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军火×80倍=环境犯罪?!

2016-05-14 02:10于晓霏
环境 2016年8期
关键词:走私野生动物犯罪

于晓霏

日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联合发布了一份有关犯罪组织掠夺自然资源的最新报告——《环境犯罪的崛起》。

在这份报告中显示,2016年,全球因非法捕捞、砍伐和采矿所流失的动物、木材、黄金以及其他矿物等天然资源的总价值,比2015年增加了26%,达到了惊人的910亿~2580亿美元。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每年小型军火的走私额平均是30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环境犯罪的涉案金额是军火走私的80多倍,的确令人触目惊心。报告宣称,薄弱的法律系统以及安全部队缺乏资金支持,使国际犯罪网络和武装叛乱分子从非法贸易中大肆获利,非法贸易正在持续毁坏生态系统并将导致部分物种加速灭绝。

对此,国际刑警组织秘书长施托克(Jurgen Stock)在发表声明时,严肃地发出这样的警告:“在全世界范围内,环境犯罪案正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加,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什么是环境犯罪?

什么是环境犯罪呢?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环境犯罪的定义大致有如下几种:

有的观点认为环境犯罪就是指通过恶化环境而危害人身健康和财产等的犯罪。另一些观点则认为是指以破坏环境媒体的形式而危害人身健康、财产和环境的行为。而第三种则将危害环境罪规定为是指危害生态系统自身的犯罪。

根据上面三种表述,可以明显看出区分定义的主要是侧重点不同,第一类认为环境犯罪的成立应以造成人的生命、健康或财产的损害为条件。这类对环境犯罪的研究的视角仅停留在对人的利益的侵害上,是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立法观的反映,没有突出环境价值的独立性。

第二类认为环境犯罪侵害的不仅包括人的生命、健康,还包括对环境的损害,这类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价值观,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三类把环境犯罪当成是侵犯生态系统及环境价值自身的犯罪,其研究的视点已经放到保护环境利益上来,触及到了环境犯罪的根本属性。

虽然大体上各国的定义类似,但不同的概念也反映了各国环境刑事立法状况的不同。英美等适用单一刑事处罚的国家将一切程度不同的危害环境行为都规定为环境犯罪,不要求危害环境需造成严重结果或情节严重,其对环境犯罪的规定只有“质”的要求,没有“量”的限制,所以反映在概念上也比较实用。而德国、日本等适用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国家,仅将严重的危害环境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反映在概念上有“量”的限制,如果环境违法行为危害性较小,或者情节不甚严重的则不是犯罪行为。

猎杀野生动物并不犯法?

在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环境犯罪如此猖獗,和很多国家的态度也是密切相关。比如在南非洲的某些国家,猎杀野生动物并非违法,狩猎者只需要向政府申请有效牌照即可。2015年,津巴布韦发生了一起著名的狮子王被杀事件——美国牙医沃尔特·帕尔默前往津巴布韦进行打猎,杀死了一只在当地颇为出名的狮子,而且这只狮子被杀后被极其残忍地进行斩首及剥皮。

这一行为引发了津巴布韦在内多国民众的愤怒,受到来自各方的强烈抨击和谴责,但是在法律层面,沃尔特·帕尔默却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类例子在野生动物聚集的国家和地区屡见不鲜,所以也无形中助长了猎杀野生动物行为的嚣张气焰,很多人以此为生谋取不法利益。

随着亚洲中产阶级的财富积累、收藏市场的繁荣和很多国家对非法捕猎的限制,犀角和象牙的价格始终在水涨船高。犀角的价格平均每公斤超过6万美元,超过黄金和可卡因的价格,象牙价格也上升到每公斤2000美元。这些诱人的利益让国际犯罪组织选择铤而走险,野生动物的处境也越发危险。

