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团结大旗 筑时代高地 云南民族大学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纪实

2016-04-23 08:34王菁刘瑜澍黄薇
今日民族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民族

文 / 本刊记者 王菁 刘瑜澍 黄薇



擎团结大旗 筑时代高地 云南民族大学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纪实

文 / 本刊记者 王菁 刘瑜澍 黄薇

“民族大学姓什么?姓民族!”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鲁雁一再强调,“我们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人才的学校。”

诚如斯言,至2016年,民大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将上升到70%以上,相较2013年,整整提高30个百分点,力争民族成分涵括全国56个民族,成为全国最具民族特色的高等院校。

各民族的高级人才,在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意味着学子们不仅要学有所见、技有所长,“够专业”,还要能情同手足、相携相助,“讲团结”,惟如此,才真正可做各民族并肩翱翔的翅羽,成为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的根基。

如同民族团结不会是一种孤立的存在,民族团结教育也不能是单向的灌输、单调的重复。

通过与具体工作的“结合”,实现教育理念的“融

入”,催生多元平台“整合”的力量,达到综合立

体“示范”的目标,云南民族大学,正在筑

起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标杆。

“融入”的魅力

2015年9月,彝族女孩王馨逸满怀好奇踏进云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民大”)的大门,在赴校报到前,她也担心过与其他民族的同学是否能融洽相处,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王馨逸的顾虑完全打消了,她告诉记者:“新生入学时,从学校到学院都组织了新生团教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对民族、省情、校史的介绍,由于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多,所以对民族团结的内容介绍得特别详细。新生军训时,学校还会专门安排讲座,请校领导、教师普及民族团结知识。这些讲座既让我们了解到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让我们知道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学校每个宿舍基本上都会有三个以上少数民族同学共同居住,常会涉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同学们都会自觉地尊重对方的习俗,小到汉族同学吃饭不会把带有猪肉的菜带回有回族同学生活的宿舍,大到同学有民族礼仪要在宿舍完成,同学们都会尊重习惯并主动提供便利。”

云南民族大学在宁洱县普洱民族团结园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

9月的军训也成为各族同学交流交往的平台。训练间隙,教官和老师总是鼓励同学们出来表演节目,展示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晚上还带着大家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新同学之间的疏离感在展示自我和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来自怒江福贡的傈僳族小伙丰学早回忆说:“我们学院虽然有多个民族的学生,可是不等军训完大家就已经玩在一起了。现在,你不刻意说,我们根本分不清谁是哪个民族的,只知道大家都是同学、朋友。不过,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记得军训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了佤族姑娘的甩发舞,太有魅力了,现在我也跟佤族同学成了好朋友,正在跟他们学佤族舞。”

11月已是初冬,民大雨花湖畔却是一番明艳热烈的景象。“欢迎来尝尝我们拉祜族味道浓郁的古树茶” “快来喝一杯我们景颇族美味的水酒” “我们藏族的酥油茶味道怎么样?”……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混杂在一曲曲极富民族特色的旋律中显得格外动听。这里正在举行的是民大一年一度的“民族风情文化周”活动。只见身着各色民族服饰的学生一边微笑着招呼路过的老师同学品尝自己家乡的美食,一边捧出自己民族的手工艺品向大家展示。“葫芦对我们拉祜族有很重要的意义,传说我们的祖先就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身着传统服饰的拉祜族女孩儿李娜莫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拉祜族与葫芦的故事。在另一头的景颇族展区里,景颇族姑娘们踏着鼓点,甩动着衣服上闪闪的银片,跳起了欢快的迎宾舞,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喝彩,还有不少人被欢乐的气氛感染,纷纷加入到跳舞的队伍中。在藏族展区,五颜六色的经幡随风飘动,浓郁的酥油茶挑逗着人们的嗅觉和味蕾,展台上摆出的藏服、面具、藏刀、首饰……琳琅满目的展品赚足了大家的眼球,引得不少同学拍照留念。此时的雨花湖畔已成为云南各民族原生态优秀文化艺术交汇的舞台……

民大党委书记陈鲁雁介绍:“今年,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将从2013年的43%上升到70%以上,少数民族学生成分将达到55个,这将是全国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一所学校。”

“结合”的典范

能做到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真正融入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益于民大一直致力于认真做好“六个结合”的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民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了大批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献身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杰出人才。在对师生的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六个结合”的内涵及魅力。

