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不然”的意义用法浅析

2016-05-14 06:28黄雅思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词典语料义项

张连荣在《古汉语词义论》(2000)提出,古汉语词汇研究可分出三方面:个别词语考释、词汇发展史研究和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个别词语的研究为发展史和词汇学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后两者又为进一步分析词汇提供背景知识和理论支持,在这一交互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汉语词汇、语言、学科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由此可见,对具体词汇及词汇历史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词汇研究相对较弱的阶段[吕叔湘:汉语研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吕叔湘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卷第38页。];因此,我们应当对古代汉语中重要的具体词汇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文选取古代汉语中“不然”一词,对该词的产生及其演变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古代汉语词汇的历史研究添砖加瓦。

对于“不然”一词,学者研究较为零散,且主要集中于“不然”的虚词用法,对其实词性意义关注较少。现代汉语角度有吕明臣的《“不然”格式的语义分析》和张斌的《试论“否则”和“不然”的连接功能及其差异》。古代汉语方面则有袁勤的《连词“不然”刍议》,对“不然”各意义间的发展联系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从《论语》到《骆驼祥子》等十七部各代著作中“不然”词性和句法成分的数据统计,对“不然”一词的语法化情况和动因进行了分析。同类研究成果还有邓慕沙的《“不然”的连词化》,对“不然”的虚化过程进行了分阶段研究;不过,两文对于“不然”连词化的分期有别,袁勤认为唐宋时期是“不然”演变的转折点,而邓慕沙则认为魏晋是最明显的转折点,并将“不然”的变化大致分为了先秦、汉至宋元、明清三个阶段。为了加深对“不然”在古代汉语中应用情况的认知,本文以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为基础,通过对历代语料的检索和分析,探索“不然”一词各意义在古代汉语的用法和特点,使对此词的研究能够更加具体和系统。

一、“不然”的词典释义

根据华学诚《也释“无赖”——兼谈历史大词典的词义描述》,历史词典描述词义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反映词义演变的历史层次,二是反映词义使用的历史层次,三是反映词义演变历史为主兼顾使用历史层次,四是反映词义使用历史为主兼顾词义演变历史层次。”[华学诚:也释“无赖”——兼谈历史大词典的词义描述,《华学诚古汉语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通过观察历史性词典的释义,可以初步了解“不然”的词义和用法情况。

从释义和所引例句来看,《汉语大词典》对“不然”的释义主要反映词义演变历史,同时结合所引语料体现其语用历史。《汉语大词典》中共列出“不然”的8条义项,摘录如下(每义项仅摘录第一条用例):

1.不合理;不对。《诗·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2.不如此,不是这样。《论语·八佾》:“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邢昺疏:“然,如此也。言我则不如世俗之言也。”

3.不虞;意外。《墨子·辞过》:“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

4.不许可。《左传·成公二年》:“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杜预注:“不见许。”

5.不以为是。《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虽是心里好生不然,却不能制得他,没奈他何。”

6.不敬,不从命。然,通“戁”。《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征伐以讨其不然。”杜预注:“不然,不用命。”杨伯峻注:“然读为戁……讨其不然亦犹宣二年《传》之‘伐不敬。”按,《说文·心部》:“戁,敬也。”

7.难道;不成。宋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词:“百世孤芳肯自媒,直须诗句与推排,不然唤近酒边来。”张相释:“言难道唤他过来也。”

8.连词。相当于“否则”。《国语·周语中》:“一合诸侯而有再逆政,余惧其无后。不然,余何私于卫侯?”

