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古战场浸透烽火狼烟

2016-05-05 09:33
环球时报 2016-05-05
关键词:澎湖炮台法军

本报赴台北特派记者 崔杰通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谈及澎湖,许多人眼前是这样一幅温馨美丽的画卷。这是台湾歌手潘安邦《外婆的澎湖湾》中的澎湖,对澎湖人来说,澎湖还有她的另一面:古战场。遍布各地的古堡、炮台、城墙,甚至庙宇,都浸透着烽火狼烟。

感怀澎湖古战场的肃杀,西屿西台不容错过。这片占地8.15公顷的古堡掩藏在西屿乡外垵村南海岸的玄武岩层里,登上堡顶眺望,马公湾和西屿以南的海面尽收眼底。西屿西台为清朝名将刘铭传所修,修建的原因是1884年爆发的中法战争。1885年,光绪建台湾行省,以刘铭传为首任巡抚,策划台澎防务。1887年西屿西台动工,刘铭传专门聘请了德国设计师,两年才竣工。建成后的古堡四周城墙高筑,墙内垒石成坛,坛上放置大炮(如图),坛下即建成三进“王”字形地下隧道式的营房,宽13尺,高11尺,石坛拱顶纵横贯通,可与炮台互通消息,俨然如一地下堡垒。本炮台为内凹形,自外至内依次为外堡门及外土垣、内壕沟、内土垣及内堡门、炮座、甬道及兵房、内校场。当年的施工中,使用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建筑材料“洋土”,即后来所说的水泥。此外,中法战争澎湖之役清朝因兵员不足,火炮配置不佳,造成惨败,刘铭传上奏朝廷获准,由英商怡和洋行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武器——阿姆斯特朗新式后膛钢炮,部署在西屿西台。建成后的西屿西台,成为澎湖最前线、最具规模且火力最大的炮台,也成为清廷水师的基地,福建水师提督曾用这个地方训练水军。

法军1884年占领澎湖后,接连发生传染病,包括法军中将孤拔在内数以百计的法军客死澎湖,如今蛇头山的法军万人冢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当时病死的法军士兵。但那场战争改变了清政府对海防防务的看法,此前采取“易失易复”,不许建城。1889年,以军事为主的防御工事妈宫城建成,城垛570个,墙身连垛高1丈8尺,墙根入地3尺5寸,墙厚2丈4尺,更建有炮台、兵房,为防御火炮,厚度超出一般城墙约6尺,为台湾所有筑城中最厚的城墙。

澎湖地理位置特殊,控制台海门户,扼守商船航运咽喉,自明朝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时澎湖一度成为海盗巢穴,直到万历以后澎湖逐渐成为国际贸易转接地。荷兰为寻找与中国通商的根据地,曾在1604年由荷属东印度公司派遣提督韦麻郎率领兵船进军澎湖,这是荷兰人第一次踏进台湾外围的离岛。荷兰占据澎湖后,福建巡抚派水师战船50艘封锁澎湖,并派沈有容将军到澎湖与韦麻郎谈判,荷兰人眼见通商无望,于是退出澎湖。时至今日,沈有容只身谈判退敌的故事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1621年,荷兰人卷土重来,1624年中荷战争爆发,明朝让步和荷兰订立条约:荷兰人必须全部从澎湖岛撤退,明朝答应与荷兰通商,以及允许荷兰人进占台湾本岛。

无论西屿西台的堡垒多坚固、阿姆斯特朗新式后膛钢炮火力多强,也不论妈宫城的城墙有多厚,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为后盾,澎湖注定都是漂浮在大海中的一片孤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1895年3月,日本司令官伊东佑亨在松岛号旗舰上下达占领澎湖的命令,3月20日,联合舰队和陆军混成支队的船舰抵达澎湖岛的将军澳屿,开始侦察登陆地点,之后占领太武山、攻占拱北炮台,长驱直入马公城,沿途几乎毫无抵抗。3月26日,日军于马公城设立“澎湖列岛行政厅”,澎湖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

历史上的烽火记忆逐渐淡去,澎湖人更愿意把眼光放在未来。澎湖由64座大小岛屿所组成,总面积约12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不足10万,而其中多达5万人告别故乡奔赴台北等地寻找更好的未来。上月,《环球时报》记者在澎湖参加《旺报》举行的两岸征文颁奖典礼,澎湖多名官员都谈及,旅游业将是该县未来发展的重点。澎湖县长陈光复是绿营人士,他的名字反映了两岸关系的一个时代特点,但他谈得都是经济发展、两岸友好、欢迎大陆游客前往澎湖。在澎湖县发放的宣传册上,澎湖已经是“世界最美丽海湾”。▲

猜你喜欢
澎湖炮台法军
法军抓获“伊斯兰国”分支头目
大陆航空首航台湾澎湖
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
胶东半岛炮台的开发利用
澎湖公投,反对建“博彩特区”者大胜
炮台,战争与和平
洋务运动时期出洋官员对西方炮台的考察
六角大楼
吉布提成为反海盗最前沿
宝岛之歌(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