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2016-04-19 09:27沈琼璋
新课程·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学目的思维方法兴趣

沈琼璋

摘 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高三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助力高考。

关键词:兴趣;思维方法;教学目的;互馈

关文信教授在有效教学中提出了5条标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用教学目标引领学生的发展;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学习策略的教学;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高三是学生对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及深化提升的重要时期,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炒剩饭”。结合有效性和高三教学的特点,以下是我在探索过程中的几点总结。

一、激发学习兴趣

高三复习时,由于学生对不少知识已经淡忘,教师往往习惯于将知识点重新整理一遍。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却漫不经心,觉得枯燥乏味,了无新意。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我发现,当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或者有意思的话题时,学生就会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比如在复习“天体”这部分内容时,利用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不可思议的现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这部分的相关知识。当学生看到视频中神奇单摆拉到某“高度”释放却能保持静止,外力给它一个微小的速度就可以完成竖直方向圆周运动时,学生获得了与地面上单摆不同的感性认识,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学生通过交流,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失重环境下的各类运动的分析也更到位了。其实学生的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通过死记硬背记下的,而在天宫一号微重力环境下验证的规律是地面难以实施的,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课后反映,这样的课堂很开心,也很有收获。

二、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但在高三物理复习过程中物理思维、物理方法的培养往往被“忽略不计”,教师带领学生在题海中奋力前行,却缺少对思维过程的揭示和方法的引导。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形成了“上课听得懂,课后题不会”,遇到新问题或者变式问题无从下手的现象,这是目前高三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对例题的分析要因势利导,使学生在“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变式拓展”等教学设计中去发现问题,探索方法,总结规律,也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运用图像分析一些物理问题不仅使问题简单易解,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比如伏安特性曲线直观形象地反映了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同时隐含了阻值的变化是非线性的,这就给题目增加了难度,因此这类题目分析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推理能力及物理方法的掌握。例如我在剖析一道关于灯泡伏安特性的实验题时,先让学生利用题中测量数据描绘出了图像,如图①。

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像,通过灯泡的电流与电压是什么关系?灯泡电阻可以看成定值电阻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抛出问题:如果将灯泡接到电动势E=80V,内阻r=100Ω的电源上,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由于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变化明显,与实际通过电流和两端电压有关,在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直接计算灯泡的实际功率和电阻时遇到了困难,引起了学生挑战的欲望。有的学生巧妙运用数学工具解决,但比较烦琐,有的学生找到了作出电源I—U图与曲线相交确定灯泡实际工作的电压和电流,解题因此变得简便快捷,如图②。

进一步引导:如果两个一样的这种灯泡串联到这个电源上,一个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经过大家的思考、讨论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找到两种方法来解决:

1.用图像的方法,把两个灯泡看成整体,在相同电流情况下,两端电压是单个的两倍,在图像中重新画出I—U图像,如图③。

2.从电源入手,利用公式推导找到等效电源与一个灯泡连接,使单个灯泡功率相同。

2U=E-r→U=(E-r)/2→U=E/2-r/2等效电源电动势为E/2,内阻为r/2,如图④。

举一反三,学生提出如果两个灯泡并联接在这个电源上,单个灯泡的实际功率也可以运用这两种方法。

这道题不仅考查了学生运用图像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深刻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基础上对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能进行推导和求解,运用函数或图像进行分析、表达。如果教师直接抛出解题过程,学生没有经过困惑、寻求、领悟的磨炼,在后面的复习中遇到类似的题型仍然会束手无策。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在这方面加强训练,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物理思维和方法,才能触类旁通。

三、紧扣高考考试大纲,有的放矢,主次分明

考试大纲对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教师只是肤浅地理解,对高考考点把握不全面,没有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和吃透物理规律上,学生就容易钻进“偏、难、怪”的误区,对待基础题常掉以轻心或过度解读题意。

例如考试大纲中提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物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因此在考题中与时代紧密联系的题目屡见不鲜。如2014年的福建省质检第20题:某高速公路一出口路段。轿车从出口A进入匝道,先匀减速直线通过下坡路段至B(通过B点前后速率不变),后匀速率通过水平圆弧路段至C。已知轿车在A点的速度v0=60km/h,AB长l=125m;BC圆弧段限速(允许通过的最大速度)v=30km/h,轮胎与BC段路面间的动摩擦系数μ=0.5,最大静摩擦力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1)求轿车在AB下坡段加速度大小a的最小值;(2)为保证行车安全,车轮不打滑,BC段半径R的最小值多大?

这道题学生对“水平”两个字审题不细,顺着下坡的思路理所当然把圆弧路段当作竖直圆周运动,没有意识到高速路出口设置一个竖直圆弧与生活实际不符,因此在向心力的判断上就出错了,将简单的水平圆周运动变成复杂的竖直圆周运动。这与平时不屑于基础题,一味钻研难题使思维复杂化密不可分,其结果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四、及时互馈,适当调整

教师实施某一教学过程后,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从学生处获得反馈后,应及时地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这就是“互馈”。

及时有效的互馈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在后续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学生的课前回顾知识过程、课堂教学过程、课后解题过程,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使得原来一些不成熟的认知在整体知识的框架中有了冲突和矛盾。比如在复习动能定理时,有学生提出:在一个运动过程中物体受到合外力对物体所做功等于物体动能变化量,为什么一个滑块冲上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长木板时,滑块和木板系统合外力为零,而滑块与木板共速时系统动能却变小了?学生的疑惑恰反映了知识掌握中的缺陷,也是纠正的最好时机,教师应当肯定学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的精神,同时与提出疑问的学生乃至全体学生探讨解决问题。每个学生的想法都能充实教学的海洋,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和系统化,形成合理全面的认知结构。

总之,高三物理的复习要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贯彻有效教学的思想,优化教学过程,保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做到例题精选、课堂精讲、学生精思、反馈精评,尽最大可能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无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新探[N].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04):8.

[2]戴岳为.及时互馈 适当调整 构建高效物理课堂[J].物理教师,2014(01):1.

编辑 王旭平

猜你喜欢
教学目的思维方法兴趣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目的的分析和思考
对高职院校教改的几点思考
论标志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