除开通假用法1项外,“不然”下共列7条义项,而《重编国语词典》中则列出6条:

1.不如此、不这样。《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非国家钟祸于彼,降福于此也。逆顺之分,不得不然。”

2.难不成、莫不是。宋·辛弃疾《浣溪沙·百世孤芳》词:“百世孤芳肯自媒,直须诗句与推排。不然唤近酒边来。”

3.否定对方所说的话。《梁公九谏》:“不然。若得殿前八十二员大臣比并,事当不可观。”

4.不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一出》:“你不然胡乱嫁与我,那个丫头到骂我,欺我是小孩儿。”

5.不行、行不通。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听知的张仪哥哥,做了秦邦右相,我去那里图个进身,便不然也好借些盘缠。”

6.不悦、不高兴。《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看了来书,好生不然。回书来拜覆长老说道:‘坏了的金刚、亭子,赵某随即备价来修,智深任从长老发遣。”

到《现代汉语词典》中,剩余3条:

1.(形)不是这样:下棋看起来容易,其实~。

2.(形)用在对话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事情不像你说的那么简单。

3.(连)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快走吧,~就要迟到了|明天我还有点儿事儿,~倒可以陪你去一趟|他晚上不是读书,就是写点儿什么,再~就是听听音乐。

《重编汉语词典》条目虽与《汉语大词典》不同,但实际意义差别不大,且未区别实虚,而《现代汉语词典》主要收集现今普通话中仍通用的词语义项和用法,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汉语大词典》中“不然”文言色彩较重的几条义项已不再常用,不过,了解这些意义用法,仍利于进一步分析语言历史,本文便以语料为基础,以《汉语大词典》释义为纲,对“不然”除通假义外的自身意义用法进行探索。

二、“不然”的实词性意义

通过对CCL语料库检索,清代及以前共检索到含“不然”的语料2844条,其中先秦 240条、西汉 86条、东汉 51条、六朝 116条、隋唐五代 396条、宋代 952条、元明 569条、清代 434条,为了能深入了解“不然”的发展历史,为分析其虚化打下基础,本部分先以这些语料为基础,结合《汉语大词典》释义,对“不然”的实词性意义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介绍。

1.不如此,不是这样。

此义项先秦便已出现,之后各代均有应用,且频率较高。考察该意义构成,应为“不”的否定义与“然”的代词“如此”义相结合而来。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注,“然”本义为“烧也”,即为今天“燃”的本字,其后“通假为语词,训为如此,尔之转语也”,段玉裁认为“然”通过通假等用法,成为“尔”的转语,获得表“如此”义的代词性用法。考察《广韵》,“尔”为日母山摄开口三等上声,儿氏切,“然”为日母山摄开口三等平声,如延切,两字读音相近,具备通假、转语条件,虽然段玉裁将“如此”的代词性用法归为虚词性的“语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划分,但这应是古人与今人不同时代、不同学科分支的虚实区分观念不同所至,他关于“然”通假关系的解释应是合理的。

不仅“然”和“尔”两字间存在通假、转语关系,“尔”也可和“不”搭配,同样表达“不如此”之义,《汉语大词典》就将其解释为“不如此;不然”,这一释义虽然揭示了“不尔”与“不然”间的联系,但忽略了“不然”除“不如此”外还存在其他的意义用法,而通过考察文献及语料,“不尔”并不存在其他的同等意义。

语料库中包含“不尔”的语料先秦有15条,但这15条中的14条均为“尔”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宾语前置与“不”相接所得,例如:

1)缪公曰:“先君之不尔逐可知矣,吾立乎此摄也。”(《春秋公羊传·隐公三年》)

此处结构本应为“先君之不逐尔可知矣”,“尔”是“逐”的动作对象,与“不”不是一个整体,和表“不如此”的“不然”并非同类,而由于“然”并不具备人称代词的用法,故“不然”并未有此现象。

除开这样的14条外,先秦语料中“不尔”仅有一条作为整体结构:

2)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第七十二》)

例中“不尔”通过“而”与“成事”连用,在小句中作定语修饰“者”,这种作定语的用法,“不然”也较为常见,例如:

3)今为马多力则有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战国策·虞卿谓春申君》)

4)此四者不除,未有能全也。当世君子能不然者,亦比有之,岂独古人乎!(裴松之注《三国志·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这里的“不然”中“然”一般指代上文内容,“不然者”表示不按照前文所述内容行动的人。除开这种用法外,“不然”还可作谓语,表主语并非按照上文所述内容行动,例如:

