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路径

2016-05-14 14:26薛琳
对外传播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国化

薛琳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经验和革命道路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的艰辛探索不仅改变了世人对中共自身的扭曲认知,更是通过多条路径将毛泽东思想传播出去,并为外国革命者所学习和接受,推动了当地民族解放运动。

路径一:共产国际推动毛泽东著作走向世界

1927年5月27日和6月1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机关刊《共产国际》的俄文版和英文版先后刊登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第一篇被译介到国外的毛泽东著作。在英文版刊发时,该刊又加了编者按:“在迄今为止介绍中国农村状况的英文出版物中,这篇报告最清晰。”时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布哈林称赞报告“写得极为出色,很有意思”“字字精炼,耐人寻味”。此后《共产国际》又陆续刊发了《我们的经济政策》《给西班牙人民的信》《论新阶段》《关于新国际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等文章。1934年1月,共产国际所属外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著作在海外的第一个单行本《只有苏维埃能够救中国——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工农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同年6月,该社又首次出版了俄文版“毛泽东文集”——《经济建设与查田运动》。

1935年7月,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和季米特洛夫等人并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杰出的领导人,《真理报》发文称其为“中国人民的领袖”,赞扬其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布尔什维克的顽强,令人吃惊的大无畏精神,出色的革命统帅和国务活动家的天才”等高贵品格。1939年11月,苏联国家政治读物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传》,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还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这句代表着一种特殊荣誉,只有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传记和著作上使用,这意味着,共产国际已经承认了毛泽东和他的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路径二:中共自身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认识到了对外宣传的重要性。早在1929年的六届二中全会上,中共就通过了《宣传工作决议案》,提出要“加紧国际的宣传”“积极注意国际的宣传”①。抗战爆发后,为构建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翻译家许孟雄等人将《论持久战》译成英文出版。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称赞该书为“绝妙的教科书”,他建议美国政府“加快对华援助”,一定会加快胜利的到来。在1944年,由余光生等人翻译的《新民主主义论》英文版小册子在美国发行。美共总书记白劳德为该书写下长篇序言,称其是“一部有历史重要性的著作”,“它完全是中国的,同时又是彻头彻尾马克思主义的。”对于这部著作的价值,白氏评述道:“在最主要的要点上,准备了他们来领导他们的国家完全进入于世界民主主义的发展的主要潮流中。”②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延安印出了第一本外文书——英文版《论联合政府》。1948年,中共中央东北局俄文翻译小组将《毛泽东选集》(东北版)译成俄文本,并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和《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等经典著作译成俄文介绍到国外。

除在国内积极推动理论外宣之外,中国共产党人也积极在海外进行宣传工作。一些参加了美国共产党的中国学生于1927年底就开始在旧金山油印出版了不定期刊物《先锋》。1930年4月该刊迁纽约正式创刊,改为铅印,并改名为《先锋周报》。后又于1934年上半年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名称改为《先锋报》。该报以处在美国社会下层卖苦力的华侨为主要读者对象,它公开声明:“该报是美洲华侨劳苦群众唯一喉舌,只有先锋彻底抗日,拥护中国民族革命战争。”③其内容主要是宣传中共和其他党派的抗日主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号召广大侨胞和各国民众支援中国抗战。

与在美国出版的《先锋报》相呼应,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欧洲出版了《救国时报》,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从事抗日救国宣传的机关报。自1935年5月1日《救国报》在莫斯科创刊到1938年2月10日在法国停刊,《救国时报》共出版了152期,在国外发行遍及43个国家,拥有9600多订户,广受海外侨胞欢迎,甚至在澳洲、非洲和印度都有读者④。通过这份报纸,毛泽东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和初期的许多论文被传播到国外,例如,《毛泽东先生论抗日救国联合阵线》《中日问题与西安事件——毛泽东与美国记者A.S先生的谈话》《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苏区党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提纲及结论》。值得注意的是,该报于1937年7月30日发表了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使世人了解了长征的真实情况。《救国时报》的发行时间虽短,但它的作用却是巨大的,正如有学者所评价的:“《救国时报》在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面前,都走到了时代的最前列,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⑤

在抗战期间,除了通过出版著作和发行报纸等途径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外,中国共产党还利用走出国门的各种机会,向世界人民宣传介绍自己,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主持《救国时报》发行的吴玉章,利用西欧民众普遍厌战的社会心理,曾于1936年和1938年两次赴英国出席国际学生大会和国际反侵略大会,发表演讲并散发外文小册子,介绍中国抗战。中共代表赴海外进行传播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董必武等人借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之机的宣传工作。董必武为华侨带去了一批毛泽东著作和一些介绍解放区情况的小册子,同时,他还多次向华侨宣传中国革命,使侨胞们了解到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与此同时,中国工人运动领导人邓发利用赴巴黎参加世界工会大会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各国华工代表宣传中国工人的声音,还于1945年10月4日在会上代表全中国工人作了发言,阐述了中共对工人运动的“八项主张”⑥。