青年志愿者活动

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筑牢各族学生的思想长城。”民大宣传部长杨泽泉说道:“学校高度重视各族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根本任务,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结合,民大多措并举。一支高效精干的思政工作队伍被建立起来,形成了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多轨运行机制。课堂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成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被纳入新进教师培训计划和学分制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确保实现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的“三进”目标的主渠道。学校还建立了一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思政在线” “民大新闻” “民族团结教育”等。另一方面,学校格外重视民族理论研究,不仅加大投入建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校级重点学科,还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团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理论研究,出版了《对大学生加强民族观、宗教观与法治观教育研究》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各学院从细处着眼,力求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落到实处。民族文化学院李晓莉书记向我们介绍:“结合实际,学院确定了以民族文化社团为载体,以民族团结进步与‘五个认同’教育为主线开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2015年,由学院班子带头对社团负责人开展了‘民族团结与五个认同’等系列讲座和培训。并成立由教研室主任任组长,全体教研室老师为成员的专家组,加强对民族社团的思想引导和对学生的关心帮助。我们学院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山区,受骗上当的事时有发生。学院的老师就通过自己的关系请来八谦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义务为学生和家长开设《大学生学习和就业时遇到的法律问题》讲座,并帮助他们解决相关法律问题,这一义举已经维持了三年。”

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结合

“民族大学姓什么?姓民族。”民大党委书记陈鲁雁一直强调,“云南民族大学是培养各民族高级人才的学校。”秉承这一理念,如何让学生们成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使者和推进边疆繁荣稳定的中坚力量是民大的首要任务。也因此决定了学校必须用“五讲”的标准来衡量每名毕业生是否合格,即讲“一个硬道理”——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讲“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讲“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讲“五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讲“五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以此为标准,民大现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0万多名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

参加全省第十届民运会

新生教育活动

与发挥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结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各族师生的精神家园。民大一直注重发挥校内多民族文化共存的优势,培育师生广泛参与的校园文化,为各民族优秀文化有效传承、弘扬、借鉴和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努力把各族师生培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学校积极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开展了“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风情文化周”等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并扶持了一批以研究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开展有益活动。

如今,这些社团已经成为民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以民族文化学院为例,整合民族文化社团资源,学院举办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展演、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歌曲大赛、民族家园创建等精品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藏族女生茨林卓玛觉得来到民大后收获颇丰,她说:“我们在这里不但能深入学习本民族文化,还可以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来上大学前,我不知道傣族有‘西傣’和‘德傣’之分,现在,我知道他们的语言是有所差异的。我们学院有12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有9个民族文化社团。每年有一个民族文化宣传周,大家可以一起展示民族美食、手工艺品,一起学习各民族的舞蹈,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民族文化学院少数民族师生占比大、民族成分达16个之多的特点,学院以各民族的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系列传承民族文化、营造和谐氛围的庆祝活动,极大地增进了各族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我们采访时正逢傈僳族的阔时节,丰学早邀请我们去感受一下节日的欢快氛围,他告诉我们:“学校的民族节庆很多,整个学期只要你愿意,每天都可以去感受不同民族的节日文化,天天都在过节。各个民族有节庆活动的时候都很愿意邀请其他民族的同学去参加。昨天,‘苗协’请我去参加苗汉双语朗诵,让我朗诵汉语。今天晚上我们傈僳族有阔时节晚会,我们也邀请了景颇、拉祜等许多其他民族的老师同学来参加。欢乐的时刻要大家一起分享。”

与助困就业结合

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民族团结、互助是保障。民大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学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政策和措施,形成以资助为主,社会共同参与,通过“奖、助、贷、勤、减、提”等有效途径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帮困助学机制。近5年来,设立学生奖助学金近30项,奖助总金额达1.2亿多元。仅2015年就启动资助项目20余项,资助学生11000多人次,资助金额达3200多万元。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学校针对贫困学生专门开展“能力提升计划”,帮助每一个贫困生至少学习掌握一种实用技能。积极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和信息服务系统,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推动就业工作,已连续3年获得云南省高校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15年被云南省推荐参评全国就业50强。学校还重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建立了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建立心理辅导员工作机制。

“这些工作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贫困,又让他们得到了更有效的资助。切切实实地让各族学生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杨泽泉部长恳切地说。“各学院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民族文化学院就以学校召开2015届毕业生招聘会为契机,组织了‘服务家乡、成就梦想’活动。邀请和学院签订协议的16个州市用人单位和优秀校友到校,开展多层次的研讨和座谈,同时在校学生展示民族礼仪和专业特长,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效。”李晓莉书记补充道。

“学校不仅给我们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每年2000元的生活补助,冬天还会给我们发毛毯和保暖衣。”民族文化学院2015级的纳西族小伙朱云帅对学校的助困政策深有感触,谈到就业压力他表示不太担心:“学院会组织关于就业形势分析等方面的讲座,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评选‘创业之星’。还会组织参加模拟招聘现场活动。不仅如此,少数民族同学在就业方面会有保送等优惠政策。”民族文化学院的学生刀杰也说:“老师上课会结合各民族及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学的东西能‘学以致用’。很多毕业的师兄师姐告诉我,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都可以用到。”