5)故治国之制,民不得避罪如目不能以所见遁心。今乱国不然,恃多官众吏。(《国语·禁使》)

此外,“不然”还可独立成句,表示对上文的否定,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对话中,且多位于对话的开头,对前一人所述内容表示否定。例如:

6)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左传·晋灵公不君》)

除开以上三种常见用法外,“不然”还可用于句中,表示对上文说法的否定,例如:

7)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这种用法常出现于表达观点时,使用“不然”反驳上文,认为事情并非如此,并在下文中叙述自己的观点,与上文形成对比,存在上下文的对比。这种用法中,“不然”对上文的正确性进行了否定,再加上“然”本身也具有“正确、合理”之义,因而“不然”除开表“不如此”之义外,还发展出来否定性的“不合理、不正确”意义。

2.不合理;不对。

此义项先秦时期也已出现,使用频率较高,不过低于上一项“不如此”之义。从来源上看,这一意义,应是由“然”表肯定的意义与“不”结合,在“不然”上一义项“不如此”的影响下产生,语料中有不少将“然”与“不然”对举的例子,如:

8)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齐物论第二》)

9)是之同,然之同,同根之同。有非之异,有不然之异。(《墨子·大取第四十四》)

10)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苏轼《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例中或将“可”与“不可”对立,或将“是”与“非”对立,据此可以看出“不然”亦与“然”对立表达“不合理”之义。此意义多作宾语,前加“以为”“谓为”等成分修饰,表达主语的观点,如:

11)有妇人,夫无以赡,父母欲取以归。事到官,簿断听离。致道深以为不然,谓夫妇之义,岂可以贫而相弃?(《朱子语类·外任》)

12)祭礼有腥、燖、熟三献。旧说以谓腥、燖备太古、中古之礼,余以为不然。(《梦溪笔谈·辨证》)

以上两例中,“不然”所在小句没有将其所指对象点出,如需点名,可在“以”“为”中进行添加,例如:

13)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愿问群臣。(《新语·辨惑第五》)

也可将对象放在“以为”之后,构成双宾语句,如:

14)以为吾书不然也,道以试成,欲知其得失。(《太平经·去浮华诀第七十二》)

小句中“吾书”是“以为”的对象,“不然”是“以为”的内容,同时从意义上来说,“不然”也是对“吾书”的修饰。

除开作宾语外,该义项也可如“不如此”之义一样担当谓语或定语,作谓语如:

15)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6)岂有生来受职,殁则配之,降尊敌卑,理不然矣。(《全唐文·太宗皇帝配天议》)

此用法中,“不然”是对主语状态的描述,一般位于小句末尾,后可添加“也”“矣”等虚词,不接实意性成分。

此外,“不然”此义项也常做定语,例如:

17)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韩非子·外诸说左上第三十二》)

18)千钟百斛,不经之言,不然之事,明者不信矣。(《抱朴子·酒诫卷第二十四》)

19)文帝以为火性酷裂,无含生之气,著之典论,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搜神记·卷十四》)

“不然”作定语时,多如例(18)(19),后用“之”与宾语相接,表“不合理的事物”,如例(17)一般后直接加宾语的情况较少;且“不然”所修饰的宾语,多为“事”“物”等表类属、范围的名词,或为“言”“理”“情”等抽象名词,不接具体事物。

“不然”的“不合理”之义,多是对事物合理性的否定,不过根据语境,也存在其他具体意义,如:

20)有至五丈为匹者,理甚不然,阔尺八寸长四丈,同文共轨,其事久行。(《全唐文·令所司简阅太尺立样制》)

例中“不然”作谓语,是对主语“理”状态的描述,根据上下文,此处应是描述布匹纹理不够清晰或不够精致,而与道理上是否正确无关,此种情况虽然极少,但也是“不然”随使用需要发展出的特殊用法。

