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广场

2016-05-14 02:10
环境 2016年8期
关键词:外包垃圾处理太湖

新京报:

上海垃圾偷倒太湖,谁之过

上海垃圾偷倒太湖事件的触目惊心之处,不仅在于其“‘垃圾山高高耸立、苍蝇满天飞”的恶心观感,更在于其层层转包倒手、黑色利益链惊人的运作过程。现代城市的垃圾处理,虽已有垃圾排放权交易这种市场化运作模式,但它是以公平的货币交换为基础的。而上海垃圾偷倒太湖事件却完全变了味:上海环卫机构既没有与苏州方面签订垃圾交易协议,将垃圾外包给中介机构后也没有后续的跟踪监督,任由其层层转包,终致以邻为壑的恶果。

本质上,上海垃圾偷倒太湖事件,是城市公共服务外包跑偏的一个样本。公共服务外包是舶来品,它的基本原理是政府付费、由民间组织将政府业务承包。这本是政府与民间资本良好互动的社会治理范式,但在上海垃圾偷倒太湖事件中,却因为具体程序的跑冒滴漏,沦为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温床。

城市垃圾由相对发达地区流向不发达地区,如果没有专业的交易系统与严格的后续监管,问题必然频发。这也就意味着,在城市垃圾外包服务中,环卫机构的监督与跟踪程序一定不能缺席。

中新网:

异地偷倒垃圾为何还在疯狂上演

城市垃圾处理不好,不但污染环境,有时甚至要“命”——比如去年某地发生的渣土受纳场滑坡事故。这几年,城市大饼越摊越大,生活及建筑垃圾与日俱增,远远超出了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必须为垃圾寻找一条出路。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上山下乡”,“垃圾围城”最终衍变为“垃圾围村”。曝光、谴责也罢,打击、禁止也好,只要城市无法消化自身生产的垃圾,对外输出就是必然。治理垃圾异地倾倒问题,必须依靠严厉执法和监督举报,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城市垃圾处理上来。

“垃圾围城”肯定不行,“上山下乡”也没出路,城市垃圾还是要“向内”找到化解之道,而不是依赖偷运偷倒。治理这一难题,城市主政者除了要有足够投入,建设垃圾处理厂之外,还要借鉴国外技术、进行相关研究,找到科学的、合理的、多元的处理方法。同时,要重视垃圾的循环利用。公众层面,制定合理的垃圾收费管理制度,落实垃圾分类收集责任,降低垃圾处理难度。运行机制上,政企分开,建立政府和企业双赢的市场机制。

一些城市只顾自己光鲜,却把“脏水”倒到别人地头上,让别人替自己承受。这种没有整体意识、缺乏可持续性的治理思维必须改变。

青年时报:

“上海垃圾偷倒太湖”事件的未竟之问

直面“跨界倒污”,不再止于简单的“协调”和“防守”,相反,通过司法途径来表达治理态度,这不仅体现出太湖方面对“跨界倒污”的零容忍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具有样本价值:要让“跨界倒污”行为彻底消失。但回头看“上海垃圾偷倒太湖”事件,仍包含着系列的未竟之问。

动辄跨省倒几千吨垃圾的底气从何而来?以常识来论之,跨省倒垃圾不仅是涉嫌犯罪的行为,本身也包含着以邻为壑的因子,如此事件为何一次次地发生?穷根究底,更大的缘由,可能仍在于相关的法规流于形式,处罚力度有限。有论者就指出,尽管我们有着系列关于垃圾处理的法规,但针对垃圾偷运、有组织偷运垃圾并未做出明确的限制,有针对性的罚责也相对空白,这自然给予了偷倒者以部分的底气。

城市化在高歌猛进,可以肯定,城市产生的垃圾只会越来越多,也会面临日益上涨的垃圾处理压力。而就法律现状而言,污染刑事立案往往门槛太高,并存在取证难、定性难、追责难的尴尬,许多排污行为明明危害环境生态,给民众造成损失,却不能被有力惩处。

猜你喜欢
外包垃圾处理太湖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探索科普垃圾处理知识的有效路径
美丽的地方
太湖边的橘子
赞东太湖
太湖“开渔”迎丰收
企业竞争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风险及应对措施分析
环卫型推土机的设计与相关研究
中国外包市场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