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深浅的尝试

2016-05-14 08:15陈义平
艺海 2016年8期
关键词:湘剧剧本创作

陈义平

〔摘 要〕 湘剧《田汉与湘剧抗敌宣传队》剧本创作的经验体会。

〔关键词〕湘剧 剧本 创作

二年前,长沙市湘剧院曹汝龙院长多次嘱咐我创作有关田汉的剧本。说实在的,田汉在我心中是一座戏剧文化的丰碑,他是我国现代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剧改革运动的先躯者,他的《义勇军进行曲》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位令我高山仰止的文化名人是我这支拙笔写得出来的吗?诚惶诚恐的心理使我一直犹疑徘徊,裹足不前。经不住曹院长一再地真情邀约,便不知深浅地涉足其间,经过一段资料查阅后,田汉先生那闪光的人格魅力和高大形象便铭刻于心了。也许由于我在长沙湘剧院工作的原因,田汉先生给我更强烈的印象是他对戏曲这一民族艺术形式的文化自信和推动现实戏剧改革发展的文化自觉。

田汉先生是为戏剧而生的。他走到哪里,戏剧就热闹到哪里。他的一生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1910年、十二岁的他从农村进城市,从旧学入新学,就读长沙市选升中学。那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夜,民主爱国运动风起云涌,湖南更是领风气之先。十三岁的他就在学生中发表爱国演说,带头参加学生军,辛亥革命时,他仿京剧《三娘教子》创作《新教子》,写汉阳之役阵亡军人的孀寡,教训儿子继承父志为国尽忠的故事。此剧曾发表于当时的《长沙日报》。从此,他的一生没有淡化过对国家民族社会政治的关注。他利用和改造戏曲旧形式的思想由此发端,一生实践着将源于现实生活的新思想内容,放到来自历史的传统戏曲形式中,并使这旧形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发展,努力在旧剧改革上进行新的开拓。尽管帮助他,并带着他赴日本留学的舅父希望他学政治,他在日本也学过一段海军技术,但骨子里他认为自己的真正使命是戏剧创作。留学期间他醉心于诗歌、剧本、理论批评文章的写作,归国后又在上海办起了南国剧社,成了我国话剧、电影艺术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抗战期间亲聆周恩来指示:要重视对地方戏曲艺人的了解团结,支持帮助后,更成为我国戏曲改革的倡导者与组织者,开创了我国抗战戏剧运动波澜壮阔的局面,掀起了全民救亡图存的文化热潮。他不仅推动着旧剧的改造发展,还帮助大批旧艺人在抗战的岁月中实现着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个人价值的超越。

田汉先生对传统戏曲的文化自信表现在他最早认识到戏曲能在抗战中发挥有效作用。1937年他在武汉演说,中日既是全面抗战,单是军事动员是不沟的,反抗侵略的神圣战争也必然要求广大民众参加。他还说,敌人凭武器,我们凭士气,士气振起实以广大蓬勃的民气为基础。在文盲占百分之九十的中国,,动员民众最有效的手段是戏剧。这一年他创作出了新编京剧《新雁门关》, 组织成立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并撰写成立宣言。他主持三厅六处的工作后,立即在武汉成立了两个平剧宣传队、十个汉剧宣传队、十个楚剧宣传队,又突击编出了《保卫大武汉》系列戏曲组剧(包括江汉漁歌的第一个蓝本)。武汉失守,他随三厅撤退长沙,马上着手在湘剧界开展抗战戏剧活动。把长沙的湘剧艺人和入 湘的平剧艺人组织起来,举办了有几百人参加的战时讲习班,灌输抗战思想,教以艺术理论,改变艺人旧习,进行军事演操,组成平剧抗敌宣传队和有五百多人的七支湘剧抗敌宣传队。他们或分赴内地作抗战宣传,或跟三厅一起撤退。在当时有很多人看不起戏曲,称为旧剧,甚至还有人认为田汉作为一位新文化人去拉旧戏班子,有些不成体统。可田汉对此置若罔闻,不为所动,毅然为之。甚至有一年多时间他摆脱三厅“文化官”的事务,拉着戏班子在湘南桂北一带跑码头宣传演出。他为什么对戏曲艺术情有独钟?因为他从小受过传统戏曲的熏陶,深知戏曲在民众中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无论城乡、老百姓家中的红白喜事、坊间风俗的酬神祭祀,社会的各种庆典活动无不以戏曲方式来寄托表达各种情惑,千百年来中华民众浸润于各类戏剧场地接受戏剧的感化与思想灌输,在审美的愉悦中进行精神传递,形成社会共鸣。他也从大量接触的戏曲剧目中感受到惩恶扬善,褒忠斥奸的民族精神。所以他明白 这种与乡音、乡情、乡俗相融合的传统戏曲艺术在鼓动大众、宣传抗日方面,比话剧更有优势,更能唤起民众心理认同,能收到更强烈更鲜明的演出效果。他也深知戏曲兼收博纳,移步换形的自我更新能力。他甚至认为:“中国新歌剧的建设应以传统戏曲为基础,”他预言“在抗战成功之后、旧剧当在全国全世界放出意外的光辉。”

