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裸课”的执迷

2016-05-14 17:45谢宗春
师道 2016年9期
关键词:预演公开课课件

谢宗春

4月9日,安徽淮安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中国式”赛课现象引发广泛关注,“裸课”时代来了,老师您准备好了吗》的文章。文章篇首以“编辑人语”形式指出:

何为“裸课”?一人、一黑板、一粉笔、一群学生,仅此而已,并无他物。很多老师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教,而没有真正研究教学内容,因此,当前借助高科技手段的竞赛公开课虽然成就了一批名师,却耽误了一批学生,得不偿失,“裸课”势在必行。

文章主体是张祖庆《老师,你敢上“裸课”吗》、陈从文《裸课,让课堂回归自然》和周丽华《剥去教师的“华丽外衣”,徒手教学》等三篇文章的观点文本。笔者对“裸课”这一概念很感兴趣,一口气读罢,受益匪浅,但随后却也陷入了沉思。根据张祖庆等三位老师的观点,笔者在此就文论文,暂且把“裸课”特征归结为“三不”,即“不预演”“不课件”“不资料”,同时抛砖引玉地略谈一下个人粗陋之思考,供大家讨之论之、批评斧正。

预演:界定内涵与外延,尊重其实践价值

张老师是经历丰厚、卓有成就的特级教师,应该上过、观过、评论过各种公开课(如示范课、优质课等)。一路走来,他对各种公开课中存在着的浮躁虚夸、华而不实等问题,自有敏锐的观察和切身的感受。因此,他才继律师朋友之“公开课,本来就不应该试教。我从没听说过哪位律师开庭,需要预演”的振聩发问后,提出了自己的“裸课”观:不预演、不雕饰,真实地呈现教学过程,并承诺自己以后的任何课都不再试教、预演。这对目前公开课中的某些乱象是一副对症下药的清醒剂,同时也是张老师挑战自我、追求教学之最高境界——“化境”的实践路径,值得钦佩和肯定。(张老师曾在博文《听课 追课 晒课 裸课——我的“磨课”四部曲》提出,朱光潜先生关于作文的“疵境”“稳境”“醇境”“化境”之说,也可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历程,可相互印证。)

不过,张老师这里所说的“预演”,应该是狭义的,意指某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赛课结果而一味于课前“绑架”学生所进行的耗时费力的表演性和功利性的应景排练。这样的“预演”整容了真实的课堂,稀释了学生的利益,不顾学生是否能真正学有所得,我们当然旗帜鲜明反对。但笔者认为,“预演”“雕饰”的内涵和外延都太大,稍有不慎,“不预演”“不雕饰”的“裸课”观很容易游离张老师的本意而泛滥变异,因此仍有赘言之必要。广义而言,老师的备课模式一旦开启,他自主设计、预演、雕饰和经营课堂的大门也就同步打开了:他心里须装着隐形的学生和课堂,须摸透教情、学情,须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须在大脑和笔记本上研究教法学法,设计师生互动,预设各种可能,并对课堂各要素进行必要的重组、预演和雕饰,使之渐趋完美——这是一种只立足于教师自我的课前“预演”和“雕饰”,也是我们高效教学之前提和课堂自信之根基。就是律师,在开庭前,他也要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预演权衡,雕饰完善,反复推演,做足功课,这样才能在开庭时有理有据地辩护吧。如果我们一不小心曲解或异化了张老师“不预演”之内涵,就有可能在跌入草率备课,甚或在课堂上“脚踏瓜皮任意滑”之境地时,还自以为是在大道自然中走向“本真课堂”或“原生态课堂”呢。公众号文章标题冠之以“时代”“耽误学生”“得不偿失”等这样大而重的词汇,以及“你准备好了吗”这样咄咄逼人的反问,还有许多老师随后一边倒地对公开课、试讲等义愤填膺的跟帖质问和指责,就是张老师“预演”之概念被异化的明证之一。对此,我们当予以足够之警惕。

