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前提示语

2016-05-14 06:28方仁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慈爱和谐亲情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前有“单元提示”,尤其每篇课文前也有提示语。课文提示语在课文前面,标题下面,用框框标出,一般三言两语一个段落(极少两段)。这些提示语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进行探索,以期充分地运用教材。

一、课文提示语的分类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来研究,发现按照提示语的内容表述,有以下类型。

(一)引起阅读兴趣。大部分的提示语都有激发阅读兴趣的功能。七年级上册30篇课文,有19篇课文的提示语能激起读者阅读的欲望。例如:第3课《羚羊木雕》“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下面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读这几句话立马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想去一探究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第6课《我的老师》提示语提示我们从小到现在接触过很多老师,他们的音容笑貌和事迹会让我们回忆。“那么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来感受一下。”这个提示语一样能激发读者阅读的想法。类似的还有:第7课《再塑生命的人》,第8课《我的早年生活》等课。

(二)提示课文内容。有的提示语提示了课文内容,或者点出了课文的主旨。七年级上册30篇课文中有18篇这样的课文提示语。如第1课《散步》的提示语“一家人一起散步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体现了温馨的亲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散步”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暗示了主旨——和谐,“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句话还提示着本课反应了“孝敬”“慈爱”的观念。

(三)点示学习方法。单元提示语会在第二段提出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课文提示语有的也在末尾用一句话点出了学习这一课的方法,有的还提出了学习这一课的要求。例如第8课《我的早年生活》的提示语最后几句话是“他真的是靠运气吗?成就他伟业的基石到底是什么呢?默读课文,相信你会从风趣幽默的字里行间,得到有益的启示。”这里就有学习方法——默读,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采用默读的阅读方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以及一定的阅读速度。”这个提示语还与七下第五单元学习要求——“学习这个单元,主要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相贯通。又如第5课《世说新语》的提示语中有这样的话:“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气氛?从七岁儿童元芳身上,你能体会到他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吗?不妨把你的感想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感受“家庭气氛”,体会人物品性,是教材编者对这一课的学习要求。

当然还有的提示语交代了课文的写法,介绍了课文有关信息等。

二、课文提示语的用法

教材的编辑在每一篇课文前颇费功夫编写这些提示语,一定能给我们的教和学起到指导作用,我们何不充分利用其价值呢?初步探索有以下用法。

(一)作为课前导语,激发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这一课”感兴趣,那学起来自然事半功倍。有些课文学生不一定喜欢,读一读课前的提示语,也能兴味盎然。看第13课:“贾平凹笔下的风雨可真不寻常,它好像一只充满魔力、无所不能的手,改变了一切景物的形态和色彩,让人读来称奇。不过最让人称奇的是,全文竟没有出现‘风和‘雨字!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我们可以原汁原味地采纳这些话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就能调动起来。是啊,怎么会是充满魔力、无所不能的手呢?没有“风”“雨”两字,怎么知道是写风雨的?抓住好奇心,课堂上再采取不同形式的赏析,同学们就能欣赏到美妙的风雨图及其表达的美妙之处了。

我们可以依据第19课《在山的那边》提示语设计课堂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一个山里的孩子,梦想就是走出大山,看到山那边的大海。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学生听了这样的导语就有了疑问就想解决,他就能很快地走进诗歌中去探求答案,在这一过程中,能读懂这首诗及这首诗的艺术。

(二)作为教学内容,突破重点难点。一篇课文可以有很多方面作为教学内容,哪些是核心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语文老师去开发。课前提示语有时提示着课文的重要内容,我们备课时可以把它当作核心教学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我们看第2课《秋天的怀念》的提示语:“双腿残疾的‘我,心理变得极为焦躁不安;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母亲默默地承受‘我的‘暴怒无常,始终以耐心和微笑安抚‘我心灵的创伤。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又是一个秋天,‘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遗言,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窦桂梅老师抓住“好好活”作为重点,带领学生学习。看《语文学习》杂志肖培东老师编辑的“艺术镜头”有这样的一个教例:《“好好儿活”下的层层“怀念”》。安徽马鞍山二中实验学校的吴银乐老师用三个话题引到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及对生命的感悟:“不好好儿活”“母亲要‘我‘好好儿活”“‘我要好好儿活!”这些教例抓住了提示语形成了教学内容,也很好地解决了重点。

(三)作为教学环节,突出学习活动。课文提示语还可以作为教学环节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请看第12课《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语“……反复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在你的脑海里会浮现济南的冬天情景,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爱山水、爱生活的情怀。”假如我们抓住“反复朗读”和“细细品味”来设计这篇散文的教学环节又简省又有效。学习活动一:反复朗读,用文中一个词语表明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活动二:细细品味,精读课文第四段。活动一通过朗读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概括的能力。活动二训练学生的精读能力。

再看刚刚提到的第13课《风雨》提示语,我们可以根据其中最后两句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学生活动。一、朗读课文,说风雨。课文中没有出现“风”“雨”两字,你从哪些事物的描写中看出了风狂雨骤,找出其共同点。二、圈点勾画,赏风雨。把你认为最能表现风狂雨骤的细节描写画出来,赏析出作者是通过哪些美妙的方法来表现的。第一个学习活动用朗读的方式来整体感知课文,第二个学习活动用动笔写的方式来赏析美点。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是七上唯一一篇提示语有两个段落的课文,第二段的内容为:“朗读古代诗歌应该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抑扬的声调,并想象作品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个表述中每一个停顿都可以设计一项学习活动。“读出字音和节奏”“读出抑扬的声调”“想象作品中的画面”都是古诗学习的好方法。

三、课文提示语的不足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来看,课前提示语主要存在以下两大不足之处。

(一)课前提示语写得太过具体,学生的阅读感受有可能被代替。课前提示语有提示作用,同时也有替代作用。好的作品不同的人不可能读出完全相同的感觉。我们看余映潮老师的课例《散步》,请学生再拟一个标题,“亲情”“生命”“分歧”等等精彩纷呈。再看这一课的提示语里有几个关键词“亲情”“和谐”“孝敬”“慈爱”,如果先看提示语,会不会限定学生的思维呢?

再如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写的是魏晋“人物风流”。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读《咏雪》感触最深的是“咏雪才高”,读《陈太丘与友期》感到的是“信”与“礼”。如果先引导学生读提示语,学生很容易关注提示语中的这一句:“从七岁儿童元芳身上,你能体会到他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吗?不妨把你的感想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再加上这是学生上初中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很可能就只是去理解、感受、印证元芳身上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二)课前提示语“文”的功能太过,学生学习过程中“语”的提示不足。

我们看第一单元所有课文的提示语就能看出,整个第一单元的课文提示语都在强调人文性,老师们备课时很容易特别关注课文内容,忽略了课文的形式,导致“就课文教课文”,上了政治课或其它的课而忘了“语文味”。

方仁艳,教师,现居海南海口。

猜你喜欢
慈爱和谐亲情
亲情的滋味
慈爱的妈妈
灯 塔
慈祥和慈爱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最慈爱的爸爸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