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信教现状的高校宗教工作方法研究

2016-04-19 14:41邵帅金碧莹张小钢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邵帅+金碧莹+张小钢

[内容提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宗教热”在高等学校中也有所显现,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信仰产生一定影响。高校宗教工作,首先要对宗教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根据情况开展一系列工作。在开展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必须采取多种手段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 键 词]信教;大学生;宗教工作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宗教管理事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随着宗教文化热持续不衰,宗教对大学校园的渗透问题以及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在高校大学生中有一些宗教痴迷分子,甚至还有些大学生入教成徒。他们容易被一些披着宗教外衣的不法分子利用和煽动,给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隐患。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现状

当前,在大学校园中,不仅出现了大批 “宗教文化追随者”、“望教者”,而且有个别大学生皈依了宗教,成为信徒。大学生是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一直接受无神论的教育,但在大学生中出现宗教信徒也已经成为不争事实。为调查了解时下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并以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寻找目前针对信教大学生开展工作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辽宁地区高校中开展了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48份,回收问卷比例为99.56%。

(一)高校大学生总体信教比例不高,且以佛教、道教为主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到38名信教大学生(约占所有受访学生的8.5%)的问卷反馈,其中信教本科生有25人,约占受访本科生人数比例6%;信教研究生有13人,约占受访研究生人数比例13%,高于本科生信教人数比例一倍多。研究生信教比例远高于本科生信教比例,调查结果颠覆了以往“知识水平越高,越信奉唯物主义”的推测。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值得探讨,也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工作成效提出新的挑战。38名信教大学生中有11人信仰佛教,占比29%,12人信仰道教,占比32%,两者合计占比61%,高于半数,而其他各类宗教合计占比37%。佛教、道教历来在我国社会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尤其是佛教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一直未被撼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10个,随着这些少数民族人口的稳步增长,穆斯林数量也不断增加。对外开放条件下,国外宗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基督教信教人数增长速度十分迅速。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在国家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倾向于信仰与民族文化同源的宗教教派。

(二)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动机主要为内心需求

调查显示:17%的学生认为信仰宗教能够帮助他们消灾免祸,保佑平安;83%的学生认为信仰宗教能够令人安慰,得到温暖的力量,获得精神的寄托。这进一步证明了宗教的本质是唯心的,人们信仰宗教的目的主要是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满足。

就“人生是否需要宗教信仰”这一问题,信教人士与非信教人士给出了差异悬殊的回答。信教人士中,有90%认为很需要宗教信仰,只有10%认为不需要或者无所谓。在非信教人士中,只有5%认为很需要宗教信仰,认为不需要或者无所谓的比例达到95%。这一情况说明,内心对宗教信仰的需求是决定高校大学生是否信教的主导因素。研究者认为:高校价值观引导不足、信仰教育缺失、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使部分学生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进而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失去信心,转而追求强调“至真至美至善”境界的宗教。

(三)高校大学生对待宗教问题总体呈宽容态度

在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上,信教大学生中66%认为应当顺其自然,34%认为应当予以保护;非信教大学生中92%认为应当顺其自然。可见,随着“宗教升温”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否信教,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加宽容与包容。与此同时,所有信教大学生认为应当有宗教信仰,这是个人自由,只有6%的非信教大学生认为不应当有宗教信仰。可见,随着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大多数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事情,并选择不对他人的信教情况进行过多的干涉或排斥。96%的非信教人士愿意与宗教信仰不同的人相处,可见目前高校中的宗教信仰没有明显的排他性,大多数人像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一样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不同信教人群、信教人群与非信教人群均可以和平相处,没有明显冲突。

(四)高校师生在宗教问题的认识上尚不够科学、理性

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拥有一些共同点,但两者却有本质的不同。在“宗教与邪教关系”这一问题上,所有信教者都指出两者具有本质区别。但有4%的非信教者认为两者差不多或者不清楚,这不得不让人质疑高校大学生基本常识的缺失与高校信仰教育的不足。如果不能区分宗教与邪教的差异,不仅在理论中,在实践中也是非常有害的。对“大学校园内是否可以有宗教活动”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充分显示出高校大学生基本常识的缺乏。信教学生中有34%表示希望有,64%认为可以有,只有2%认为不能有;非信教学生中有1%表示希望有,87%认为可以有,只有12%认为不能有。实际上,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三条明确说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 [2]。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宗教热”不断发展,“宗教信仰自由”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规章制度的存在,这种现象在高校产生是不正常和非常可怕的。高校学生尤其是高校共产党员作为最先接触前沿科技、流行思潮的群体,如果不能对事物进行科学、理性的判断,必将误己误人。

二、大学生信教思想因素分析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文明程度不高,人们无法用科学去解释自然、社会现象,对社会上的某些事物产生了神秘感,久而久之这些感觉进而演化为崇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宗教存在的这一原因以及作用正在逐渐减退。但是,相反的,宗教的影响力却并没有减弱,原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规律使得旧的思想观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一些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出现,社会矛盾的冲突,给人类造成的灾难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类科学文化技术仍旧有待提升[3]。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根本消除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人们在了解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规律等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某些民族的传统和习惯与宗教仍紧紧相连,这一切,是我国现阶段出现“宗教热”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大学生教徒出现的主要原因[4]。

