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记者外交目标与传播模式探析

2016-05-14 14:26钟新
对外传播 2016年9期
关键词:来源国关联性巴基斯坦

钟新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实现“五通”愿景与行动的前提是各相关领域、相关层面、相关人员的相互了解、对话与合作,其中,从事新闻报道的专业媒体记者无疑在促进“五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各相关部门十分重视“请进来”“走出去”以增进相互了解的记者外交工作,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广和实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记者交流也更加频繁,各种短期、长期的双向交流项目不断丰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自2014年以来承办“巴基斯坦青年记者访学项目”,目前已经举办两期,每期的五名巴基斯坦记者分别来自巴基斯坦通讯社、巴基斯坦电视台、《今日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每日新闻》等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为期九个月,为中国大学的完整学年,属于长期访学项目。笔者负责该项目“最后一公里”的策划和实施,并以一对一交流、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全程跟踪参加两期项目的记者对每一项活动的反馈意见,以期观察记者外交的规律,为提升记者外交项目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本文即是基于近两年实施两期“巴基斯坦青年记者访学项目”的基本理念、相关活动组织及其效果评估探讨“一带一路”记者外交的基本目标与传播模式。

提供深度知识、促进深度理解:记者外交的目标

帮助参与项目的外国记者获得深度知识既是帮助记者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也是促进两国深度理解与合作、讲好“共同故事”的需要,是培育“全球新闻记者”(global journalist)的需要。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日益复杂化且日益密切联系,这要求各国记者尤其是从事国际报道的记者比以前任何时代的记者都更需要深度理解所报道的国家、深度理解复杂的国际关系、深度理解各种全球性问题,以便通过报道帮助人们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并发挥媒体力量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新闻教育者通常认为,在全球化环境里工作的记者必须具备的素养包括批判性与分析性思维,对所报道对象的深度知识,跨文化知识、意识与敏感性,重要新闻的识别能力与报道能力,多媒体报道技能;灵活性、适应性与持续学习的意愿。这些素养基本都离不开深度知识。没有深度知识很难具备优秀的批判与分析思维,很难具备跨文化敏感性,很难具备识别重要新闻的能力。缺乏对复杂议题的深度知识、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抢时效的压力都会成为优质新闻的巨大障碍,往往导致肤浅的甚至错误的报道。基于此,帮助记者获得深度知识是以国际交流为主要模式的记者外交项目的重要目标和实施维度,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巴基斯坦青年记者访学项目”无疑为巴基斯坦记者提供了获得与中国有关深度知识的机会。

从专题讲座到实地参访:记者外交多元模式有效性简析

为了实现提供深度知识、促进深度理解的目标,“巴基斯坦青年记者访学项目”尝试采用课堂专题讲座,汉学学习,媒体实习,媒体、企业、政府、学校机构参访,自然人文景观游览等多种传播模式并通过记者反馈探索不同模式的有效性。2016年6月,完成第二期项目的记者在回答“请比较每一种渠道在帮助你理解中国、扩大人际网络中的有效性”时,“教授讲座、与学者对话”“访问媒体机构、与媒体人对话”获得最高评价,五名记者都认为“非常有效”,同时,四名记者认为“常规大学课程”“汉语课程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渠道,一名记者认为这两项“比较有效”,而针对“访问政府部门、与官员对话”这一模式,三名记者认为“非常有效”,两名记者认为“比较有效”。答案较分散的是“访问工厂、公司,与经理和工人对话”,两名记者认为“非常有效”,两名记者认为“比较有效”,一名记者认为“有点效果”。尽管记者认为这些渠道绝大多数“非常有效”和“比较有效”,但答案仍然显示出差异。根据笔者在实施中的观察,教授专题讲座、常规课堂授课并与记者对话所提供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一般而言超过其他传播模式,而各类机构实地参访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感性认识,并不是深度系统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这可能是答案差异的重要原因。

