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抗战若干悖论简析

2016-05-14 10:18黄振位
红广角 2016年9期
关键词:侵略者战场抗战

黄振位

【摘 要】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论著,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积极评价,但为什么中国的抗战却被忽视、“被遗忘”,未能获得国际社会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本文就与这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的若干论调作简要的评析。

【关键词】中国抗战;地位和作用;悖论;评析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6)-09-023-04

中国抗战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武装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力军,承担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任务。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二战结束以来,虽然世界各国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论著,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积极评价,但为什么中国的抗战却被忽视、“被遗忘”,未能获得国际社会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仅就与这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的若干论调作简要的评析。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或“被遗忘”,或被有意贬低甚至歪曲,主要缘于以下几种悖论:

其一,“欧洲中心论”。本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存在有西方战场和东方战场,西方战场主要承担抗击德、意法西斯的任务,东方战场主要承担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任务。随着东、西方战场的开辟和战争的深入开展,逐步形成了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为核心的国际反法西斯大联盟(简称同盟国或盟国)和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核心的法西斯轴心同盟(简称轴心同盟或轴心国)。在反法西斯盟国中,中国不仅是同盟国中的主要成员,而且始终是东方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可是,西方某些学者却极力强调“欧洲中心论”,只一味宣扬欧美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功绩,有意贬低或否定中国及其他弱小国家和东方被压迫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诸如: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竟然说什么“中国的统治者懂得,在已经形成的各交战国力量对比的条件下,他们在对日作战的战场上不用什么军事努力也能成为战胜国的一员。”法国二战史专家亨利·米歇尔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说什么“中国人民没有能力防卫自己,只能弃城向内地撤退”;“中国国民党军队几乎没有参加任何战斗”;“光靠自己,中国是无力赶走日本人的”等等。英国历史学家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对中国抗战也是一笔带过,主要突出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争。上述的这些论调,有意无意地贬低、诋毁中国的抗战,片面强调和颂扬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这是“欧洲中心论”的突出反映。

对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这里拟不作全面评价,仅以时间上加以比较。从“九·一八事变”起至1939年9月德国占领波兰、爆发欧洲战争(西方称此为二战起点)止,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比欧洲抗击德国法西斯早8年;从“七七事变”算起,也比欧洲全面抗德战争早2年,比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早4年半,比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早8年时间。无论是8年或是2年或是4年半这段时间,如果不是中国军队在抗击日本侵略者,难道是西方国家在对日作战吗?更何况中国各民族人民顽强地坚持了14年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一铁的事实是无可辩驳的!

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亦译为《被遗忘的盟国》一书中说:中国之所以“被遗忘”,主要是“欧洲第一”的意识作怪,“欧洲中心论”无疑是西方对中国偏见的一个源头,而二战后随即揭幕的冷战加重了那样的偏见。①事实正是如此!西方国家的某些学者从西方国家的利益出发,以欧美的意识形态作为衡量标准,无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杰出贡献,有意把中国抗战“遗忘”或歪曲,致使中国抗战未能得到公正的评价,也使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未能获得应有的历史地位。

其二,“外部因素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究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的结果还是外部力量起主导作用呢?也就是说,究竟是内部因素起作用还是外部因素起作用呢?东、西方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较为流行的一种论调就是“外部因素论”(“外因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没有发生过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场)、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中途岛之战(太平洋战场)、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冲绳岛战役(亚洲战场)等战役。日本前陆军大佐、大本营陆军部作战科科长服部卓四郎在战后编写的《大东亚战争全史》就忽视中国抗战的作用,突出了日本战败的四大原因:一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利;二是美国投了两颗原子弹对日本的威慑;三是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摧毁日本的军事力量;四是日本国内经济严重萎缩,军备物资紧缺,对支持战争难以为继,等等。②这四点除了一、四点确是如此外,二、三点是过分提高了美国原子弹和苏联出兵的作用。实际上,西方某些学者并不了解中国抗战的特点,即国共两党结合、党群结合、内外结合、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结合、城乡结合、运动战与游击战结合,等等,正是这种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且,早在美国放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之前,即在英美盟军忙于筹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苏联红军向德军开始发起反攻之际,1944年春,中国战场就开始了对日军发起局部反攻。经过一年的反攻作战,战绩辉煌。如华北敌后战场,据日本方面称,在日军曾经占领的400个县中,日军完全掌握的只有7个县,258个县(包括华北政务委员会直辖4个县)属于中间地带,139个县“不得不听任中共活动”。属于中间地带的258个县中,“民心多倾向共产党”。③1945年6月初,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和御前会议,对日本的失败已有充分估计,称重庆国民党方面在入秋以后将会“对日进行全面反攻”;延安共产党方面“对我(日)方占据地区的游击反攻将会更加激

