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进创新中强化舆论引领

2016-05-12 08:29杜飞进
中国记者 2016年10期
关键词:舆论总书记工作

□ 文/杜飞进

在改进创新中强化舆论引领

□ 文/杜飞进

对于推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来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思想,必须自觉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用职责使命校准创新方向,坚持以传播效果检验创新成效,坚持靠协调推进巩固创新优势,坚持把解决问题作为创新重点。同时应重点从六个方面着力,以理念创新增强影响力,以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以模式创新提升引导力,以形式创新增强渗透力,以表达创新增强传播力,以体制创新提升执行力。

新闻舆论 改进 创新 舆论引导

杜飞进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讲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如何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他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牢牢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改进创新的重要论述内涵深刻,要求明确,意义深远,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群众路线的工作原则,彰显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时代特点和实践指向,为我们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水平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一、改进创新既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无论是主题主线、报道重点、新闻理念、宣传技巧、报道文风,都是在历史传承中发展、在现实需要中改进创新的。正是因为始终贯彻党的主张,始终服务人民利益,始终因应形势变化,始终坚持改进创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才得以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同时,就世界范围来说,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时代命题,随着传播介质、传播范围、传播领域、传播手段、传播技术、传播形式等的不断变化、扩大和演进,“新闻创新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已成为一种广泛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推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党的要求相对比、与改革发展稳定形势的新变化相对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较,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适应的步伐还不够快,一些主流媒体受众规模缩小、影响力下降。二是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闻舆论工作的理念、方式、手段还没有跟上,管好用好新媒体的能力还不够强。三是面对渠道多元、思想多元、受众多元的现状,一些媒体还缺乏对受众阅读习惯与信息需求变化的深刻认知和把握,依然“迈着不变的步伐”,翻着旧本子,唱着四季歌,理念更新迟缓,表达方式单一,传播对象过窄,回应能力不足,传而不通,通而不达,造成低效传播、无效传播。四是我国新闻媒体的对外话语表达方式陈旧僵硬,国际传播能力不强,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声音总体偏小偏弱。在新闻舆论工作中,诸如正面宣传中存在的模式化套路化现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化不够迅速,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等,都是上述这些短板和问题的具体反映。

从以上短板和问题中可以看出,深层次制约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改进创新的阻力与障碍并没有完全消除。一是存在思维定势的惯性和“路径依赖”。二是改进创新的动力不足、意识不强、能力不够。三是改进创新的制度保障不到位,信息、渠道、人才等资源优势难以显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而言,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

第一,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是履行职责使命的内在需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肩负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牢记职责使命,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把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作为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理想之光、梦想之门。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社会转型期,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异常复杂,面临的挑战困难前所未有。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更好地发挥引领、鼓劲作用,迫切需要党的新闻舆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环境异常复杂,遇到的问题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严峻深刻。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如何克服市场发育和竞争过程对人们思想认识带来的一些消极负面影响,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二是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过程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多样化,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如何在多变中坚守底线、在多元中确立主导,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和核心价值,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三是“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增长,西方敌对势力的遏制、渗透和抹黑日益变本加厉。如何改变与重塑国际舆论斗争的格局和秩序,增强我国的国际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重大挑战。无论是接受考验还是应对挑战、破解难题,都必须大力加强改进创新,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水平。

第三,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体异军突起,网络化生活和网络生活化已经成为当今常态。“两微一端”的兴起更是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格局,使得网络成为兼具信息发布功能、舆论传播功能、社会动员功能的聚合器。各种传播工具交互作用,各种信息渠道彼此交融,各种思想观念互相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如果不能占领和主导互联网这个新闻舆论的新阵地,我们必将失去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就可能犯颠覆性错误,酿成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安全的严重隐患。可以说,如果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我们党就可能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我们国家就可能实现不了长治久安。

总之,只有积极改进创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我们才能打赢舆论争夺战,巩固壮大主阵地,弘扬主旋律,拓展新空间,实现新发展,进而才能切实担当和履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19”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的职责使命。