与培养服务社会的理念结合

多年来,民大在办学理念中,一直未曾忘记服务少数民族、服务民族地区、服务边疆的使命。目前,民大已创办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附中、附小、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云南民族干部学院,建成了拥有从幼儿园到博士后、民族干部培训的完整教育层次的大学。此外,学校和25个民族自治县签订了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培养计划,连续五年定点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学校还与边疆县市、企业、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32项,为边疆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学校与德宏州政府合作,建立了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和云南民族大学国际职业教育基地,已培养缅甸劳工近4000人;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合作建立了培训基地,培养老挝劳工;与文山州麻栗坡县合作建立了培训基地,培养越南劳工,以此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说起民大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的人才,陈鲁雁书记自豪地说:“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到边疆地区工作的比例在全省高校中位居前列,连续四年排名第一。”

中印瑜伽学院开学典礼

与维稳工作结合

“维稳是学校的一件大事,由于民族学生多,维护校园稳定团结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专门制定了维稳方案,其中的重点是加强民族学生的团结进步教育,巩固校园稳定。”杨泽泉部长向我们介绍说,“比如预科基地全部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基地一直把维护校园稳定团结放在首位,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增进各少数民族相互了解,促进团结。还比如民族类社团,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扬的平台,也是学校维稳的重要力量。”

学校还把民族学生团结进步教育做到宿舍里,通过宣传“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一条道路”“五个认同”,让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除此之外,还通过校报、网络进行宣传,正因为“多管齐下”的措施,这么多年来从未出现不稳定因素。

在学生党员的培训方面,学校坚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详细向学生阐述“六观”“五维护”“五认同”“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一条道路”的内容,通过党员及发展对象在学生当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也有效维护了校园的稳定。

同时,民大还高度重视加强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宣传教育,认真分析学生思想动向,注意防范各种错误思想对学生的侵蚀,坚持及时排查、果断处理各种不安定因素,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学校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时坚持做到:加强宣传,让广大学生员工在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真相,不信谣、不传谣,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国家利益和社会校园稳定;加强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念、鲜明的政治立场;加强管理,严格考勤和请销假制度,严格信息管理和网络监控;加强合作,校内外各单位、部门及时通力合作,做到信息沟通、措施互补。2008年,学校还被授予“云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对此,法学院2012级学生周武峰回忆说:“每年新生入学,学院、学校都会组织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校纪校规学习并考试。在重要的法治节点,比如12·4宪法日、6·5普法日会对全校师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还组织了法制‘三进’(进校园、进社团、进宿舍)活动,将法治教育扩展到每个人身上。”

台湾师生代表团参观民大民族博物馆

“整合”的力量

近年来,在前期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民大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目前主要有:民族历史文化展示教育基地、民族高等教育成就展示基地、网络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少数民族艺术传承教育基地、少数民族体育传承教育基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培训基地、民族药研究开发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

基地从建设之初便紧扣民族团结这个特点,从民族发展的角度,从民族团结的需求,从各民族文化繁荣、进步的需要出发,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智力支持服务工作。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它可以支撑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从社会服务的角度看,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民大发展规划处处长李若青说道:“基地的建设均围绕着各自的主题展开,它们或者研究民族问题、或者研究民族现象、或者研究民族语言、或者研究国家民族政策,目的都是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为自身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基地这个平台的搭建,专家学者得以大范围交流,比如学术会议的组织,学术报告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组建,让学术在这里交汇,让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观点在这里进行碰撞,从而形成能够为政府服务的决策性的依据,实现其智库的功能。”

从基地建设方式来看,它是一个系统而有序的过程,从理论研究到历史研究再到现实研究,这是三个有机的整体,围绕这三方面内容,基地建设亮点突出。

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以云南省民族研究所这个重大的平台为依托,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研究基地以及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政策研究基地,研讨云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有哪些启示是在民族事务管理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为党和政府制定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提供咨询和理论支持,为中国民族学科建设与民族理论的构建做出贡献。其次,以民族文化研究院和东南亚南亚研究中心为基础,合二为一着力研究民族文化。谈及文化,李若青说:“文化是各个民族发展当中最显著的标志和特色,随着语言被同化而慢慢消失,地域界限被打破,过去固有的语言、地域、特色经济相互融汇,民族文化成为了民族的重要显示特征,通过民族文化研究,能够真正地推动民族的存在、发展、交流、共同繁荣的根基性研究工作,这个工作能为少数民族找到生存的活力。”