再者,单就狭义的“预演”“雕饰”来说,其对大多数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极具意义。大道至简,把公开课返璞归真地上成常态课,需要信手拈来的学识和游刃有余的技能。对于大多数尚在“疵境”“稳境”中跋涉的一线老师来说,要求他们一下子也达到于永正、贾志敏等前辈名师的“裸课”境界,必定就不那么自然和真实。对他们而言,适度区分一下为数不多的公开课和日复一日的常态课,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平时的常态教学,可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应付不得不面对的各种考试(这是中国教育的现实),很少拿出像对待公开课那样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课标和文本。因此年轻教师承担并不多见的赛课或公开课,或类似性质的磨课,既是有益的磨练,也是珍贵的成长——在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的打磨过程中,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他们的课堂把控能力,他们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等教学智慧和教育潜能才能积极迸发出来,他们也才能更好地化茧成蝶,涅槃成长。笔者学校的“磨合跟进课”就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牵引催化作用:老师在A班上过课后,在观课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时间查找不足,诊断问题,然后根据优化建议及时雕饰、完善初始设计,随后再在B班上一节行为跟进课——这种预演磨课及时查摆问题、研究对策、行为跟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公开课和常态课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平时扎实常态课之基础,要想公开课出彩也是不可能的;上好了公开课,对我们的常态课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当然,天下没有完美的课堂,就是预演过的公开课,或多或少也会存在各种问题。而那些在预演试讲、雕饰后仍然存在的问题,较之常态课之问题而言,想必更顽固更复杂,从而也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张老师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文章最后提出:对于初入职或尚未成熟的教师来说,适当的试教或预演,也是必要的“入格”训练。所以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无论是预演或不预演、试教或不试教,其精彩都值得借鉴,其问题都值得探究,两者都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可选路径和修炼法门。

课件:简单排斥,激情有余理性不足

陈从文老师认为,设备齐全的课堂教学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两节课或许还可以,但是常规教学不可能每天都到电教室进行,终究是要回归自然课堂的,因此主张不做课件的“裸课”,并号召让这样的“裸课”之风吹起来。笔者赞同课件不可滥用,但若主张把课件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吹”得无影无踪,则不敢贸然苟同。

首先,课件和粉笔、黑板一样,本质上都是服务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辅助工具如何选择,应该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因素,力戒那些花哨、炫人耳目却不着边际的东西,但这不应成为排斥多媒体课件的理由。回归自然课堂之“自然”,是相对而言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自然”。当初借助粉笔、黑板开展教学,是简陋之客观历史条件使然的一种“自然”;而当初的当初,是连粉笔和黑板都没有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文明在进步,人类社会的脚步早已铿锵迈入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之一。教育即社会,社会即生活。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不说其应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文明的领跑者了,单说让其游离社会之外而孤岛存在,既无可能,也不现实,更不“自然”。随着我国均衡教育的普及和“班班通”等信息工程的落地,诸如课件等各种现代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可谓俯拾皆是,随手可得。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方式,课件也就自然而然地和粉笔黑板一样,成了一种当下最常见的教学辅助工具,何必一声NO就拒之于千里之外呢?

