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策略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2016-05-12 02:41葛敏敏
江苏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实践

葛敏敏

【关键词】习作素养;开发;课程资源;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66-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山村学校,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生缺少与家人的交流,更不善与人交流,他们的作文常常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言之无序。那么,如何提升这些学生的习作素养呢?

一、依托文本资源,促读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教科书无疑是实现新课程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具有读写一体的意识,让教材这个“例子”更好地成为提升学生习作素养的桥梁。

1.在经典处仿写。

苏教版三上《“东方之珠”》的第五小节用了“总—分”的结构,描绘了香港夜晚的热闹景象。教学时,我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具体写生动的?通过深入阅读,学生了解了像这样围绕着一句话来写一段话的方式,称之为“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读者对作者描写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如果加上一些比喻、拟人的写作方法,句子就会更生动。接着让学生回忆一年一度赶集时大街上的情景,并围绕“一到赶集时,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学习内容做基础,写作具有可参照性,因此易于动笔。

2.在空白处补写。

苏教版三下《日月潭的传说》一文中只用了极其简洁的语句描写了水社姐和大尖哥与恶龙殊死搏斗的场面。(“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在教学时,我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几个精彩画面:

镜头一:他俩纵身潜入湖底来到恶龙的龙宫。龙宫里金碧辉煌,照得他们眼睛都睁不开了。大尖哥刚迈开一步,门前的两个虾兵就用枪拦住他们,又叫来一些援兵把他俩扔到了岸上。大尖哥发怒了,手持金斧头往潭里一劈,奇迹出现了。湖水左右竖起,一条又大又宽的直通龙宫的路出现了。其他的虾兵蟹将看了,飞快地向大王报信去了。

镜头二:恶龙听了这了消息,大发雷霆。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它的兄弟。它们俩决定联手对付来犯者,于是使出全身绝技,老百姓的房子、田地全给冲毁了,哭声一片。恶龙兄弟看到这一切,发疯地笑了起来。而大尖哥和水社姐看到这一切非常气愤,各自拿起手中的武器准备与恶龙们决一死战。恶龙张开大口想吞掉他们。大尖哥毫不犹豫地钻进了龙肚子,在它的肚子里乱砍一通,恶龙立即发出阵阵惨叫。他又找到太阳把龙肚子劈成两半,太阳就钻了出来。由于太阳在龙肚子里待得太久了,一出来就发出刺眼的光芒,把另一条龙的眼睛给刺瞎了。水社姐就趁此机会把另一条龙肚子剪开,月亮也被救了出来。

…………

3.在结尾处续写。

苏教版六上《船长》一课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课堂总结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十年后,当年被救的见习水手克莱芒捧着一束鲜花来到了哈尔威的墓前……”那一刻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会有怎样的神态和动作?学生交流后,纷纷发言,说得动情,说得入境。这时,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动笔写下来,既内化了学生的文本语言,又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开发校本课程,重实践

新课程改革给地方和学校课程改革留有了较大的空间。它要求教育者以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进行课程的有效开发。作为一名山村老师,应利用本地多竹的特有资源,与学生、家长一起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更给学生的童年增添一抹亮色。

1.打造环境课程,鼓励学生在对话中提升。

我校地处南山脚下,周围多是高山,山上翠竹青青。学校利用竹文化这一特色打造环境课程:精神流溢的“理念厅”,文化流芳的“展示厅”,古色古香的“竹博园”,别具一格的“竹韵园”,诗情画意的“竹楹联”……这些独特的景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竹的魅力,体悟到竹文化的力量。

我们通过“我眼中最美的校园一景”征文评选、“校园小导游招聘”等活动,鼓励学生与校园环境开展“对话”。“清晨,伴着校园中悠扬的乐声,沿着那蜿蜒的小路踏进了学校的竹园。薄雾为竹园蒙上了一层薄而轻柔的纱,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在竹叶上嬉戏,一阵风儿吹过,几个调皮的水珠竟落在了泥土里。铺地竹、红竹、紫竹、凤尾竹……它们好像在窃窃私语,又仿佛奏着一首动人的乐曲。”读着学生的作品,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对自己每天生活其中的校园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谋篇布局的能力等在活动中得到了提升。

2.开设活动课程,陪伴学生在活动中拔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踩高跷”“滚铁环”“抽陀螺”等老游戏淡出了学生生活的世界。“智能手机”“电脑游戏”才是他们的最爱。但是,走进我校,这些老游戏却成为学生课间活动的“宠儿”。每到大课间,校园里热闹非凡,欢乐景象“遍地开花”。活动时老师精心地组织,用心地引导,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写作素材,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3.利用综合课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屋后的那片茶园,村口的那条小河,奶奶刚养的蚕宝宝等都是良好的资源条件。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的活动。比如:我曾经利用小小的“竹篮”开展过综合实践活动,“访问竹乡艺人”“竹篮与塑料袋PK的辩论会”“写‘远离白色污染,爱护环境倡议书”等,学生兴趣盎然,收获满满。 当前,小麦与韭菜不分的农村孩子比比皆是。“采茶叶太热,孩子你不要去!”“上山打板栗你更不能去,板栗刺太扎人了!”……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联系沟通,让家庭与学校一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安排他们的课余生活,从而让乡下的孩子真正地生活在阳光下,成长在旷野里。采茶、钓鱼、摸河蚌、打板栗等都是丰富的课余生活,学生真正地走进山村,用心感受生活,何愁写不出具体生动的佳作?

三、指导课外阅读,勤积累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个人积累的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的语文素养。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首先,要在班级内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定期向学生推荐好书,成立班级的读书角,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评选班级小书迷……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书内的“珍宝”——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不胜收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的心理活动……把它们摘抄下来,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此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鉴赏能力才能有所提高,他们的语言品质才能有所提升。

四、注重用心评价,多激励

赏识是最好的教育。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存在,有着无限的潜能。而老师的赏识、激励无疑能更好地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作文批改上的一个笑脸,评讲时的一次范读,“写作之星”的一张奖状,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小册子,第一次的作文发表……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心底写作的热情。

总之,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真正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沃土中去经历、发现和感受,帮助学生成为写作达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平桥小学)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开发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