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阶段与着力点

2016-05-11 02:12
北方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税费供给侧改革供给

李 锦



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阶段与着力点

李 锦

要使中国国有经济重新恢复增长动力,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新供给的主体是谁?是提供产品与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新供给的形态是什么?是生产,是实体经济。

“供需不匹配”是“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背景,“供需匹配”是“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目的。解决“供需不匹配”的落脚点是“去产能”。去产能的主要对象是重工业,包括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这首当其冲的8大行业。而这些行业的企业多为国有企业。

“供给侧改革”的外部动力是政府,内部动力是企业。通过改革来构建“新动力”,通过调整来设计新结构,通过创新来提供新“供给”,这是中国企业对“供给侧改革”的回答。

“供给侧”不应是一个生涩的热词,而是认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常识性视角。积极拥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成为一种时代共识,应该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是让中国重新获得国企改革红利的必由路径。

新供给经济周期与国企“三个一批”的高度吻合

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可以发现,新供给经济周期与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的“三个一批”改革(实际上是“四个一批”,因为“创新发展一批”,包含了创新与发展两个层次),非常吻合。

第一阶段,新供给形成阶段:当新供给随着技术进步孕育产生,社会旧有供给和需求结构仍在延续,经济处在新周期的导入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开始回升;这正是企业创新阶段,与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的“创新一批”相对应。

第二阶段,供给扩张阶段:当新供给内容被社会普遍接受,新的需求被新供给开发创造出来,新供给与新需求形成良性促进,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速不断提高;这正是企业发展阶段,与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的“发展一批”相对应。

第三阶段,供给成熟阶段:该阶段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普及,供给仍然维持惯性增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开始降低,经济增速回落;这正是企业兼并阶段,与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的“重组一批”相对应。

第四阶段,供给老化阶段:老化供给不能创造新的需求,新的供给力量尚未产生,经济整体将陷入萧条期。这正是企业清理退出阶段,与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的“清理退出一批”相对应。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重要的是清理退出一批。钢铁、水泥、煤炭、油气、有色金属、玻璃等上游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利润下降也最明显。如果扣除这六项,其他行业的利润变化并不是很大。所以,结构调整很重要的是上游板块要进行较大力度的结构性调整。

显然,中国在供给侧的改革应该着眼于放松政府管制与干预,鼓励企业创新、重组与清退。但是,这并非仅仅靠改变某些经济政策就能实现,而是全面地改革,改变政府部门抓住权力不放的行为习惯,改变国企本身安于现状、不思改革、总是等着上面催逼的状态,改变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诚信、遵守法治、公平竞争、勇于创新。

国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消化过剩产能开始

首先是要清退,分类后确定清退的目标,一年初见成效,三到五年完成,即2018年基本完成,要有路线图、实施图与时间表。第二要刺激,供给是个手段,消费是目的,不是用投资刺激,而是用供给刺激。第三要兼并重组。第四,将产品销售到东南亚、亚非拉,加大出口消费的供给。第五是企业自身提高管理水平,转型升级,增加供给的品种。

把历史的时针拨回17年前,那一次以纺织业为突破口大规模兼并重组,“去产能”效果立竿见影,但也带来了就业率下降、内需不足等问题。所以,这一次去产能不能像以前一样只“破”不“立”,应该由国家来制定标准,定性、定量、定标准、定时完成。应该避免刮“破产风”,多用“腾笼换鸟”的方式消化产能。处置的政策要明确,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同时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政府支持国企供给侧改革,从减低成本开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是作用于微观,而不是作用于宏观。企业负担过重,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造成的,这也是企业减负多年来成效并不显著的原因。 一手要去产能,一手是要降成本。微观主体有活力了,经济才能有持久的发展动力。对企业即生产者,政府要做好为企业服务的工作,关键是帮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打出一套“组合拳”。

减轻企业负担,本质是政府自我改革。因为企业成本中一个重要成分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目前,行政性垄断的堡垒还很坚实,特别是一些地方不是真放权,放下的权又要收回去,或是表面放权背地里收权。

企业另一项重要成本是税费。行业研究显示,当前中小企业需要缴纳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流转税等20多种税费,面向中小企业的行政收费项目更多达五六十类。万博经济研究院有关测算表明,中国企业的综合税费负担平均约40%。应根据既定税负水平对应的公共服务指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存。但企业税费对应的是财政收入,税费负担重来自政府,减税费需要政府对自己“动刀”,减少各种行政开支。

员工社会保险也是企业的重要负担。根据目前的社保缴纳政策,绝大部分省市的缴纳比例都在工资总额的40%以上。在全球181个国家中,我国社保缴费率排名第一。可是,养老基金大量缺口却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基数定得高,势必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基金窟窿。要想填补养老金缺口的同时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政府需要拿出良策。

物流成本是让企业头痛的另一个问题。数据显示,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中国为20%-40%,发达国家在9.5%-10%。中国的过路过桥费占运输成本的34%。路桥业已成为一大暴利行业,利润水平已超房地产、石油、证券等行业。而路桥收费的背后是政府,在于政府的自利性。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政府仍要和自己过不去。

大政府的社会管理模式、不完善的法治状态、不正确的政企关系,都是造成企业成本高的重要原因。政府要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就得切实转变执政理念,加快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这需要的是决心,决心多大,决定政府能走多远,企业的负担能减轻多少。

供给侧是一个新处方,这个药方是否有效,是否管用,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如果政府部门不放权,制度供给不到位,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以有效进行,政府动力就难以转化为企业动力,药效就出不来,供给侧改革便是空话。

(作者系中国国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税费供给侧改革供给
《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情景化”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300亿美元
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