在过去的10年里,环境犯罪每年以至少5%~7%的速度增长。这一数据表明,包括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林业领域的企业犯罪、非法开采并销售黄金及其他矿物质、非法渔业、危险废物走私和碳信用欺诈在内的环境犯罪率,比全球GDP的增长速度快2~3倍。在此期间,类似犀牛和大象这些世界上最脆弱的野生动物,被猎杀的速度每年增长超过25%,全球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大象为此悲惨死去。

排在全球非法贸易的第四位

环境犯罪规模之大,使得价值30亿美元左右的轻武器非法贸易都显得规模较小。令人瞠目的是,盗猎走私在全球非法贸易中可以位列第四,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毒品、假冒伪劣和人口贩卖。每年国际机构打击此类犯罪投入资金的要在2000万~3000万美元,但是环境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却达到这些投入的10000倍。

除了猎杀野生动物,国际犯罪集团还参与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的走私,为了逃避执法机构的审查,犯罪集团通常会给这些废物贴上其他标签,比如电池摇身一变,就可以“成为”塑料或废旧五金,轻松规避查处。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全球约60%~90%的电子垃圾在发展中国家堆积如山,或是通过非法走私网络销往各地,电子垃圾非法交易大多秘密进行,规模难以确定,但报告估计其交易额每年至少在190亿美元以上。各国对电子垃圾进出口管理标准设定不一,不仅为打击非法交易制造了难题,也使得非正规市场红火发展。

与此同时,商业诈骗也延伸到环境领域,其形式包括在避税天堂注册空壳公司、洗非法伐木的黑钱、转移定价、黑客和身份盗窃等。其中,碳交易市场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商品市场,碳信用欺诈案件涉及的转移和利润可达数亿美元。

除了犯罪集团组织,一些反政府组织的犯罪行为也是日益猖獗。比如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制造东部冲突的反政府组织就利用收益的2%资助49个不同的叛乱团体,进行非法开采。因此在刚果东部进行的非法自然资源开采,每年高达7.22亿~8.62亿美元。

跨境合作已见成效

环境犯罪的不断升级,不仅给各国的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很多犯罪所得都被用来支持国际犯罪组织的其他活动,加剧了世界各地的不安全因素,形成大规模毁灭性破坏。所以,国际社会目前都达成了一致共识,必须携起手来,采取强有力的国家和国际行动,严厉打击环境犯罪。

例如国际刑警组织就在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手,利用其全球监管能力与成员国合作,采取强硬行动,进行立法和制裁,坚决打击在环境领域活跃的有组织犯罪网络。其中包括出台措施打击海外避税天堂;增加财政支持,保证投入的资金足够应对环境犯罪对可持续发展构成的威胁;为处于环境犯罪链底部的人们提供经济激励和替代生计等等。

世界各国也在积极行动,在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安哥拉就加入了战斗,承诺停止国内非法象牙交易,加强边界控制并采取保护措施恢复象群数量。

在英国,受到去年津巴布韦狮子王事件影响,英国政府宣布投资5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830万元),用于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活动,也是作为支持全球合力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的重要行动。

在我国,政府近年来多次公开销毁非法象牙及制品,积极履行打击象牙贸易的承诺。不仅如此,在国际合作方面,中美两国政府也在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尤其是禁止象牙贸易领域开展密切合作,这一举措旨在减少非洲盗猎案件数量,推动当地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同时中国、美国和肯尼亚政府在减少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希望通过在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加强各国信息共享,减少在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出现的盗猎现象,推动非洲环保事业发展,更好地保护非洲宝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行动产生效果。今年初,据肯尼亚环境、水与自然资源部的数据显示,肯尼亚近年来境内野生动物盗猎案件不断减少,遭到猎杀大象数量从2012年时的384头降低到2015年时的96头,被猎杀的犀牛数量也从2013年时的59头降低到2015年时的11头。

猜你喜欢
走私野生动物犯罪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В Китае началось рассмотрение проекта решения о запрете нелегальной торговли дикими животными中国保护野生动物再立重典
Televisions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环境犯罪的崛起
智辨走私贩
寻找石像
“犯罪”种种
有些行为不算犯罪
走私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