在抗战前期的几年他把湘剧高腔折子戏《抢伞》改为巜旅伴》把《老汉驼妻》改编成新《会缘桥》全都注入抗倭 的新内容。他还创作了《新武松》《新儿女英雄传》《岳飞》《双忠记》《金缽记》《武则天》《土桥之战》《新雁门关》《江汉漁歌》等大型戏曲十四部之多,可见他在民族救亡图存、振兴富强,的历史进程中为戏曲发展所赋予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贡献。在民族精神淡薄,物欲追求至上,充斥欧风美雨,消解崇高、娱乐至死的当下,田汉先生的文化自信,给了我启迪,为我处理这一题材提供了视角和故事的切入点。

田汉处世、以诚著称。“一诚救万恶”的人生信条,成了他做人的精神底色 。他待人真挚,胸无城府,襟怀坦荡,肝胆相照。他热衷于戏,逢好戏必看,遇名伶必访。能真正理解民间戏曲艺人,关心他们,和他们真诚相处,扶危济困,慷慨解囊、无私周济。还帮助提高他们艺术思想,给他们以人生指点。为他们写剧本,排新戏,找演出场地,安排生活住地,从各方面都给以关怀照顾。他被艺人引为知己,艺人乐于向他倾诉人生的艰难困苦,他在他们心中被尊为“剧坛盟主”,“班友中的老大”。艺人们服他、尊重他、听他的。这是他区别于传统庙堂文人和现代文化侍从对待艺人的不同之处。他其所以从政府“文艺官”成为艺人心中的“田老大”就因为他清楚这些艺人是戏曲艺术的文化载体,推动民族戏剧的改革离不了他们 ,抗日宣传的形势需要离不了他们,抗战胜利后的文化建设与艺术繁荣也离不了他们。他与他们情谊深厚,无上下之别,无贵贱之分,对他们倾情呵护。他对家乡艺人感情尤深,不仅为湘剧抗敌宣传队题诗:“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戏。”以励志,他还为湘剧靠把演员杨福鹏婚庆洞房作联,为名旦筱艳柏演剧赋诗。为湘剧宣传队赴桂林演出题字。还把一些湘剧演员从被抓的壮丁人员中救了出来。在带戏班跑码头的日子里,许多感人的故事至今不时从许多老艺人的口中和回忆录的纪念文章中表达出来。特别在桂林的的那段日子,他拖着自己一家八口与剧队班友同甘共苦,白发老娘常挖野菜嚥饭。他找老板赊米赊莱送给戏班度过难关,求人预支稿费给戏班作日常支出。他的许多感人故事使我发现:田汉先生这些历史际遇的人生况味和生命体验,在德孤道寡、义理沉沦的世风中,更能反射出他光洁的精神亮度,崇高的文化情致。一些戏剧情节渐在脑海里浮显出来。毕竟时间紧迫,赶忙成篇 、许多细节来不及斟酌考虑就进入二度创作了,并不揣冒昧地呈于艺术节的观众与专家面前。好在这也是一次集思广益的机会,诚望众多业内高手,广大观众,诸位行政领导,均不吝赐教,盼能获更多金点子,好主意为此剧加工提高收得更多益处。

猜你喜欢
湘剧剧本创作
“踩麻石”的戏曲
——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中小学校湘剧传承的实施现状与建议
《一墙之隔》创作谈
自导自演,用“剧本”提升欢爱指数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