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的“情”

2016-04-23 08:35吴晓张志华骆玲玲
今日民族 2016年2期
关键词:基诺耿直茶厂

文 / 吴晓 图 / 张志华 骆玲玲



周波的“情”

文 / 吴晓 图 / 张志华 骆玲玲

周波,这位在基诺山上有名的创业者,采访时穿着白色的衬衫,身材有点发福,说话略微紧张,采访过了近两个小时,他才慢慢放松,开始和记者道起心中的各种感情来。

不留情

“他特别容易得罪人,说不上几句话可能就把人给得罪了。”基诺族作家张志华先生提到周波,不讲他的茶叶生意,不讲他的基诺民族文化展示园,单刀直入,先提到周波性格中的一个特点。

周波自己也知道,耿直嘛,“不会拍马屁。”没办法,身为老党员的父亲只教过他要正直,48岁的他,花了半辈子时间,还是学不会溜须拍马。

周波得罪人的历史细究起来和他人生历程差不多一样长,朋友、亲人、对手、领导,都有不少被他得罪过的。看不惯就必须说出来,周波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得罪过的人,碰上性格好的,一笑就过去了;碰上小肚鸡肠的,则往往让周波吃大亏;有人就对他实施过打击报复,严重到让他丢了饭碗。早年间,周波在西双版纳某企业工作,就是因为耿直被迫离开原单位。

周波的耿直在涉及到基诺民族发展的问题上更为明显。“近些年政府对基诺族文化扶持做得比较好,但是扶贫项目还是欠缺。”他从十年前就开始反对盲目引进扶贫项目,反复强调引进的项目不能是关系户的,必须是促进基诺村寨的发展。“我一直反对,很多人都被我得罪了。”周波苦笑,吃再多的苦,耿直这一点还是很难改变。

从原单位出来后,周波自称“什么都做过”。小到开土车、跑运输、到野象谷唱歌;大到养殖牛羊、经营药材、批发副食品。相比“公家人”,创业者的身份给了他更大的自由,周波踏实肯干,做什么都能做得风生水起。

1989年,周波在勐养做起副食品批发,进货得到昆明,那时高速路尚未开通,一次拉货需要一个星期左右。“一天也就只能走一两百公里。”一年年,他来回奔波在昆明和勐养两地,积累的路程越多,生意做得越大。1996年,他的副食品批发店已经在勐养开了七八家,“算是勐养最大的副食批发店。”

单就挣钱来看,副食品批发风险小,利润可观,不用费脑子,加上已形成连锁规模效应,算是一份不错的选择。可周波却不这么想,“副食品都是拿了别人的产品来卖,现成的”,顶多算是帮别人做嫁妆,没有太多的价值。从1997年起,周波就陆陆续续盘掉所有的副食品批发店,转向基诺山。

周波在山间采茶

普洱茶制作展示

茶之情

基诺山原名攸乐山,距离景洪30多公里,是版纳地区六大古茶山之一,是基诺族的聚居地。15岁以前,周波就生活在这座山上。基诺山的茶很有名,但有名是对外而言,就族人自己来看,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寄托着他们化不开的情。对于周波,更是如此。

“我从小就接触茶叶,算是在茶叶堆里面长大。”周波父亲当时在外贸站工作,仓库里都是茶叶,他和小伙伴天天就在茶叶堆里打架。“没有茶不行,白开水都不喝,都是喝茶。”

上世纪90年代,周波一到采茶时节就会跑到基诺山收茶。那时,茶叶大多是归国家统购统销,价格上不去。基诺山寨好多老百姓见没经济收益,宁愿茶山荒着也不种茶。周波嗅到了茶叶市场的巨大价值,“我给他们种子,让他们恢复种植”。周波挨家挨户发茶种,动员老百姓种茶树,成了用茶树扶贫基诺山寨的第一人。

1997年,李彬书记找周波谈话,提出要给老百姓吃颗定心丸。“我不建厂,不在那里,老百姓不做,怕骗子嘛。”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后,周波下定决心——扎根基诺山,做好基诺茶,年内就组建起了基诺民族茶厂。周波不断收茶,不断扩建,从七八个小的粗制厂到小厂、中长、大厂,最终成了基诺山最大的茶厂。

做茶生意,周波的耿直个性凸显在“诚信”二字上,“诚信比什么都重要”。对茶农、对工人要诚信,对生意伙伴也要诚信。

2007年,周波的茶厂刚刚扩建,当年市场不佳,茶叶卖价比进货价还低,一公斤少则亏五六十元,多则亏七八十元。正巧那年又碰上西双版纳州严查茶叶质量,周波因当时缺少质量检查合格证书,质监部门、税务部门天天都来查,“天天来查证,天天关门呗”。仅那一年,周波的茶厂就亏了1000多万。

怎么办?停产!但再亏也不能亏工人。周波如数给工人们付了工资,硬生生地扛下了1000多万的亏损。“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差别人的钱,只有别人差我的。”