二、改进创新既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抉择,也是壮大主流舆论的必然选择

高度重视创新,积极推进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涵盖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思想的丰富内涵,我们必须全面系统把握,重在融会贯通。对于推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来说,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思想,必须自觉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用职责使命校准创新方向。增强党的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根本目的和核心任务,而创新是其手段和路径,这二者之间既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也不能轻重失当、顾此失彼。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发展作为创新的目的,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改进创新,他强调:“新闻宣传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是其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他同时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经验作为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这实际上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指向。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发展;不善于发展,就丧失了继承的意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才是最好的创新。同时,他强调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通过善于创新来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这就深刻揭示了继承与发展、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经验和创新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要使创新始终遵循正确的轨道,沿着正确的方向,就必须牢记肩负的职责使命,牢记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发展,而不论社会条件发生怎样的发展变迁,不论改进创新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怎样的调整变化。可见,习总书记以一系列独到精辟的论述,不仅为我们阐明了“用创新推动发展”这个硬道理,而且为我们揭示了“用职责使命校准创新方向”这个硬杠杠。

第二,坚持以传播效果检验创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也由实践赋予活力。实践创新程度成为我们提升新闻宣传品质的至关重要的现实条件。”他强调,“新闻宣传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喊口号上,要体现在具体文稿的撰写、修改和具体事件的宣传、报道上,要体现在如何拓宽工作思路,更新办报理念,丰富办报手段,突出办报特色,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上。总之,要体现在具体的实践创新上。”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先后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率先垂范,独树一帜,为“实践创新”提供了生动范例。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和创新实践启示我们,在推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改进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创新与实践的关系,明确创新是关键、实践是平台,创新的效果要靠实践来检验。

我们之所以强调创新的效果要靠实践来检验,是因为,实践不仅是平台,更是内容的载体,而内容又永远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重点阐明了创新内容的重要性。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他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时隔一个多月,在“2·19”重要讲话中,他再次讲到了内容创新的重要性,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尽管很多东西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有一样最根本的东西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就是新闻传播、信息传播、话语传播、思想传播的基本规律没有变,内容为王、思想为王的基本特征也没有变。技术越是进步、传播方式越是多样、受众群体越是巨大,越需要能触及灵魂的内容、能入心入脑的题材、能引起共鸣的典型,越需要隽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就是为了告诫我们,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围绕内容创新做文章。

第三,坚持靠协调推进巩固创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并非局部的、某一方面的创新,而是一种全方位创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努力实现军事媒体创新发展。在“2·19”重要讲话中,他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牢牢掌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动权,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大创新”表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是一个不断深入、持续推进的动态过程,是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协调推进,全方位推进,小修小补难达目的,单兵突进难有作为。只有协调推进的全方位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改进创新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 今年两会期间,《光明日报》记者在融媒体中心进行“微沙龙”远程视频采访。

□ 《光明日报》在今年两会期间运用六镜头VR摄像机进行报道,引起众多媒体同行的关注。

第四,坚持把解决问题作为创新

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讲求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重要阐述,如关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系统论述,提出的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必须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重要论断,都是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给予的创造性回答。习总书记这些体现了强烈问题导向的重要论述,既体现了国际视野、时代眼光,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可操作性,不仅体现了总书记以问题为导向的求真务实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也告诫我们,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积极主动地关注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一种意识和能力,更是知行合一、知行一体的自觉行动。

三、改进创新既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内在品质,也是因应客观形势发展变化的现实要求

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外部环境、社会条件、工作对象都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因而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步伐始终不能停止,一刻也不能停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应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一)以理念创新增强影响力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使用“新闻宣传工作”这个提法,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19”重要讲话中使用了“新闻舆论工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提法变化,而是对以往新闻宣传工作理念的一种创新性表述,更是一种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理念创新。我们之所以这样说,至少可以从“舆论”与“宣传”的概念对比中来加以解释。什么是“舆论”?按照通常的解释,舆论是公众在特定的时空,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和意见。从“宣传”到“舆论”的变化,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不断变动的过程。宣传的主体是党的新闻工作者,而舆论的主体则是广大人民群众,是民间自发地对各种公共事务所表达的意见和看法。宣传主要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来实现,而舆论则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某一事项自由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来汇聚。从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到上下通达、左右互动的交互传播、圈层传播,信息的流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具体措施上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听从民意、顺应民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改成“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正是我们党对舆论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新境界的体现。

