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教学在教师的讲述中精彩起来

2016-05-14 08:16张翠红
关键词:历史教学措施

张翠红

摘要:教师出色的讲课,能将学生直接带入知识的殿堂,领略历史的韵味,感悟人生的真谛;能让学生在抑扬顿挫、激情洋溢的讲述中遨游历史长河,激发爱国情怀,在逻辑缜密、丝丝入扣的讲述中,养成严谨学风,培养思维能力;在古今一体,中外相连的讲述中认识客观规律,造就完美品格。本文试着在这一方面作些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71-1

知能联系——讲“实”

历史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保持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从丰富的历史史实经过抽象的思维过程来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揭示这些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推论、判断而进行的。学生年龄愈大,年级愈高,思维的发展便愈显著,因此,高中的历史课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就愈显必要和重要。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理性学习兴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讲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那一天,我走进课堂时,学生七斜八歪,一脸不情愿听课的样子,我连开场白都没有,直奔主题,先讲社会主义革命的概念,再由学生据此概念推出其背景。再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工人运动的特征……这样,学生不再是枯燥地背诵十月革命的背景,而是通过自己的推论,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内容,从而在大脑皮层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一节课上完,才蓦然发现,学生已坐得端端正正,当我走出教室时,学生主动招呼“再见”。

史识史论——讲“透”

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仅仅使学生获得一些历史知识、历史观念,使他们对人类历史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上是很不够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在生动的直觉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思维,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即讲“透”历史,而讲透历史的第一步,就是讲清概念。

学生在掌握历史概念过程中,常常会犯以今度古、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的错误。要防止这些错误的产生,教师首先必须在充分感性的讲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概括,最后得出结论。如“平均地权”这一概念,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民生,民之生计;地权,土地之所有权。资产阶级革命的终极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要发展资本主义,必须铲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一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权”。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行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化,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这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经济纲领,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但这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什么?接着讲述原因。

其次,教师在讲课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概念的主要特征讲清楚、讲透彻,如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分。

拓展延伸——讲“活”

我们在传授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点到面,从面到体,多维思维,多层面、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间的联系,尤其要启发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某些观点,在对教材进行理性分析后提出新颖而富有创新的见解,培养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的能力。比如,关于讲“五四风雷”时,可以用视频展示:巴黎和会的情况、北京大学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高呼口号、上海工人大罢工益使学生体会当时青年的爱国激情,从而让学生思考讨论:五四运动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有的学生认为五四运动显示了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也有些同学认为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种新颖的讨论方式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把过去由教师讲授的内容,变成学生讨论,形式变得新颖了,学生也感到有兴趣了。

联系现实——讲“新”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仅靠某单一学科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因此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史学的社会功能,把讲授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学理论与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现实,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如在讲述“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时,就不能停留在课本设计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的浅层次的问题上。我是这样处理的:出示有关粮食危机的图片,问:目前的粮食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土地缩减、气候变化、石油危机生物燃料推广、金融投机、农业国工业化等等)造成的严重后果将是什么?(喀麦隆、埃及、印度尼西亚、象牙海岸、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和塞内加尔都先后发生骚动或暴乱)等等,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我们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贵任感和使命感。

引人入境——讲“情”

历史是逝去的昨天,它不可能再现,需要历史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因此,历史教师的语言功底是至关重要的。历史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生动形象;要精粹洗练,逻辑性强。讲述事件与人物,要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分析问题要如层层剥笋,深入浅出;总结归纳须要点明晰,一目了然。而要真正让语言有飞扬的神采,还须教师用心去体验历史,用情去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显示自己鲜明的感情倾向,将喜怒哀乐褒贬注入教学中,用生动的历史去拨动学生的情怀,叩击学生的心扉,做到以声传情,创设特定的历史意境,使学生“观史如身在其中”,内心产生一定的体验,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最终深刻地理解历史,感悟人生,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有真正的内涵,才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