周波在合作伙伴里也是出了名的诚信,他的合作伙伴有广州的、有台湾的、有马来西亚的,大多都很喜欢和周波合作。有位台湾人和周波合作久了,当周波是朋友,竟会和周波说不好意思挣他的钱,觉得周波挣钱辛苦。

周波对茶有情,不仅会喝茶、卖茶,还会研制茶。“这是我们的品牌展示厅……这边的金瓜茶有一吨重……”周波带着记者参观他的茶叶,放眼一看,茶的种类齐全、造型丰富。“他喜欢研究,各种茶他那都有。”据说,周波还曾经制作过足球形状的茶。

周波还擅长茶树种植,高中毕业后,他曾到思茅茶叶专科学校读了两年栽培学,成了一个栽培好手。周波称他的茶树产量在整个西双版纳是最高的,拿长叶白毫来说,一般茶厂产量一亩在150-180斤之间,而他的产量能达到200-220斤,连州农业局都经常组织人到他的茶山参观学习。

基诺民族风情园

基诺文化情

基诺族是我国最晚认定的一个民族,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基数不到一万人,近年来基诺族人口虽然有所增多,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在文化传承上,却面临很大的问题。“我们这一代还勉强会一些基诺话,我们的孩子大都不会了。”周波从语言出发,向记者阐明他心中对于基诺文化的担忧。

政府方面也有这样的担忧,近年来针对基诺文化的扶助力度不断加大,还专门在基诺山上建立了一个博物馆。可对于这个博物馆,周波的评价是“还不够全面”。周波认为,一方面是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是博物馆并非展示文化最好的方式。文化应当是活的,应当尽可能保留文化原本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样貌。

“我就看到基诺文化的东西一年不如一年,马上就要没有了。”周波心里着急。谁能来挑头做基诺族文化呢?周波思考了很长时间,也找了不少人,最后都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来做吧。”周波的耿直劲又上来了,主动担起了文化留存的责任。2013年5月,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花巨资创建了基诺民族风情园。

基诺民族风情园坐落在基诺山半山腰,风景秀美,景色怡人。整个园区百分百按照基诺村寨设计,现有普洱茶制作展示区、织布展示区、餐饮展示区、副食品展示区等等。

在普洱茶制作展示区里,周波向记者介绍起最原始的普洱茶制作工具。“这是我们最老的石磨,茶饼做好了,就要人站在石磨上面踩。”现场正有师傅在用竹笋叶包装茶叶。“展示的都是基诺族人的传统生活情况。”

周波现在将心思更多地放在风情园的建设上,整个风情园的建设都没有图纸,全由周波一人设计。“我现在是总设计师,总施工。要不是今天有采访,我现在应该也是在工地上。”当然,周波的设计并非靠想象,他学的是基诺先人留下的东西。

“从小就看,虽然说不上原理但都知道该怎么建。”周波指着所在房间的屋顶当中最中间的一根,解释道:“一般这根中通木在房屋结构中是受力最大的,但在基诺族的房屋中它是不受力的。”记者质疑这不符合物理原理,周波笑着表示,风情园之前招待过一拨来自武汉大学做建筑物理的学生,他们当时也质疑,中通木应该是受力最大的,怎么可能不受力。周波耿直,决定现场示范,他拿了大锤,把中通木打了下来。在场的学生们都吓跑了,等跑出了屋,回头一看,屋内竟完好无损。每每讲到这则故事,周波都颇为得意,并非因驳斥了大学生们才得意,而是得意在他所展示出来的基诺先人的聪明才智。

周波与他的茶

人情

记者到周波的民族茶厂采访时,时值深冬,茶厂不在加工期,周波打开紧锁的厂门,带记者进入厂房时,记者在必经之地上看到墙面黑板上写着满满的一板字,主题是关于聪明和智慧的区别,“聪明的人会做事,智慧的人会做人;聪明能助己,智慧可度人”。周波是这样要求他的工人,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早在十几年前周波给村民送茶种时,很多村寨都把周波当做了自己村寨的人。有的老百姓提名让他当村委干部,他都婉拒了。周波觉得心思只能放在一处,要做好茶厂,自己还不能分神。

对于老百姓的情,周波只能加倍回报,能帮忙的尽量帮忙,帮不了忙的也想各种办法帮忙。前几年,老百姓在信用社贷款不好贷,贷不到款的人中有一些会去找周波借钱。找他借钱的人多,甚至惊动了当地信用社和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两个单位组织人找到周波,开口就问他是不是在做高利贷。周波实话实说,“放什么高利贷啊?一分钱(利息)都不要,都是无偿的。”甚至都不需借据。

周波在基诺山加在一起待了四十多年,他的人生几乎和基诺茶、基诺文化、基诺族人融合在了一起。而周波之后的日子还要继续留在基诺山,想来他在采访中提到的纠缠在心中的各种情只会越来越多吧!

(责任编辑 王菁)

猜你喜欢
基诺耿直茶厂
耿直的唐云
做一回基诺人
这样耿直的店家,请给我来一打
高度重视
沈梦辰:以勤补拙的耿直Girl“拒绝招黑 我只是爱自嘲”
基诺山“森林交换”的环境史研究
记忆中的基诺山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福海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