理念是一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综合反映,是进行实践活动、从事实际工作的观念指导。新闻舆论工作是传播理念、强化理念、转变理念的一项工作,其本身的理念决定着工作的目标方向、能力水平、效果作用,能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8·19”“2·19”等重要讲话中,都把理念创新放在首位。没有理念创新,其他任何创新都无从谈起。要看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国际国内互动增强,经济政治挑战严峻;面临的对象更加多样,不同群众需求分化,新的人群诉求各异;范围更加广泛,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新兴媒体扩张迅速;方式更加灵活,模式不断变化,多种手段并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理念陈旧、不讲创新,新闻舆论工作就会减弱吸引力、影响力,降低收效,甚至会适得其反。当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尤其要高度重视和牢固树立以下三种理念:

第一,“党媒姓党”的理念。在“2·19”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但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

树立“党媒姓党”理念,就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全部新闻舆论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媒姓党”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最根本的特质。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始终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要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更好地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必须不断加深对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认识。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坚持党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坚持人民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基础。推动一个国家前行的最大力量是民心,而赢得民心的关键是不把人民当外人,而是当成自己人。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是当前我们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新闻舆论战线应该责无旁贷地做好这项工作。为此,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改进创新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干部群众视角去思考问题、设置议题,要把当前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哪些地方需要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如实地跟干部群众讲清楚、说明白,跟他们一起商量解决问题,让干部群众真正把党的事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把党的困难当成是自己的困难,把党的胜利当成是自己的胜利。一句话,就是真正让干部群众自觉成为党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激发起亿万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干事创业的激情,我们党的各项宏伟目标才能从蓝图变成现实。那些“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一边”的论调,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新闻舆论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只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准确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要求和意见,才能赢得群众、聚拢受众。

第三,“全导向管理”的理念。这里所说的“全导向”,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全过程,二是全覆盖。全过程,就是要把坚持正确导向贯穿新闻采集、撰写、编排、发布各个环节,落实到采写人员、编辑人员、审看人员、签发人员身上,层层把关、人人负责。全覆盖,就是指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总的来说,就是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阵地没有特区、没有飞地、没有真空,要让我们的新闻舆论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而不能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全导向管理”理念,全面、系统把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导向。

(二)以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

内容创新是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根本,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正确舆论的引领,需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时代赋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要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在今天,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通过内容创新来占领和主导互联网空间,把互联网上的广大网民和受众牢牢地吸引和凝聚在社会主旋律下。因为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损害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这一切都需要跟得上时代要求的内容产品来实现。新闻舆论工作者不应满足于当新闻信息的“搬运工”,而应成为主动进行内容创新的担当者、实践者。具体而言,推进内容创新,必须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见成效:

第一,强化议题设置。在“2·19”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社会舆论走向,要善于设置议题,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同时他又指出,“设置的话题再好,报道力度再大,如果受众不感兴趣,也必然效果不彰。”“高明的议题设置,往往都是时机、技巧、方法的最佳运用。”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议题设置,是吸引受众、扩大影响力的前提,也是新闻产品内容生产链条上最关键的环节。

习总书记提出的“高明的议题设置”,就是要求我们设置的议题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话题,而不是被社会舆论牵着鼻子走;就是要求我们善于挖掘事实、提出概念、形成标识,用引人入胜的表达激发受众兴趣,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就是要求我们设置的议题,既面向普通人群,也影响关键少数,既想让人看,还要让人爱看,让主流声音更具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第二,抢占第一落点。时度效是时机、尺度与效果的三维把握,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它贯穿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从本质上说,时度效分别指向时机、导向和实效,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其中,时机的把握,本质上是导向和实效的内在要求;导向的掌控,本质上是时机和实效的切入点与落脚点;实效的判定,本质上是时机和导向的目标与检验。概括起来,强化“时度效”意识,就是要强化时效意识、分寸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到及时发声、据理发声、有效发声。

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主题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特别是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要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在不偏离真实性的前提下,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发布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力争先人一步、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内容,精准研判、精准报道,掌握舆论引导的频次、力度和节奏,该造势的造势,但不能在次要问题上大造其势;该突出的突出,但不能渲染过头,都搞成排浪式宣传;该有力度的要有力度,但不能大轰大嗡,不能因取悦而“失向”、因盲目而“失准”、为吸睛而“失真”、为造势而“失范”、为迎合而“失态”。要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注重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有力有序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第三,做出独家特色。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不仅需要我们及时提供受众需要的真实客观全面准确权威专业的信息产品,更需要帮助人们解读信息、分析信息、认识信息,以有高度、有思想、有深度的观点生产来提高传播力、影响力。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告诉受众为什么会发生和怎样看待这一事件的发生,引导受众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实践证明,加强品牌建设,突出特色优势,以宏观的观察视野、独特的分析角度、独到的思想见解,从一斑看全豹,从现象看本质,从形势看趋势,既符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站位,也显现党报媒体的优势,更是传统媒体在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下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价值所在,必须坚定不移、一如既往。

