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研究

2016-05-14 08:43陆岚
艺海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陆岚

〔摘 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处于一种艰难的境地。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地,需要调动一切因素实现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播。

〔关键词〕地方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财富,地方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且具有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意义深远。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融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我国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以往的发展中,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导致很多民间艺术、戏曲文化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口头传播;第二,表演艺术;第三,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第四,社会实践艺术形式;第五,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结晶,具有传承性、口头性和活态性几方面的特点。其中,传承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个体或者群体的形式来进行继承、发展和传播。口头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能够以书面的形式保留下来,需要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保留下来。活态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二、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历史发展对高校的使命要求

我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同地方体现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在经济开放化、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动力的支持。为此,在当前采取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领地,对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优势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汇集了大量的学生精英,积聚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量。同时,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专业化的支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对增长高校学生的见识,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继承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锻炼学生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一)发挥地方高校的学科教育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

1、在地方高校中设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特色专业。地方高校的育人发展目标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新课改的进行下,高校课程的设置需要根据地方实际,在考虑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将具有地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内容融入到高校的特色专业中,一方面充分彰显地方高校课程开展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实现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继承和传播。在地方高校中设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特色专业,首先需要开展和非物质文化活动有关的学科教研活动和课外实践教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发展的了解,编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高校课程教学材料,指定严谨的高校教学计划。其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校特色教学内容中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为此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对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之后需要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

2、开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特色化课程。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特色,在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要充分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并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高校课程和地方民间文学、历史、文化、音乐、舞蹈等进行融合。另外,还可以以选课的形式在地方高校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

(二)充分利用高校的文化宣传平台,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氛围

1、利用高校文化宣传平台和相关媒介打造非物质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定期向师生加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还可以在学生经过的地方通过宣传、海报等形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高校还可以通过征文评比的形式吸引高校师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在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高校可以利用学生青睐的方式,借助微博、微信等交流媒介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2、鼓励高校社团定期组织宣传非物质文化宣传活动

第一,地方高校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学校进行演讲宣传,为当地的高校大学生开展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知识讲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高校向学生展示和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通过表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第二,利用高校社团,在高校社团的活动开展中多添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比如可以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学生自主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物品等,通过活动的开展提升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三)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构建数字化保护平台

1、在地方高校图书馆中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口传性,使其传播缺乏必要的文字或者影像资料支持,一些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人员的失去而失去文化遗产流传的连续性。高校的图书馆资源丰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图书馆中能够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实现对非物质文化资产的有效保存和传播。

2、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人才优势,加快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资源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人的形式是无形的,不能通过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但是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工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完整的展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般具有良好的工作经验,且经过高校的文化熏陶,一些甚至是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和传播具有浓厚的兴趣。为此,可以发挥高校图书馆人才的优势加快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资源数据库,在资源数据库建立之后,能够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长久的保存,而且能够进一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价值。

(四)联合地方教育文化部门,培养非物质文化师资队伍

地方高校虽然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优势,但是受长期教育体制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被划分在体制之外,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教育的教师一般是现代艺术教育出身,但是缺乏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为此,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发展和宣传需要联合地方教育文化部门,加快建设非物质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在形成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有策略、科学地向学生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此,需要有关教育部门在了解自身开设课程和教育发展实际的基础上,采用有效、多元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内容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钱逍. 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05-109.

[2]张泰城,龚奎林. 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探究[J]. 江苏高教,2012,06:36-38.

[3]姜南,付梅. 地方高校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云南艺术学院“非遗”特色教育思考[J]. 中国培训,2015,06:1-2+4.

[4]王志平,郑克强. 论地方高校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J]. 教育学术月刊,2013,06:37-39.

[5]刘珂. 高校美术课程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研究——以阿坝师范学院羌族纳啵特色课程为例[J].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6,01:113-115.

[6]蔡亚玲. 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对策分析——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J]. 鸡西大学学报,2014,01:141-143.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谁远谁近?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