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为要 打造精品力作不断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2016-05-12 08:29新华通讯社社长蔡名照
中国记者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华社舆论

□ 文/新华通讯社社长 蔡名照

坚持创新为要 打造精品力作不断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 文/新华通讯社社长 蔡名照

编者按 2016年8月31日,中宣部在新华通讯社召开创新新闻传播工作交流会,会上多家媒体交流了相关思考和实践经验。就此,本刊在今年第6期《媒体领军人:今天如何推进创新》特别策划基础上,再次组织创新主题的研讨。本文是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在会上的发言。

蔡名照新华通讯社社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创新为要”,深刻阐述了创新的努力方向、指导原则和工作重点,为我们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新华社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以内容创新为根本,以产品创新为关键,全方位推进机制、渠道、技术、人才创新,努力构建既彰显主流媒体品格力量、又符合新兴媒体传播特点的创新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把握工作大局,找准创新的前进方向。

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新华社今年推出的微电影《红色气质》和说唱动漫MV《四个全面》等,都是立足重大主题,围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眼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表扬。其中,《四个全面》网上浏览量超过7300万人次,《纽约时报》、美联社、法新社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要求转载或采访;《红色气质》被3000多家网站和客户端转载,网上浏览量突破2亿人次,34家国内电视台进行了转播。我们还首先发掘并运用全媒体形态报道青海“牧民省长”尕布龙、贵州盲人女教师刘芳、新疆守边人魏德友等先进人物,产生强烈反响。

二是树立网络思维,明确创新的理念指引。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我们必须把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作为创新的重点方向。今年7月,新华社推出升级改造后的新媒体专线,面向互联网用户提供全新的供稿服务,以互联网形态编辑和生产全媒体成品稿件并直达用户后台及前端,目前已有700多家网站、客户端成为用户。8月30日,我们又与42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签署协议,推出了融内容生产、渠道分发、版权追踪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全媒平台”,在向互联网进军历程中又迈出重要一步。

三是增强引领意识,抢占创新的发展高地。

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创新,必须着眼于抢占媒体竞争制高点,引领创新发展方向,在创新中不断增强权威性和影响力。今年2月,新华社率先推出全息化、直播态产品“现场新闻”,实现新闻生产的全流程、系统性创新,记者“在线采集”,编辑“在线加工”,终端“在线展示”,第一时间带给受众全方位现场体验。回顾新闻发展史,就是一部新闻不断接近现场的历史。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现在我们有条件让受众真正走入现场、感受现场。“现场新闻”的推出是新闻业态的一次重大变革,引领了媒体发展潮流,一大批国内外媒体纷纷跟进模仿,多家新闻研究机构把这一创新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

四是改革工作机制,强化创新的制度保障。

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机制,才能确保创新形成常态。今年以来,新华社出台一系列措施,召开全社创新研讨会,成立新华社产品研究院,设立创新专项基金,实行项目制运作模式,重点扶持有前景、有市场的创新项目,推动形成覆盖全社的多层次立体化创新体系。新华社还在部分国内分社进行试点,从新媒体产品生产源头开展创新,与“中央厨房”机制相衔接,形成全新的工作模式,全面提高新媒体产品采集制作能力。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创新的人才基础。

锻造一支有思想、有创意、有能力的优秀人才队伍,是新闻传播创新的关键。微电影《红色气质》,就是新华社各路优秀人才通力合作的成果。这支团队里既有中高层业务骨干,也有年轻采编人员,涵盖文字、摄影、电视、网络、动漫、数字媒体艺术等多个工种,组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集团军”。新华社将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更多会使“十八般兵器”的优秀人才。

会后,我们将按照刘奇葆同志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大新闻传播创新力度,努力形成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新华社舆论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