3.不以为是。

相对于前两种意义来说,此义使用频率略低,但也属古代汉语中“不然”的常用用法之一,《汉语大词典》中用例来自明代,实际根据语料,该义出现时间不会晚于唐宋。从结构上来说,其义应为“然”的“以为……正确”与“不”否定意义组合;从词语发展来看,该义应在第二义项“不合理”基础上产生,并由于“不然”常于“以为”后作宾语,因而发展出此义项。从用法上来说,该义项主要作谓语,用例如:

22)公心不然之,乃下亭令於执事。(《全唐文·汴州郑门新亭记》)

23)范仲淹等初不然之,议论不合,遂攻夷简,仲淹坐此迁谪。(《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十四》)

24)祜不然之,夷甫拂衣而起。(《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作谓语时,“不然”后多接“之”作宾语,代指前文所提内容,至宋元以后,在口语性较强的语料中,“不然”后可不加宾语,而在前加成分,例如:

25)赵员外看了来书,好生不然。(《水浒传·第四回》)

26)虽是心里好生不然,却不能制得他,没奈他何。(《二刻拍案惊奇·卷之十》)

所加成分较为常见的便如例中的“好生”,作为状语对“不然”进行修饰,此外,也可加入虚词性成分,如:

27)但只是胡乱顺人情说,而心实不然,不肯真个去做,此最不济事!(《朱子语类辑略·卷之六》)

28)宋江见说,心虽不然,倒不疑虑,只得引军前进。(《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

也有极少例句主谓之间不添加成分的例子,如下例中“不然”便与“中心”相接,形成主谓结构:

29)或有外面勉强而中心不然者,岂可与子路同日而语!(《朱子语类·颜渊季路侍章》)

除开作谓语的常用用法外,该义项也出现作宾语的用例:

30)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东京梦华录·序》)

例中“不然”与之前例句中的动词性用法不同,此处为名词性,义为“不以为是的想法”,作“生”的宾语,此种用法较为特殊,用例极少,通常情况下,“不然”该义项仍多作谓语使用。

4.不虞;意外。

该意义先秦时也已出现,不过并不常用,从意义上来说,应是从“不合理”之意引申而来,从“不合理”引申出“不可预料的事情”之义,该义主要作宾语使用,例如:

31)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墨子·辞过第六》)

32)圣人作县官,城郭深池,所以备不然,其时默平平无他也。(《太平经·学者得失诀第一百六》)

33)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34)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不然之前。(《说苑·臣数》)

搭配“不然”此义的谓语,多为如例中“待”“防”“备”等表防备、戒备义的动词,也有极少如例(34),将“不然”与“之前”搭配,代表一个时间段作“乎”的宾语,整体作小句状语。

5.不许可。

该义主要作动词性,按照《汉语大词典》引例,先秦也已出现,使用频率不高,从意义来看,应是从“不以为是”之义引申发展出“不同意”而来,主要作谓语使用:

35)对曰:“河水从列人北流;如决河水灌之,皆可令为鱼。”上不然之。(李贤注《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

36)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贞观政要·直谏(附)》)

该义项用法较为单一,如例所示,从及物性上来说后可接宾语也可不接,如果后加宾语,一般多为“之”或类似代词,不接具体事物。

6.难道;不成。

相较于前三种常用意义而言,此义使用频率同样不高,此义与古代汉语中表反诘的“不成”近义,应为“不合理、不对”一义发展而来,出现时期不晚于宋代,一般用于小句之首,表示反诘,例如:

37)年止七十,若更加数十岁,也只是这个,终不然到七十便画住了!(《朱子语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

38)鲍雷道:“终不然我打杀的?”(《形世言·第三十三回》)

39)和尚,你一行有几个?终不然一人敢上西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虽然《汉语大词典》引例中“不然”是单独用于句首表“难不成”之义,但实际语料中,这种单用表反诘的材料极少,多数情况下如例中所示,“不然”前需要加“终”来一起表达反问语气,且该用法多见于口语性较强的语料中。“不然”此义的近义词“不成”也有这种用法,亦可在前添加“终”用于反诘,如:

40)便斋他一斋打甚么紧,终不成他真个要你的斋吃?(《三遂平妖传·第十二回》)