抗战胜利后,中共加大了海外宣传的力度,积极在香港开辟新的对外宣传战线,创办《华商报》。在创办该报的过程中,中共成立了新民主出版社,大力进行理论外宣工作,其主要负责人有中共党员章汉夫、夏衍、廖沫沙和著名民主人士、新闻工作者萨空了。自1946年1月到1949年10月,该社出版了香港版的《毛泽东选集》,这套选集实际是毛泽东著作单行本的汇集,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文艺问题》(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重要著作。同时,该社还通过设在东南亚和日本、法国、美国、古巴等地的代销点,将中共的理论著作向海外传播,并产生一定影响,曾有菲律宾进步华侨吴渊表示:这些书刊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例证,教育和团结了广大华侨爱国人士,树立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心⑦ 。

路径三:西方记者帮助中共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斯诺、史沫特莱、贝特兰、卡尔逊、福尔曼、斯坦因、爱泼斯坦等西方记者曾先后访问过延安,他们的作品使中国共产党的东方奇迹传遍了世界,外国人从此开始认识中共,并逐渐接受和认可了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随之走向世界。自1936年底至1937年初,斯诺先后在《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和《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上连载发表了30余篇访问陕北的报道,1937年10月英国戈兰茨公司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该书先后译为20多种文字,传遍世界、轰动世界,它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是“红色经典”中的经典。1938年,毛泽东在接受德国记者汉斯·希伯采访时这样评价斯诺:“当我们被整个世界遗忘的时候,只有斯诺来到这里来认识我们,并把这儿的事情告诉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们将永远记住斯诺对中国的巨大帮助。”⑧斯诺的成功吸引了更多西方记者来到“红色中国”,撰写他们的“红色故事”,代表作有《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红色中国的挑战》《中国未完成的革命》《续西行漫记》等著作。

1944年6月中外记者参观团访问陕甘宁边区。这次访问是中共外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毛泽东称之“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他不仅在参观前精心布置、认真准备,在参观期间,他还亲自接受记者采访,畅谈自己的建国主张,更是在此后多次向同志讲到此事,在“七大”上,他就讲道:“在一九四四年中外新闻记者参观团来到中国解放区以前,那里的许多人对于解放区几乎是什么也不知道的。”1946年,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这次会谈使“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点很快为世人所了解。后来,斯特朗根据自己同中共领导人的多次谈话完成了西方第一篇论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章,即《毛泽东的思想》,该书分为“毛泽东思想的来源”“毛泽东路线的发展”“毛泽东的六大著作”和“毛泽东科学的预见”等四部分⑨。

以斯诺为代表的外国记者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以优美的文笔,坚持独立思考的品格和崇尚说真话的原则,揭开了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向世界表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正是这些“故事”潜移默化地将中共的思想传播出去,为外国人所认可和喜爱。

几点思考

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为了扩大和巩固国际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越来越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大力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国门,积极向世界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对上述三条路径的阐述,我们可以有这样几点思考。

第一,中共自身有着高度的国际传播自觉。自建党开始,中共就高度重视宣传工作,自六届二中全会后对国际宣传愈发强调。抗战爆发后,构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需要,加之自身理论的日益成熟,中共加大了外宣力度。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加紧对外宣传”号召后,中共中央相继发布了《中央关于对待英美籍新闻记者态度的指示》《抗战中的文化工作和文化运动》《中央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等重要文件,在全党层面推进工作,同时,加大了宣传阵地的建设力度,通过新华社的国际广播和前述党管媒体进行思想理论传播。

第二,各国无产阶级的真诚支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重要外部动力。无论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还是共产国际发行毛泽东著作,抑或是美共中央中国局创办《先锋周报》,或是得到法共鼎力支持的《救国时报》,各国兄弟党基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给予的真诚帮助,是中共国际传播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对此深有感触的“努力国际宣传之前辈”吴玉章,在20多年后(上世纪30年代)回忆道:“直到如今,对于法共同志们和法国朋友们的帮助,我仍感激不忘。”⑩国际主义将各国共产党连接在了一起,兄弟党间的真诚互助,不仅帮助中国人民加速了民族解放的进程,也助推了毛泽东思想走向世界的进程。

第三,同外国记者交往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外国记者冲破重重险阻,来到延安、奔赴前线,就是这种互相援助的真实写照。革命胜利需要朋友的帮助,但更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中国人的事“要自己干,相信自己。”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外交工作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进一步说,我们对待外国记者的态度,要既不排外,也不惧外媚外,而要在“民族、人民和党的立场”和“主动、真实,诚朴、虚心、认真的原则”上开展工作11。在实践中,我们就是要事前“周知博访深思熟虑”,在事中“应坚定不移”,“力求贯彻主张”,如此“方易取得外交胜利”。就是要在充分做好前期调查和分析研判后,以我们的认真工作和真诚态度,积极将外国记者“争取过来”,借助他们将我们的理念“宣传出去”,实现我们的目的,在整个交往活动中保持主动性和独立性,绝不为外人所利用,积极维护和实现中国人民的利益。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881、882页。

②[美]白劳德:《<新民主主义论>序论》,《解放日报》1945年4月25日第1版。

③《新闻研究资料》(第48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0页。

④《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第180页。

⑤林全民:《<救国时报>介绍》,《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1期。

⑥《邓发纪念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52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

⑧孙华、王芳:《埃德加·斯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4页。

⑨[美]史特朗:《毛泽东的思想》,香港光华书屋1947年版,第22-28页。

⑩《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第184页。

11《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76页。

猜你喜欢
中国化
HIP –HOP AGANDA?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及其在中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