其次,用还是不用多媒体课件,不是判断课堂是否简洁、明快、有效的依据。借助粉笔、黑板把课上得风生水起,是真功夫;借助多媒体课件把课上得形神兼备,也是真功夫,同样值得称道。一节课能否回归自然课堂,判断的标准绝不是用或不用某种教学工具,而应体现在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的课堂发展上。陈从文老师认为,设备齐全的课堂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此笔者并不否认。笔者不是“课件控”,但始终相信,黑板粉笔用久了,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倘若一位老师用对、用巧、用活了多媒体课件,能达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之境界,那么在他课堂上,师生互动、情感对流、思想启发和技能发展一定会更加丰富、生动,这与教师“用学识感染学生,用风度吸引学生,用幽默启迪学生”是并行不悖的。当然,用不用教学辅助手段,用哪种教学辅助手段,得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来确定。如何因人、因时、因事、因地,适度用好课件等多媒体资源和手段?这里面蕴藏着教学的艺术与秘密,没有现成或统一的答案。至于有的老师用得画蛇添足、华而不实,甚或让自己变成了课件的“仆人”,那不是课件“惹的祸”,而是老师的智慧和取舍出了问题。只要我们以学定教,以生定教,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学核心,不越俎代庖,课件等多媒体工具何以有让课堂失去本真之忧?相反,让两者和谐共舞,共奏教学乐章,岂不锦上添花?

资料:弱化借鉴吸纳,成长就会滞步

周丽华老师提倡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解读和“裸备”文本,认为一个老师只有“剥去教师的‘华丽外衣,徒手教学,才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自我内心对文本的感受,让自己的思想真正融入教材;才能感受到一个读者和作者、文本对话的心路……让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打动自己,继而再带着这份‘动容去感染学生”。周老师在此强调教师要在立足自我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深研文本,要能在文本和教学中体悟新意,发出自己的个性声音,这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但若过度强调“裸备”,就会失之偏颇。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想必我们一定可以看得更远吧。不用任何参考资料的“裸备”既不理性,也不真实。周老师随后说到的“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要更好地充实自我,日益让资料‘随身携带,充实大脑仓库……”不正是她善用各种资料学习他人、取长补短、积淀自我的过程证明吗?只不过周老师是把各种借鉴功课做在了备课之前而已。

其实,我们对各种资料信息的参考借用,既可以放在备课之前,也可以放在备课之中或之后,只要合理扬弃、为我所用即可,没有必要特别强调或厚此薄彼某一个时间段。就备课而言,不管是我们内化于心的隐性资料,还是置放书桌之上的显性资料,都是一种为我所用的外力,对于储备还不丰厚的老师来说,在自己备课之前、之中或之后查阅相关资料,让自己的文本解读多元化、立体化、新颖化,并进而在教学上修炼一种独立自为的个性风格,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快速通道,也是一种积极有益的价值追求,值得提倡。于漪老师是进入“化境”的教育大家,她在备课伊始,总是抛开手头的其他资料,先独立分析文本,自主构思备课,但于老师并没有就此止步,封闭自我,而是海纳百川,进一步查阅他人的备课设计,并进行细致的比较梳理、借鉴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丰富自己的思想,终于走出了一条高效的专业发展之路,成为一代大家。当然,我们面对林林总总的各类资料时,最关键的是要保留一双批判、审视和理性的眼睛,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既走得进去,又迈得出来,不断走出一个崭新的自我,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做他人的传声筒。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成长与发展,走向成熟与卓越。

当前某些公开课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乱象,有的矫揉作秀,华而不实;有的滥用课件,喧宾夺主;有的人云亦云,缺少个性……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提出“裸课”之矫正建议,扬长避短地完善它、改进它,而不是绕开它、丢弃它,这是务实、与时俱进的态度。但真理再往前半步就是谬误。片面否定磨课、试讲,一味否定多媒体课件或参考资料,就有“洁癖”或矫枉过正之嫌。唯有理性才不至走向极端。大家不会忘记,“五四”时期,就是一些大师都对自己的母语发表过一些过激、非理性的观点——大师都有不理性的时候,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呢!陶行知曾言: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立德树人,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课堂经营得风生水起,顺畅高效,这当是你我为人师者的人生大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须时刻铭记:泼洗澡水时,切不可一不小心把孩子也泼将出去噢!

(作者单位:安徽定远县吴圩中学)

实习生 刘 湘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预演公开课课件
2020CES“预演”未来电子消费趋势
谁来扮演“花木兰”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让孩子在“预演”中自我觉醒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