]“高”是指研究成果应追求高端,注重质量,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能够为当地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当前地市社院“专而高”的科研成果相对偏少,究其原因,与地市社院运作模式不无一定的关系。在“一校两院”办学模式下,部门领导在整体布局上缺乏对社院的重视,甚至将其边缘化,一些地市社院往往存在“重挂牌,轻运作”、“重培训,轻科研”的现象。这种不科学的认识无形中会造成“统战研究属于冷门、偏门”的消极声势,导致其他学科教师不愿意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地市社院原本就弱小的科研队伍也难以壮大,而社院专(兼)职教师做科研的积极性也难以调动,富有统战特色的高质量的应用研究成果便难以形成。

(三)科学规范的科研制度

地市社院科研能力构成的动力要素是科学规范的科研制度。设计科学、运作高效、管理规范的科研制度是调动地市社院专(兼)职教师投身于统战领域研究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证。综合当前形势和地市社院的实际来看,科研制度的建设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科研经费投入及是否到位的问题。虽然2011年中央社院汇编出台了《科研管理服务指南》,有效规范了社院各项科研规章制度及运作流程,为全国社院系统科研工作提供了蓝本和参考,但具体到地方,受地市社院被“边缘化”的影响,统战领域的课题立项偏少,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或者对于已立项的课题经费划拨没有及时跟进、确保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相关教研人员开展研究的积极性。二是科研奖励力度的问题。在一些地方,社院系统的科研奖励力度并未与党校系统、行政学院系统整齐划一,对于具有同样质量的研究成果,相比于“一校两院”的其他系统,社院的奖励力度往往偏小。同时,在研究成果转化方面,无论是从制度设计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对科研促教、科研资政的投入与奖励,地市社院都规定的较为模糊。

三、对提升地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能力的思考

(一)深化对地市社院科研的认识

“三个基地”的要求确立了科研在地市社院的重要地位。“在一校两院”的工作布局中,要充分认识到地市社院是地方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宣传阵地。建设“三个基地”,需要通过科研不断丰富统战知识、创新统战理论、繁荣统战学科、搞好统战宣传,真正将《纲要》精神贯彻到基层、落实到实处。为此,各地市社院应努力克服办学规模小、基础薄、市县差异大的不利条件,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科研工作,体现各自特色,彰显比较优势。同时,要适时选准角度、善于延长手臂、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开放式、地方化、社会化的科研格局,不断深化对地市社院科研作用的认识,着力提高地市社院的科研水平与科研效果。

(二)注重地市社院科研平台建设

提升地市社院科研水平,必须注重科研平台建设。一方面,地市社院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政策导向,学会“借力”,充分加强与中央社院及省级社院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政党制度研究中心、中华文化研究中心、民进中央——中央社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和省级社院学术机构中来,整合多方科研力量,利用多元科研平台,最终形成地市社院科研的比较优势与独特品牌。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地方统战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其接近基层的优势,积极创造自己的研究平台,全力打造自有的科研精品。具体体现为通过学员培训、基层调研、座谈交流、个别访问等途径,深入了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思想状况,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与心声,分析梳理相关人士的意见建议等,善于发现研究价值较大的新问题,努力寻找地市社院科研的新突破。

(三)加强地市社院科研队伍建设

作为地市社院,要想取得一定的科研成绩,首先打造一支数量适当、业务精干、知识专业的人才队伍。一方面,通过“选人与育人”推动地市社院科研工作。坚持引进优秀人才和培养现有人才相结合的思路,建立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倒逼机制促进地市社院人才的成长。科研生成的不仅是成果,还有人才,要通过科研任务和科研课题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育人才,兼顾科研成果宣传转化和科研人才的宣传推介,努力形成教学名师与理论专家同生,优秀成果与优秀人才齐出的优良格局。

(四)完善地市社院科研机制建设

科研机制建设是地市社院科研成果生成的重要保障,当前地市社院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科研机制建设。一是实施公平合理的科研投入机制。在“三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的格局中,对社院科研工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年度科研经费的分配上,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专门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以统战理论及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二是实行规范有序的科研管理机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统领部门,以科研管理职能处室为操作部门和相关职能研室为架构的组织机构,实行学术化管理。[3]三是推行“梯度多样”的科研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以项目化方式催生精品科研成果,对初始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资政等情况,实行梯度化奖励,不断提高地市社院科研成果转化与利用的效率和价值。

总之,科研工作对地市社院发展至关重要,提升地市社院科研能力必须遵循科研规律,认真分析科研的各构成要素及存在的问题,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胡爱敏.对提升社会主义学院科研能力的思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95.

[2]熊必军.统战特色应用研究——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工作理念浅析[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21.

[3]赵蕙兰、许 婷.关于社会主义学院科研能力建设的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71.

责任编辑/李永生

猜你喜欢
社院科研工作科研成果
第十一次全省社院院长联席会议在昆举行
科研成果转化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云南社院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会
新时代社院学报新作为新境界云南社院召开学报工作座谈会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