(三)以模式创新提升引导力

2014年是中国的“媒体融合元年”,特别是2015年以来,媒体融合呈现了加速推进和深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微信公众号“新媒体排行榜”数据显示,近一年来,由传统媒体官方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大约在3万个左右,内容涵盖新闻、娱乐、服务等多方面;在坚守微博阵营的同时,传统媒体近一年自建移动客户端近800个。许多媒体围绕生产的策采编发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虽然,我们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看得越来越清楚,但干起来又会遇到种种障碍和掣肘。有的满足现状,患得患失,担心打破原有格局,认为不搞融合发展也还能活;有的存在畏难情绪、惰性心理,对融合发展缺乏信心,不愿试不愿闯,坐等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还有的存在惯性思维,用办传统媒体的方法来对待融合发展,思路仅仅停留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叠加上,错误认为“媒体融合=传统媒体+新媒体”;有的人显现出能力不足,本领欠缺,老把式不灵了,新兵器不会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19”重要讲话中也有深刻揭示,他说,目前不少媒体仍停留在“+互联网”状态,只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简单嫁接,把传统媒体的产品搬到新媒体上,而不是“互联网+”,“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没有真正融合”。

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以媒体融合、传播能力提升为核心,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双网”为渠道,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全面提升技术实力、产品丰富程度、综合影响力和用户黏度,真正把习总书记提出的“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落到实处。创新模式,促进融合发展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第一,强化技术引领。对媒体融合而言,如果内容是支点,那么技术就是杠杆。新兴媒体诞生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与发展的过程。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

现在,传统媒体在技术研发应用、升级维护方面还相对滞后,网络技术的短板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关键是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把当今可用的技术都消化吸收进来,都转化应用到我们的项目设计中去,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以达到最好的水准,取得融合发展的最佳效果。

善于借力发展也是推进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互联网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的今天,融合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完全靠自己研发,从育种到收割全靠自己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能用社会的、别人的技术要尽量用,不能关起门来搞融合,什么都自己来建。要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别人成熟的技术、平台、渠道、手段等借力推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强化优势互补。传统媒体在内容采编上的优势,在新媒体时代也一样开始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因此,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这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说,“报”是传播的内容,那么“纸”就是传播的载体,现在就是要用新的技术来取代旧的技术,用互联网媒介、电子媒介来代替“纸”。但必须认识到,“报”,也就是“内容”才是核心,“纸”只是渠道和手段,不可能离开“报”而独立发挥作用。

第三,找准发力方向。有些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转型中之所以处处被动,固然与其自身原因有关,同时还与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有关,政策的跟进、体制机制的调整等都要与媒体发展速度匹配,这是媒体融合过程中必须率先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因此,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既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平台拓展、内容创新,也需要对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出深刻的调整与变革。

(四)以形式创新增强渗透力

以创新形式拓展传播空间,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持续推进深度融合。创新形式要立足于扬长补短,优势叠加;要敢于突破窠臼,超越自我;要善于把握趋势,顺应大势。在已经取得成绩基础上,要以发展的眼光、全局的心胸、超越自我的勇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把融合发展提升到新水平,让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的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发展更加强劲。

第二,动态跟进全面拓展。创新形式要重视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实行动态管理,全面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对新媒体,我们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须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当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不再停留在“你说我听”的状态,“新瓶装旧酒”的赶时髦做法更是经不起市场的检验,用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必然无法满足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动需求。借助技术优势,增强传播效果,始终处在发展、动态、变化的过程,也永远没有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我们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就要创新传播渠道、创新传播载体、创新传播形式,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场。

