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精神

2016-04-27 03:30胡月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校管理文化建设

胡月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而互联网精神的形成为当代人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更是高校提升管理效率强有力的“助推剂”。通过充分挖掘管理潜力,高校需要建立起协作发展、合作共赢的良好环境,鼓励创意、追求创新,以继承、发展文化土壤为抓手,将互联网精神同校园环境充分融合,推动高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高校管理;互联网精神;创意创新;文化建设

象牙塔下精英的组合就像是马力强大的“发动机”,时刻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而高效管理就如同“发动机”的“润滑剂”,滋润着“发动机”的高速运转,引领高校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作用。和谐、高效的管理环境是高校进一步实现自身社会职能的基本前提。“互助互利、学会分享”意识形态的形成,为高校管理的升华提供了必要条件。

和谐、融洽的环境既是实现高效管理不可缺少的“土壤”,也是完善社会服务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实现管理环境的和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更需要管理人员认识水平的全面升华。由此可见,如何打造和谐的管理氛围,是现代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影响高校管理者提高效率的因素

诺瓦克(John M. Novak)的邀约型教育领导(Invit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理论认为,每一个组织中的参与者都是一名管理者,他可以为组织机构负责、为部门负责,也可以只为自己负责;管理者在管理范围上有所不同,但彼此之间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每名管理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而相互之间的学习可以让彼此吸取营养,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诺瓦克创造出的LIVES模式,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所受的各种影响因素:领导者本身的影响(Leader)、其他人的影响(Individuals)、价值和知识的影响(Values and Knowledge)、教育机构小环境的影响(Educational Community)和社会(Society)大环境的影响。通过LIVES模式的对比,就可以直观地分析影响高校管理的诸多因素。

1.领导者本身的影响

管理工作本身就是繁琐而复杂的,管理者自然担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一方面,有些管理者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具体任务和工作,很难考虑到自身的长远发展,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自己的兴趣、特长很难与所从事的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繁杂多变的外界环境使管理者注意力容易分散,难免整日忙忙碌碌,但工作成效却不显著。

2.同事之间的相互影响

无论是科研还是管理,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同事的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每个人的工作特点能否被他人所接受、当遇到困难时同事能否主动伸出援助之手、集体对个人的态度和评价等,都影响着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表现。

3.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高校也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精神。但高校管理人员往往对于学校整体文化精神认识模糊,或因长时间的工作没有认识到本组织的精神本质,或因自我的精神成长没有与本单位文化传统达成契合,从而影响高校文化环境中蕴含的丰富营养无法为其发展提供保障。

4.学校内部管理环境的影响

“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管理者的创造灵感,同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大相径庭。一成不变的管理体系迫使年轻管理者将热情投入到学习和适应原有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中,无法在原体制中“松绑”,更无法促进管理创新。

因此,应该用怎样的思维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去激发组织中每个人的潜力,笔者的答案就是—“互联网精神”。

什么是“互联网精神”

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们也凝练出了其内在精神,即去中心化、分布式和离散化。而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精神是互联网精神的四个重要体现。

1.互联网的开放精神

互联网的特质决定着它既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地域界限。它的开放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物理空间的开放上,更体现在人们思维空间的开放上。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同时就某一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思想火花的碰撞拓展了人们的思维边界,既丰富了知识,也引领了时代潮流,更加快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2.互联网的平等精神

互联网的水平存在方式决定了网络是一个平等的世界。在网络中,人们揭掉了不同“标签”,在网络组织中彼此平等相处,使我们的世界更加透明、精彩。互联网的平等是“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即便相互间互不相识、远隔万里,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都是朋友,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都会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

3.互联网的协作精神

互联网世界就是一个兴趣激发、协作互动的世界。它特有的传播模式决定了每个参与者扮演了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每一位互联网的用户一边协助着他人,一边也被他人所帮扶。而在网络协作精神的鼓动下,人们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协作的意义,完成自己的社会属性。

4.互联网的分享精神

分享可以说是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是互联网发展的根本原因。网络那边的人手指尖不经意地敲动,却为网络这边的人提供了生活的便利。通过网络,人们分享了彼此的生活,既扩大了自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又满足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渴望。这种回馈社会所得到的满足感,使得其身心得以成长,使得其人生更加完美。

互联网精神—提升高校管理效率的“助推剂”

1. “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提升管理自信的基石

无论是新职员,还是老前辈,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工作方式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完成某一项工作的手段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人们可以通过高速的互联网对相关知识进行检索、归纳,对某一项工作的方法进行优化,可以说现代管理者的工作方法是个性化的。endprint

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被削弱了,随之而来的是标准化、流程化的现代化数字管理。多年工作经验中积累的人脉关系,也被多个以工作性质、地点、归属为分类的互联通信平台所代替。更多管理人员是以分散式、离散化的形式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无论是有创新的点子,还是有困惑的问题,在网络中的“呼唤”总是会引起共鸣。原来工作中的束手无策和无可奈何被削弱了,而工作效率和管理者的存在感、归属感得到提升。以互联网为纽带,人与人组成了利益共同体,使得经验、教训、信息、沟通等各种交流都成为可能。这种工作效率的提升是工业时代无法比拟的,利用互联网所发出的强大“万有引力”,迅速吸引无数元素相互整合在一起,就像宇宙中行星的形成一样,一个崭新的生命诞生了,生命也将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2. “互助扶持”提升管理交流、进步的法宝