烈。” ④这就说明,在苏联出兵东北和美国投原子弹之前一段时间,中国战场就已经对日展开攻势作战,日本的失败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显然,中国在二战中有力地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打败日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1945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①当然,苏联出兵东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歼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中国战场的总反攻。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也对日本起了很大的威慑作用,加快了抗战胜利的进程,加速了日本的最终投降。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其三,“游而不击论”。“游而不击论”的本质就是否定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论。这是国民党方面某些人的观点。国民党方面单纯强调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作用,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采取否定态度,甚至造谣、诬蔑敌后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说什么敌后游击战是“发展自己,游而不击”等。台湾周征编写了一本《中国现代史》作为大专学校的教科书。书中竟然说什么共产党在抗战中是“七分发展,二分应付,一分抗日”,还诋毁共产党和人民武装“不但不抗日,更趁机打击国军,削弱抗日的力量”等等。②1985年9月1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一次“中华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的论文集中收编了美国罗格斯大学政治学教授陈庆撰写的《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一文。文中说:“中共利用‘统一战线之名而图自我发展之实,……抗战不足十六个月,中共已扩军到二十余万。”又说:“毛泽东是一个战略家,……他可说是一个阴险无情的战略家。……他在抗战后短期内即公布了‘十大救国纲领、‘七分发展、二分应付、一分抗日的决策,和‘共产党参加政府问题的决定草案等等,作为中共之行动原则。”③上述这些论调,完全是对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攻击和诬蔑,是罔顾历史事实的。

历史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领导人民抗日武装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直接指挥部队开赴抗日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多人,在华北战场取得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仅从1937年到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还协同国民党军进行了忻口会战等战役。1940年,八路军对日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敌后抗日战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支援了盟军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其“中流砥柱”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煞的!

其四,“闻风而逃论”。在五、六十年代乃至“文革”一段时间,大陆方面的一些教科书和论著,对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所起的作用估计不足,评价也有失偏颇。虽然肯定“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还是比较努力的”,但一笔带过后就说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一触即溃”、“一败涂地”等等。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许多爱国的国民党党政官员、爱国官兵和爱国士绅,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抗击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进行了20多次较大的会战(战役),对日本侵略者给予沉重打击。正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协力合作,加上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奋起,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长城,才迫使日本侵略者走向失败。

上述前两种论调,主要是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某些人的观点,无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未能把中国抗战摆上应有的地位。后两种论调,主要是中国国内双方互相贬低,产生内耗,在国际上也造成一定消极影响。可以设想,无论是从国共双方还是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而论,如果一个是“闻风而逃”、一个是“游而不击”,那么,是谁支撑了从“九·一八”开始长达14年、从“七·七事变”起长达8年的抗战呢?难道日本侵略者是自行败走中国吗?很明显,日本法西斯的失败,完全是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全国各爱国党派、爱国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各阶层人民和国共所领导的军队共同抗战的结果。可见,所谓“游而不击”、“闻风而逃”的论调是不能自圆其说、不能成立的。

俗言云:公道自在人心。尽管曾经出现过上述若干悖论,但也有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诸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马克·塞尔登说:“中国抗日战争是我们这个时代第一次伟大的人民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一个武装起来的民族,为我们这个时代揭示出一个最重要的真理,即居住在第三世界死水一潭般的农村中受剥削的穷苦人,能够打败拥有先进技术和进攻武器并企图建立大东亚帝国的人。”“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超出了民族独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抗日战争,是第三世界反殖斗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战争的废墟上,中国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人和社会的形象,出现了一条走向发展的具体道路。” ①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井上清指出:日本这个“近代天皇制国家,从一开始就把向中国伸展势力作为其对外最高政策之一,……七七事变,日中战争的全面爆发,是对中国的侵略走到了顶点。”他还驳斥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所谓日本“正当防卫论”、侵略是“历史必然论”、“侵略别国不是日本论”等颠倒黑白的谬论。②日本茨城大学教授石岛纪之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中对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分期、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抗战等都作了简明的阐述,认为中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他说:“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史上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1937年夏日中全面战争爆发时,有谁能预料到‘弱国的中国竟能以帝国主义的日本为敌,将8年抗战坚持到底呢?但是,中国的抗战,成为将日本引入通向泥潭之路,继而又引发日美、日英战争,最后成为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决定性力量。而且,我们不能忘记,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朝鲜、东南亚诸国以及印度等亚洲各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它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各民族战后的 历史。” ③

近几年来,东、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更秉持公正的立场,对中国抗战作出客观的评说。除了前述的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著书“给了中国应有的历史评价” ④外,韩国仁川大学教授金智焕说:“中国的抗日战争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奴役其他亚洲国家的计划,挽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捍卫了地区安全。”“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牺牲,就没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表现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他们希望打赢战争,从而获得自由与主权独立。”他还说:“中国共产党在抗击日本法西斯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⑤

上述说明,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功绩,彪炳中华民族史册,永载人类和平青史。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这里应当指出,二战后的今天,日本的右翼势力还极力鼓吹“皇国史观”,矢口否认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竟然向战争罪犯顶礼膜拜,掩盖和否认性奴(“慰安妇”)制度,企图为军国主义翻案,公然藐视历史事实的国际正义,挑战人类良知,还推行所谓“积极的和平主义”(实际“战争主义”),制造当今世界最大的骗局。这是值得我们和国际社会高度警惕的!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侵略者战场抗战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不弯腰的习俗
《怒吼吧!黄河》向全国人民发出抗击侵略者的战斗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