不过,对各类每项活动的跟踪问卷调查显示,具体活动是否能提供深度知识、满足参加者的获得感与更多因素有关。其中,讲座主题或参访机构与记者职业或记者来源国的关联性、必要性是两个重要影响因素,而讲座或参访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和对话互动效果是另外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有的讲座或参访活动被记者评价为关联性、必要性强,有的讲座或参访活动被认为信息量大、互动性强,而关联性、必要性、信息量、互动性、获得感都获得高分的课程或活动是最受好评的。“历史视角下的中巴关系”获得首期访学项目系列讲座最高分49分(满分50分),其中必要性和信息量分别获得满分10分,中巴关系无疑是巴基斯坦记者们的重要关切,学者讲述中巴共同的故事,所掌握的中巴关系知识以及对中巴关系的深入分析给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首期访学记者参访上海电气在“与本人关联性”“必要性”“与巴基斯坦国内发展的关联性”“对该企业发展状况的好感度”“对其产品和服务的兴趣度”“收获程度”六项指标上均获得满分10分,最终获得满分60分。记者们在交流中透露,巴基斯坦长期严重缺电,能源和交通是阻碍巴基斯坦发展的两大瓶颈。2015年4月20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中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覆盖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助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上海电气承建的煤电项目正是其中之一。记者一行在4月底参访上海电气,正值相关协议签署后数日。第二期访学项目,参访了更多能源类企业,例如华西能源、中兴能源、晶澳太阳能,其中,华西能源在“与巴基斯坦国内发展的关联性”“与本人关联性”“收获程度”获得满分10分,并获得总分57分(满分60分)。

调查显示,为期一学年的访学项目帮助记者大大加深了对中国的积极认知。在第二期项目的五名记者中,三名记者表示来中国之前和在中国学习一年后,对中国的印象“非常不同”,一名表示“不同”,一名表示“有点不同”。在回答“你如何评价来中国前自己所掌握的中国知识?”时,一名记者说“非常多”,三名记者表示“比较多”,一名记者表示“不太了解”。在回答“你如何评价在中国学习九个月后自己所掌握的中国知识?”时,四名记者表示“非常多”、一名记者表示“比较多”,来中国前后对中国认知的平均值从7.6上升为9.6。在回答“请用5-10个字描述来中国前和在中国学习九个月后你眼里的中国”时,一名记者表示来中国前认为“中国欠发达”,来中国后发现“中国将成为世界强国”。第一期的一名记者也有类似的表达:“我一度以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处于相对欠发达的状态,但我现在知道中国是世界的未来所在。”第二期记者还有多名表示,来中国之前只知道中国是巴基斯坦最好的朋友,来中国之后发现中国人很友好、助人、勤劳、谦虚、值得信赖,“没有人可以打败他们。”

精准对接与精心实施:关于记者外交项目实施的建议

基于两期“巴基斯坦青年记者访学项目”的策划、实施经验以及逐项活动的跟踪调查结果(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呈现极少调查数据——作者),作者初步探索出“一带一路”记者外交可遵循的一些规律,供实践参考。

第一,记者对各类活动的评价显示,关联性、信息量、互动性与收获感是活动得分的重要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两类与记者职业关联度高的活动得分显著高于关联度低的活动:一是与媒体行业发展相关的活动,例如,新媒体发展前沿、媒体参访、媒体人讲座;二是与记者来源国关联度高的活动,例如,中巴关系相关活动,来源国急需发展、向中国借鉴相关领域的活动,例如,能源、基础设施、交通等。关联性即接近性,体现了记者职业所需。关联性也影响了必要性和兴趣度。另一方面,参加活动后对授课人或参访机构的好感度和收获感体现了实际传播效果,好感度高、收获程度高自然得分就高。值得注意的是,关联度、必要性得分与好感度、收获程度得分并不一定一致,有时候前者高于后者,或者后者高于前者,这说明好的活动选题如果实施得不好效果会打折扣,同时,被认为关联性必要性相对更低的活动如果实施得好,效果也较好,而只有好的选题加上好的实施才能获得最高分,获得最佳传播效果。从记者的反馈看,无论授课还是参访,有兴趣并容易理解的话题、充分的信息量、充分的双向互动、良好的交流氛围是赢得好感度、提高收获程度的重要体现。