(二)宗教本身影响

宗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一直到今天对世界广大地区的发展还有着深远的影响[5]。宗教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平等的事情或是待遇,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又得不到解决或是诉求。而宗教的心理调节能力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自我调节。比如,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主张人们应该顺从,多做好事,努力行善,如此才能得到幸福。基督教则认为人有两种罪——原罪和本罪。基督教认为人自出生之时起就有罪,称之为“原罪”,而“本罪”是人们今生所犯下的罪,上帝和耶稣会让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由此可见,宗教是以超自然的形式向人们解释伦理道德,并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宗教的教义吸引着大学生信仰宗教。

(三)家庭因素的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信教大学生中,受周围环境影响而加入宗教者居多,其中受家庭环境影响最为明显。我国的宗教文化、宗教历史源远流长,许多宗教演化成为特定地区和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一些宗教在聚居地更为明显,影响力更大。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是因为家中父母或整个家族信教,而受影响。家庭作为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很容易影响学生。父母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会潜移默化以宗教中的标准去进行教导,或者在家中进行一些宗教活动,耳濡目染,学生也会信仰宗教。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入学后,代表着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台阶,许多问题需要自己独立解决,生活、学业、成长,都会进入到一种迷茫的状态。此时的他们,心理发育并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尚缺。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无法解决、无法承受甚至无法发泄时,他们会努力寻求解决方式。在这种状态下,他们需要一种依赖感,希望宗教能够为他们提供心灵的寄托和人生的导航。

三、高校宗教工作方法策略

在高校宗教工作中,首先要对宗教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根据情况开展一系列工作。在开展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必须采取多种手段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对大学生情感关怀与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的青少年一代,注重自我意识,理想化色彩浓厚,喜欢追求个性与新鲜刺激。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面临心理断乳,常常出现各类不适应的情况。在这段到成熟的转折期,他们情感丰富,情绪变化大,渴求理解支持。同时,受到当今社会快节奏竞争压力的影响,校园内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与淘汰。这些使大部分学生对前途、对未来处于迷茫状态,在遭遇挫折与压力时,产生逃避现实、摆脱社会的诉求,而宗教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心理空间。因而,高校教育者面对此类学生,应当提升工作方法,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融入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上关心学生。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外,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意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对待事物科学客观的认识,使学生坚信唯物主义观点,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协助引导宗教信仰不同者间和谐共处

在我国,国家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对于信仰宗教的同学要给予自由,我们也应该允许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权利。对于那些是少数民族并且信仰某种宗教的同学,更应该保障他们的权利。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内非信教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对宗教以及信教人士怀有较大的排斥和反感情绪。然而,高校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大多为开放流动的状态,信教学生与非信教学生以及宗教信仰不同者,会产生很多交集甚至密切接触的机会。如果这三者关系经常处于矛盾或敌对状态之中,将会对高校校园的团结和谐氛围产生一定影响,而一旦个人之间的矛盾升级激化为群体对立情绪,必将对高校校园乃至全社会层面的安全稳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应协助和引导信教与非信教学生之间以及宗教信仰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形成友好关系,使大家和睦共处,为大学校园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三)规范高校宗教信仰管理

高校教育者及宗教工作者,应当使每一名大学生明确知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根据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在校园内传播宗教教义,进行宗教活动,是宗教干涉教育的具体表现,是明确的违法行为,学校内坚决禁止一切宗教活动。同时建立健全宗教信仰管理制度,要求所有大学生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只有通过加强宗教信仰管理,在高校中构建一个规范整洁的宗教信仰环境,才能更加准确有效区分大学生中的宗教信仰者与宗教暧昧者,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四)高校开设宗教学类课程

高校教育者应当理智客观的看待高校中存在的宗教问题,摆脱长久以来对宗教的不正确认识以及讳莫如深的态度。将宗教观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开设宗教与宗教学类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大学生学习宗教和宗教学知识,掌握一般性的宗教常识,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宗教与邪教在本质上的区别,认识和理解宗教以及宗教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支持并贯彻党“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方针。如此一来,可以消除非信教大学生对宗教以及宗教信仰者的认识误区,减少因误会而生的矛盾过节。同样也可以帮助所谓的“信教”学生,理清自身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在宗教文化追随者、望教者和教徒这三种身份中,正确认识自身定位。

(五)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广大学生,侧重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非常必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对大学生的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激发他们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对于社会道德、价值标准的思考。使大学生知善、知恶、知荣、知耻,继承传统文明之精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民族之新风,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文化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信仰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信仰宗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好奇心。因担心他们误入邪教而一味“堵截”的方式是不明智的,应开辟一条新路,让大学生正确了解宗教知识,划清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的界限。这样才可以有效防止大学生被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也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拥护党和国家领导的新一代知识青年。

参考文献

[1]朱丽静.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杨 琦.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D].江苏:南京工业大学,2010.

[3]李晓星.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与对策分析[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013.

[4]李智渊.当代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5]左 鹏、何 进.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63):56-57.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统战研究课题《新形势下高校信教师生工作的方法研究》,2014-GXTZC02。

责任编辑/赵洪波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