第三,始终贴近受众需求。尽管新媒体设置话题、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跟不上、不适应、不到位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明确总体思路,细化工作目标,加快融合发展步伐。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真正做到“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支实招”。要始终瞄准受众需求,认真研究受众心理,及时跟踪受众兴趣,要注重运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接受的常理、生动鲜活的事例,多生产软新闻、暖新闻、趣新闻,使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五)以表达创新增强传播力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国际话语权,常常表现为设置国际议题、制定话语规则、占领传播高地、引导话语走向的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根本目的是要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的真实声音,在国际社会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为国家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我们的国际话语权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同时,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当今国际话语权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国际话语权的根基依然坚固,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分量依然有限,中国声音“走出去”的情况不容乐观,西方主流媒体和主流舆论仍然对我国肆意进行围堵、抹黑甚至妖魔化,我国的正面声音在海外传播仍然十分有限。出现这种状况,既有资金投入、技术水准的差距,更有新闻理念、传播技巧、报道艺术的高下。据统计,西方几大通讯社几乎垄断了全球消息的来源及解读,80%—90%的消息是由西方几大通讯社提供的,以华语为载体的信息量,大约只占全球信息总量的5%。面对这样的国际传播格局,进一步提升我国主流媒体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放大中国声音,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

以表达创新提升国际话语权,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敢于举旗亮剑。要坚持立足中国现实,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加快建设体现中国立场、具有中国气派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更加鲜明地传递中国主张。要大力对外宣传当代中国正在实施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和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命运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国家发展战略和理念;要生动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理论上讲清楚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中国奇迹”背后的深刻原因、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的关系,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道路为什么能。

第二,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善于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展对外宣传,运用各种精彩故事的载体,传递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主张;要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中国故事为更多海外受众所认同、所接受。

第三,开展舆论斗争。如果说过去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为了达到军事和政治目的,应该改为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国际舆论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要抓住民主人权、民族宗教、反腐倡廉等西方对我们存在认知错位的关键问题,主动阐明基本事实、亮明基本主张,有针对性地驳斥歪曲攻击、澄清错误认识,坚决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四,放大中国声音。要集中优势资源,优化战略布局,积极走出去,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要加强与海外主流媒体合作,借嘴说话、借筒传声、借台唱戏,广泛宣介中国发展成果;要用好新闻发布机制,用好专家学者交流渠道,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庆、展览、赛事等平台,用好海外文化阵地,用好各种对外文化交流形式,精选中国话题,巧设中国议题,更新中国镜像,放大中国声音,以赢得国际社会最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六)以体制创新提升执行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以思想的力量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为做好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为了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出的部署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反映在成效上。为此,我们就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规章,主动破解现实难题,努力建立适应媒介生态的长效机制,以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打造新型传播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党管媒体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都必须始终坚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或架空。要把党管媒体原则落实到各级各类媒体,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有人说,坚持党管媒体,主要是对党和政府主办的重点新闻媒体而言的,对其他媒体并不适用。这种看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极其有害的。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重点要解决好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有些人企图让互联网平台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变量,有的社会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并没有成为我们的舆论阵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消解着主流舆论和主流价值。我们要注意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要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自觉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把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传播功能的媒体平台都纳入管理范围,对所有新闻信息从业人员都实行准入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落实到管理工作中,就是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媒介态势,积极调整管理思路,为推动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切实保障。过去,媒体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纳入党委和政府管理体制,现在,出现了大量市场化运作的都市类媒体,在新媒体中民营资本以及境外资本比重不断加大,媒体同党委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变化、研究新问题,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确保各类新兴媒体始终弘扬正气,传播主流价值,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

新闻舆论工作既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技术密集型、创意密集型行业,要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能力运用和潜力发挥的体制机制束缚,培养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要建立鼓励创造、容错纠错的制度环境,增强突破超越的底气,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要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考评制度,让干事者、探索者、创新者有地位、受表彰、得实惠;要增强市场化人才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提高政治意识,加强业务培训,不断完善激励措施,做到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要在实践中确保取得成功,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积极与稳妥。创新的本质是改变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传播形态与传播方式。改进创新要积极稳妥,绝不能以创新的名义,搞一些标新立异的假把式、哗众取宠的花架子。二是底色与多彩。坚守底色,是指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的理念、观点和精神要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追求多彩,则主要体现在议题灵活、话语清新和渠道畅通等方面。做到二者兼顾,就必须既强健内容之魂,又健全渠道之体。

四、改进创新既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重大职责

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来推进、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唯有成为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者、推动者、引领者,才能完成总书记提出的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一光荣神圣的使命。