在历史研究方面。首先,以博物馆为依托,不断完善其在民族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展示作用和宣传教育作用,用实物的方式来感化人、教导人、影响人,服务教学科研,让各民族寻找到自我的存在及相互之间的认可。其次,以校史馆为平台,发挥其展示、存史、教育、宣传的功能,客观、真实地展现了民大60多年的风雨弦歌,以及几代“民大人”执着追求的全景过程,建设起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成就的重要基地。另外,还以图书馆为基础,开发利用已有民族古籍和线装书、古旧书、民族地方文献,突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馆藏特色,建设少数民族文献基地。

在现实研究方面。以民族医药学院为依托,突出民族药和资源化学特色,通过科技引入方式,将少数民族的药物资源进行分析,提炼出少数民族药物文化。李若青说:“这种独特文化的开发,不仅发扬传承了民族的医药文化,也对全人类产生更多积极作用和贡献。”

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民族团结教育走廊”的图片、雕塑、实物展示等生动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参观者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依托“民族团结教育网”,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展示民族教育的办学成就、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打造出一个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凝聚师生力量、弘扬民族团结的网上阵地;大力建设少数民族艺术研习基地,积极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保护和传承优秀少数民族艺术,丰富社会主义文艺成果;充分利用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优势资源,建设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完善“学校+政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大批懂得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和专业技术的适用性人才;积极向云南省教育厅申报,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制定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

目前看来,这些亮点平台既有特色又有成效,充分体现了民大在民族团结建设中所做的工作和所希望实现的目的,同样也支撑了该校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的“高”和“远”。李若青总结说:“学校不仅要把人才培养好,同时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要更高更接地气,更能够深远地体现这所学校存在的价值、意义以及存在的自信。”

云南民族干部学院揭牌仪式上的各族师生

示范的延续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之初,民大就结合实际,提出了“力争2015年取得明显成效,2017 年建成示范学校”的目标。如今,民大人上下一心、快马加鞭,已经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建设。

面对未来,陈鲁雁书记介绍道:“到2017年,民大要在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云南各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云南民族高等教育振兴、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咨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及创建等六个方面作出示范”。

围绕这六个示范,2016年,民大将以特色发展为关键,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校,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做好“2016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学生招生录取优惠政策,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逐步增加在校生中少数民族种类,提高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继续做好“云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云南省专升本教育培养基地”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 “世居少数民族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启动建设“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做好“国培计划”培训工作。

各族师生欢庆元旦

二是加强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积极推动理论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提升学校在云南民族工作领域的影响力,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单位提供咨询、评估、项目调研等服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建设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智库。加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设。筹备民族团结进步研究院。完成民族博物馆提升改造。

三是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促使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宿舍、进头脑。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师范类本科专业。

四是办好云南民族干部学院。积极开展与各类干部培训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在完成培训任务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自主培训规模,适度接受委托培训。积极研究对外开放办学的思路和办法。

五是加大宗教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开展与云南佛学院、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云南基督教神学院的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积极做好宗教领域骨干人才培训和学历教育工作。设立用于支持上述三所学院与学校合作办学学生的专项奖助学金。

六是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校、校军合作。加强与云南省相关委办厅局的合作,争取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的更多支持;不断拓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空间;继续加强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与云南冶金集团的合作;推进与省军区的合作,办好人民武装学院,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七是加强校友工作。继续加强校友联络工作,完善校友信息平台。召开校友会,创刊《云南民大校友》和《校友风采》。进一步探索校友捐赠途径和办法,鼓励校友积极捐赠,启动校友林建设。

杨泽泉部长告诉记者:“2014年开始,我校已经得到国家民委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资金支持,我们正全力以赴争取在2017年建成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并结合李纪恒书记‘五同’(即:建设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的要求,力争建成‘幸福民大’,为示范校赋予新的内容。”

校园民族风情文化周

陈鲁雁书记描绘道:“到2017年,我们将彰显出两大作用。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民大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秉承办学传统,发挥特色优势,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招生就业水平,强化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造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打造民族干部培养培训基地。二是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民大结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需求,构建理论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在理论研究、科技应用和服务社会方面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民族理论研究高地,提升承担重大项目能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聚集高端智库,推进科研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强学术影响力和学校信誉度。”

采访期间,记者获悉,民大又有两大喜讯:一是成为省部委共建大学。省政府与国家民委、教育部决定共建民大,使该校成为云南省省部委共建的唯一大学,享受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直属高校的待遇。省委书记李纪恒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省级相关部门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民大越办越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二是学校进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也称“西部211工程”)。这是学校争取到的又一个“国字号”的重大工程,将获得1亿元的建设经费,必将引领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和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民大的采访中,无论校领导、老师还是同学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是所有人的共识;加强民族团结的向心力、凝聚力,打造民大的发展内动力和创造力是民大人的共同追求。2017的目标并不遥远!

(责任编辑 王菁)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民族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族团结之歌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