时时刻刻的信息交流仿佛近在咫尺,地域与时间上的隔阂已经无法阻隔人们思想的传递。彼此的扶持、相互的帮助,人们心中对社会的责任也用这种方式得以诠释,网络中传递的信号也将充满了社会正能量。通过网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工作中的艰辛成长,这些人生感触都得以抒发,来自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也成为了无形的力量。这种抒发爱的方式是奇特的,当我们作为接受者吸取它时,也希望自己是传递者,可以将这份温暖继续传播。

自然选择了人类作为世间的主宰,并不是因为我们有锋利的牙齿和发达的肌肉,而是因为我们有无限的智慧和彼此关爱的能力。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协作成为制胜的关键,也许是家人的援手,也许是朋友的关爱。而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平凡的陌生人有时也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段永朝教授指出:“当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它所携带的信息能量就能够具有这样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可以凝聚共识,可以焕发情感,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互联网让这些已经存在着的、碎片般散落的点滴美好瞬间汇聚出灼热的社会正能量。互联网产生了互相感召的力量,将无数同样拥有关怀之情的人,结成了强大的自组织力量,是一种充分可持续的力量。人类以一种全新的组织、连接方式,化合出无数钻石般的群体行动。这种汇聚善的能量是互联网时代赋予整个人类的一份财富,所有的信息都能以我们看不见的面貌,以我们无法体会的速度,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时代动力。

3. “创意创新”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在提及“创新”时也明确指示:“要大力促进创新发展,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创新带来生机,创新产生动力”。当创新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提出时,说明了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是一种既新颖又实用的东西,它既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服务;它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管理方式;它既可以是一项提升,也可以是一种突破。创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是赋予某个人的智慧,而是存在于团体的智慧中。创新是一种团队型解决问题的方式。

每名管理者都应拥有清醒的头脑去聆听、思考、诉说和坚持,并不是去选择一个而抛弃另一个,而是将多种元素合理布置发挥到极致。组织中也应有这样一种氛围,每个人的才华都被释放和驾驭,每个创意都可以得到适当发展,最终转变为集体智慧的成果。

新时代的来临伴随着诸多新鲜事物的产生,如两个全新的名词HIE(High Imagination Enabling Countries,高想象力国)和LIE(Low Imagination Enabling Countries,低想象力国)。新时代,不再使用“发达”与“不发达”来衡量国家,而是取决于哪个国家可以获得和实现更多的创新“火花”。高校的管理者也不应一成不变地去行事,而是要时刻发现身边出现的各种创意,并付诸实践,也许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就会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4. “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提升管理团队凝聚力的结构抓手

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文化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肥沃土壤,它为社会的变革提供着强大的动力。文化是已经植入人们心中的、看不见的无形力量,为人们的前行指明了方向。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文化—创新文化。

在互联网生活中,许多数字化产品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功能强大的苹果(iPhone)手机、无所不知的谷歌(Google)、连接你我的脸书(Face Book)等。这些如雷贯耳的企业将世界带入了新奇的未知世界,它们也令生活充满了惊喜和快乐。拨动它们文化的“音符”,人们总会听到同一种“韵律”,这就是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车库文化”(美国历史上许多知名的科技企业都在车库里诞生,于是便有了“车库文化”一说)。而追寻这“韵律”的出处,它们共同指向了同一个中心母体—美国斯坦福大学,也许另一个名字更令人熟知—硅谷。

在斯坦福大学创立之初,学校就明确了对于学生创业精神的态度,即帮助学生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学生可以暂时放弃自己的学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就是依靠要建立一个方便查找网址的搜索引擎的简单想法,孕育而生了享誉全球的雅虎公司。

在这个面积只有美国国土面积万分之一的狭长地带中,云集着数千名美国科学院院士,近百名诺贝尔奖、图灵奖和香农奖的获得者,而他们都被同一种文化所吸引和滋润。据统计,在1991年斯坦福大学百年校庆这天,仅校友的捐款就达到了120亿美元。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了培育他们的母校,也为之后的校友继续创业打下了基础。如今,在斯坦福大学周围屹立着几万家大大小小的公司,它们都在全力实现着自己的创业梦。虽然没有更多像苹果、特斯拉这种划时代发明的问世,但在斯坦福大学周围却弥漫着创新的文化氛围,从这里培养出的人才像蒲公英的种子撒向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种意识形态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无法用数字量化的。它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一举一动,更为神奇的是文化给予人们希望的力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而互联网精神的形成为当代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作为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重要机构,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任务,也为全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提供着智力支持。通过充分挖掘管理潜力,高校需要营造协作发展、合作共赢的良好环境,鼓励创意创新发展,以继承、发展文化土壤为抓手,将互联网精神同校园环境充分融合,推动高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

[责任编辑:卜 珺]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管理文化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的若干观念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我国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救济研究
如何建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