第二,记者外交项目活动策划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力求公共外交主体与客体兴趣点与利益点关联性最大化,实践精准对接。

活动的组织者是公共外交行为主体。促进外国记者与中国新闻界及其他各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推动外国记者与利益相关方建构长期关系可以视为记者外交的重要目标。与外国记者本人职业发展关联度较高的活动包括:提供新闻传播新理念、新技术、新案例的课程、讲座、参访;帮助记者深度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提高涉华报道水平的课程、讲座、参访;帮助记者提高汉语应用水平、提高自主获取汉语信息的能力、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系统课程等。与记者来源国发展关联度较高的活动包括:参访制定外交政策尤其与记者来源国相关的外交政策的政府部门;参访与记者来源国开展业务合作的中国企业的国内总部,帮助记者更全面了解这些企业的文化与精神;参访与记者来源国教育发展有关的中国教育部门和学校,促进记者来源国教育发展,推动所在国青年来华留学;参访与记者来源国医疗卫生发展有关的中国医疗卫生部门与学校,帮助记者了解中国医疗水平、向其国内传播中国先进的治疗理念与技术,促进记者来源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些领域可以进入“一带一路”记者交流活动项目的优先顺序名单。

第三,记者外交项目活动策划以专题化系列活动深化记者对重点领域全链条的认知,实践精深传播。

对记者感兴趣、记者来源国迫切需要发展的领域,可设计专题性系列活动,帮助记者接触到该领域全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以深化对该领域的认知。这些领域很可能就是中国的优势领域,这样的活动也有助于中国优势领域的推广。专题性系列活动可能比零散的活动更具有传播效果。例如,“巴基斯坦青年记者访学项目”的上海浦东相关系列活动、中国建筑相关系列活动、能源企业系列参访、新媒体系列讲座等。

第四,记者外交参访活动策划以信息量、体验感、互动对话氛围为每次活动的效果诉求,以参观展览、实地体验、座谈等为主要形式,实践精细沟通。

蜻蜓点水式的参观访问难以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有时候,甚至可能给记者负面印象。因此,安排较为充分的时间,从多个角度展开较为深入的交流是提升效果的必然选择。很多机构都有讲述机构历史的图片展,并安排优秀的讲解人员,用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讲解为记者提供机构概貌。有些机构制作的外文版视频也是很好的传播工具,但参访过程中播放视频最好控制在5-10分钟,太长也会给参访带来负效应,因为记者通常更喜欢把时间花在提问交流上。实地考察(例如建筑企业的建筑工地、能源公司的设备生产车间、媒体的演播室、农村的田野)是帮助记者获得感性认识、更加直观体验中国各个方面的重要传播渠道。同样,实地考察中详略得当的讲解和进程节奏是活动设计中的重要考量。座谈往往在展览参观、实地考察之后进行,其主要功能是回答记者在参访前期准备和参观考察环节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问。出席座谈的接待方人数在2-3人为宜,最好包含掌握宏观战略的人员和了解实际运行的人员,对话时间视与会人员数量、问题数量而异,时长半小时以上才能保证必要的信息量,一小时左右最佳,如果谈话氛围很好、问题很多,可以延长到两个小时,但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小时。值得强调的是,当记者因为对参访机构了解不多而没有问一些重要的但又是本机构希望记者了解的问题时,出席座谈的人员可以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主动设置一些记者可能感兴趣的议题或者反问记者一些问题。良好的谈话氛围是双向激发问题的真正对话与交流。

信息量丰富、体验感良好、互动对话充分的参访需要接待方具有较为丰富的接待经验、优秀的接待人员、良好的传播理念,也需要公共外交项目主办方与接待机构的充分沟通和共同精心设计。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国韵、吴凯、王岚昕在调查数据整理方面为本文做出的贡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传播与公共外交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5AXW005)

猜你喜欢
来源国关联性巴基斯坦
基于单元视角的关联性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学贯中西(4):AI的时序性推论技能
利用问题间的关联性思考问题
医疗器械产业在中国专利申请趋势的分析
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墨西哥贸易数据:逆来顺受
来源国相关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制度系统的关联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