(一)着力培养创新意识

要想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每天都要忙于策、采、写、编、评等具体事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久了,很可能会陷于事务主义,以致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过日子,不愿、不会、不能创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从同质化思维转向特色化思维。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善于从相同的事物中寻找不同点,从一般性中发现特异性,在比较中寻求个性,善于找角度、抓特点,善于多侧面、多层次、多视角地反映客观事物。有些报道之所以是“老面孔”,就是因为思维局限在求同之中,主题相同,视角一样,找不出新思想、新问题,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运用特色化思维,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显同”,抓住事物发展的新趋势,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体现自己的特色,就能使报道不落俗套。

第二,从跟风型思维转向前瞻性思维。“慢三拍”“马后炮”式的滞后思维与创新报道无缘,前瞻性思维才是孕育创新报道的“摇篮”。所谓前瞻性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率先认知与预测的能力,它包含了对客观事物细致的观察、透辟的分析以及用发展的眼光去估量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运用前瞻性思维,能帮助我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总揽全局,洞察事物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因而就有可能比别人更早、更准、更快地发现和捕捉新闻,在报道上先发制人、先声夺人。

第三,从直线型思维转向辐射型思维。直线型思维习惯于在已知领域徘徊,思维呈收敛状、呆滞状,反映在报道上就是传统套路,平淡无奇,不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辐射型思维则呈发散状、创新状,能帮助记者从事物的联系中发现线索、挖出新闻,启动发现的闸门,使思维沿着横向、纵向、逆向多重联动,由某种事物联想到其他相似、相关甚至相反的现象和事物,捕捉到别人寻觅不到的新闻。善用辐射思维,转换新闻视角,以群众的关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使是一些主题重大、内涵厚重的时政报道,一样可以举重若轻,写得轻松活泼,引人入胜。

第四,从单因果思维转向多因果型思维。用单因果的思维方式去报道事物,往往就会导致新闻报道的机械化、程式化、简单化。这种思维方式抛弃了事物因果间前后左右的复杂关联,把事物间的因果看成一一对应,片面强调事物发生发展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环境和其他因素,用片面真实代替整体真实,用次要原因代替主要原因,事实上造成对客观实际的变形反映。新闻报道要创新,就要摆脱“一因一果”“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束缚,对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采用多侧面、多层次、多视角的观察和呈现。

(二)切实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基础,创新能力才是关键。创新能力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二是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三是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推进全创新,我们需要提高理论判断力,对重大事件、重大政策、重要观点能迅速进行识别、作出判断、形成方案。不管是身临采访现场的记者,还是后方的编辑,发现有价值的事实或线索,就需要当机立断做决定,不能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否则就会痛失良机。采编人员应根据现场情况变化,选择、确定主题,决定内容选择和写作角度。需要提高新闻敏感度,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对产生新闻的条件的认识、判断和预见能力。有没有新闻敏感,对记者采访成败有很大关系。有新闻敏感的记者无论看见什么,到处可以发现新闻线索,总有写不完的题材;而缺乏新闻敏感的记者,要么陷入素材堆里不能自拔,要么对看到的新闻熟视无睹。这就需要从业者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掌握各方面的丰富知识;需要广泛接触实际,了解社会现实;需要学会科学的方法论,需要时时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需要提高发展预见性,能够超前把握事态发展趋势,准确预判事件发展走向。这就要求编采人员不仅要注意新闻价值本身,还必须把握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在捕捉苗头性、趋向性新闻的同时,还能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具有前瞻性的判断。

(三)切实营造创新环境

人塑造环境,环境也塑造人。有的人认为,创新有风险,因而怕担责任;有的人认为,创新需要领导带头,因而怕遭非议;还有的人认为,创新可能失败,因而患得患失,怕影响个人荣辱升迁。总之,在创新的问题上,往往有前怕狼后怕虎的顾虑,以至于缩手缩脚,不敢打破常规、不敢探索求变。对这些现象,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味地指摘批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说错一两句话可以原谅,但不说话造成严重后果不可原谅。对于创新,我们也应该全面准确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有包容心,要多一些理解和鼓励,让人们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聚精会神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让人敢创新、想创新、争创新;要形成单位、部门、团队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文化,培育小气候,营造小生态。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唯有创新才能把握主动,唯有创新才能挺立潮头。我们一定要切实担当起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实践者、推动者、引领者的重任,不辜负中央要求、不辜负人民重托、不辜负受众期待、不辜负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作者是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舆论总书记工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不工作,爽飞了?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选工作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