不过除此之外,“不成”还可用在小句末尾,同样表示反诘之义,如:

41)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倒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水浒传·第二十八回》)

而“不然”则没有这一用法,至于问句的小句末尾时,一般仍是表达“不如此”“不合理”“不以为是”之义,没有反诘用法。

三、“不然”的虚词性用法

关于“不然”的语法化问题,袁勤的《连词“不然”刍议》和邓慕沙的《“不然”的连词化》中进行过大致分析,其内容笔者基本同意,谨在此以材料为依托,在其中“不然”用法分析不足或有争议之处继续深入。

关于“不然”连词意义的来源,两文已基本交待清楚,为从“不如此”一义发展而来,在句中充当连接性成分,例如:

42)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鸿门宴》)

43)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4)“……唤他进京来,扶持他做个前程,选个州县佐贰,虽是低搭,也还强似戏场上的假官。”苏锦衣道:“不然等到十三日,与老公上寿的日子,我们两个齐过去与他说说,量事也不难。”(《醒世姻缘传·第五回》)

袁勤文中将“不然”的连词意义分为二,一为“否定性假设连词”,二为“替代选择连词”。按笔者理解,其中“否定性假设连词”正如例(42),例中“不然”前小句一般为已经发生的情况,或者说话人所提出的要求,“不然”后则是未发生这种情况或未满足说话人要求而产生的后果,是一种否定性的假设;而“替代性选择连词”则如例(43),“不然”连接的不是后果,而是与前句不同的选择,表示当前文所示内容行不通时的可选项,并非对前句的否定。除开这两种情况之外,语料中还出现一类较少见的用法,如例(44),“不然”后所接既非结果也非选择,而是建议,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对话中,“不然”前的内容多是需要达成的目的,而“不然”之后则连接为达成这一目的所给出的建议,如依照同样规则命名,这种情况姑且可称为“建议连词”。

通过对“不然”虚词用法的总结可以看出,《汉语大词典》中将“不然”的连词性用法简单解释为“相当于‘否则”并不准确,在上古汉语甚至中古汉语时期,因“不然”语法化尚未发展完全,用法较少,主要为第一种“否定性假设”情况,与“否则”确实义近用通;但“不然”语法化成熟之后,其意义用法已不同于“否则”,不能完全用“否则”来对“不然”的连词性用法进行定义,这也是日后进行同类研究时需要留心之处。

关于“不然”的语法化过程,袁勤认为“不然”语法化关键时期在唐宋,是从文献中“不然”使用性质总结而来,而邓慕沙认为转折点在魏晋时期,则是从该时期“不然”与其他连词连用结构大量出现判断而得,而“不然”与连词连用衔接语句,也是“不然”虚化过程中的重要演变结构。从“不然”的语法化机制来看,无论是语用层面的使用频率,还是语法层面的特殊结构,都是其虚化的重要条件,考察其语法化情况时,两者都需考量,同时,汉语发展的大背景也应考虑其中。

根据语料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可得,先秦及两汉时期“不然”作连词占总体使用比例约不足十分之一,六朝亦然,至隋唐五代时期,所占比例提升至约三分之一,这种情况维持到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连词性用法已占约半数,特别是在小说话本等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所占比例更高,这种情况,与袁勤文中选取各代典型文献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虽然因为材料和时间限制,所得数据尚不能更加精确,但通过统计结果,已经能够大致看出“不然”等连词性用法在各时期的通用情况,可见从语用情况来看,唐宋时期的确是“不然”语法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从结构上来看,将邓慕沙文中结论与语料对比,情况基本吻合,该时期“不然”与连词相合单独组成小句连接上下文的情况确实增加不少,约合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些用例中,“不然”虽仍保有实意,不能完全作连词讲,但其已具备连接小句的功能,且之后历代均有出现,例如:

45)公拜而祝曰:"若赤心奉国,当一发破之。如其不然,发不中也。(《五代新说·原序》)

46)请面诏其使还本国,遣诏其王令速朝觐。不然者,当率突厥即日诛之。(《旧唐书·列传第十三》)

47)其春酒及馀月,皆须煮水为五沸汤,待冷浸麴,不然则动。(《齐民要术·涂瓮第六十三》)

48)欲开门迎贼,法堂廊宇,足以屯众,悉与会食,聊赠财贿,以悦众心,庶恶人不生凶意。若不然,恐折开而入,不问老幼善恶,以被残灭。(《西厢记诸宫调·卷第二》)

按照邓文,魏晋时“不然”与虚词搭配表连接义,以例中“如其不然”“若不然”“不然则”一类为主,隋唐时出现有如例(46)中的“不然者”,类似于现代汉语中“不然的话”,表假设转折,至宋之后,除开明代出现一些小变化外,未出现新的句式用法。

不过,根据实际语料检索来看,除开以上几种句式外,宋代还出现另外一种组合,并在之后继续使用:

49)虽然不致乎打他,也须早晚训诲;再不然,去告诉他那老虔婆知道。(《快嘴李翠莲记》)

50)略迟一会,也到手了。再不然,不要外婆家去,次日也还好再续前约。(《二刻拍案惊奇·卷之九》)

例中“再不然”这一结构虽不如“若不然”等例常用,但从其所表意义来看却较为特殊,如例所示,该结构大多情况下大多不表“否定转折”之义,而是“替代选择”义,可以说是“不然”新用法的发展。除此之外,元明时期还发展出与现代汉语相近的“要不然”结构,其用例如:

51)要不然也费手,亏我和你谢爹再三央劝你爹。(《金瓶梅·第五十二回》)

52)乖乖的替你媳妇赔个不是,拉了他家去,我就喜欢了。要不然,你只管出去,我也不敢受你的跪。(《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如果说之前几种组合中“不然”语法化体现还不足的话,“要不然”之中,已可以体现出“不然”连词性的逐渐成熟,因为在之前的组合中,“若”“如”本身也都具有假设之义,“则”“再”也有连接或转折用法,而“要”单用却并无假设、转折等用法,因而“要不然”这一结构中,连接和转折作用应主要来自于“不然”。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不然”作实词时,其用法较多样,不过主要用法都为“不”与“然”各意义搭配,并在原始意义影响下产生,其常用意义有三:一为“不如此”之义,该义应为“不然”最早用法,与由被通假字“尔”组成的“不尔”近义;二为“不合理”之义;三为“不以为然”之义。除此之外,从这三种意义中“不然”还引申出“意外”“不许可”“难道”等用法,在句中担当多种作用。

作连词时,“不然”则不可仅作“否则”解释,其用法主要有三,一为表否定转折,二为替代选择,三为建议。从其语法化机智和过程来说,其连词用法的逐渐推广与特殊语法格式的出现是其虚化的条件与助力,魏晋时期出现的连用格式确是“不然”虚化的标志和助力,但并非如邓文中所说般宋后没有出现新的格式,而是在使用中继续发展,再结合“不然”连词使用频率的变化,笔者认为“不然”的连接性用法应从先秦便开始发展,魏晋时条件进一步完善,而市民文学兴盛的宋代则是其发展的转折点,之后随着小说、话本等口语性材料的壮大,“不然”的语法化也逐渐成熟。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邓慕沙:“不然”的连词化,《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第10期。

[3]华学诚:也释“无赖”——兼谈历史大词典的词义描述,《华学诚古汉语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罗竹风编:《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5]吕明臣:“不然”格式的语义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袁勤:连词“不然”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2006年第00期。

[7]张斌:试论“否则”和“不然”的连接功能及其差异差异,《励耘学刊(语言卷)》,2009年第2期。

[8]张连荣:《古汉语词义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0]“中华民国”教育部:《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search.htm

黄雅思,硕士研究生,现居北京。

猜你喜欢
大词典语料义项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陆谷孙请人“找茬”
中古汉语分期研究所涉及的语料问题
如何使用第二外语学习者语料
“英语大师”陆谷孙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
“绿卡”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