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散视角下《上海孤儿》的叙事方式

2016-05-14 16:44王伟
人间 2016年8期
关键词:反讽

摘要:当代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上海孤儿》以英、日帝国主义混合控制的上海租界作为故事背景,透过其流散作家的视角, 运用零散回忆的手法编制故事,为读者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遭受英国鸦片贸易、日本侵华战争双重侵略的中国历史。在了解小说历史语境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叙述者的叙事行为,透视出作者在重新审视那段被西方学者压抑的中国殖民历史,批判了英、日帝国主义罪恶的侵华行径。

关键词: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不可靠叙述;反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7-01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于20世纪80年代走红英国文坛,并成为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生于日本长崎,五岁随父母迁居英国,与拉什迪、奈保尔并称为当代英国文坛“移民三雄”。石黑一雄擅长从流散视角出发,以优雅细腻的语言叙述回忆历史、个人与社会的交互关系,被誉为“寻觅旧事”的圣手。他的小说多反思英、日历史,继承了英语文学的隐忍节制和日本文化的“物哀”、“幽玄”,充满了对历史问题的深切思考。创作于2000年的长篇小说《上海孤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30年代,主人公“我”,班克斯·克里斯托夫,是闻名全英国的侦探,在伦敦的上流社会圈中如鱼得水。然而,在班克斯的心中,始终有件悬案无法释怀,那便是童年时代父母在旧上海的离奇失踪。二战开始,班克斯终于下定决心返回上海,完成自己心中的使命,破解父母失踪之谜。

在《上海孤儿》中,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班克斯像写一部回忆录一样,展现给他曾经经历过的和他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整本小说由七个部分构成,这七部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包含前三个部分,这个阶段故事都发生在伦敦,分别叙述于1930 年7月24 日、1931年5月15日和1937年4月12 日。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故事发生在上海,分别是1937年9月20日、1937年9月29日和1937年10月20日。班克斯成年后重返上海,目的是为了解决父母失踪之谜并试图弄清自己是否是孤儿。最后一阶段是1958年11月14日,这时的班克斯已经53岁,他试图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石黑一雄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似真似幻的世界,读者看到的故事全都出自班克斯的回忆,尘封多年的生活被重新挖掘讲述,在凌乱的故事片段中,过去和现在被联系在一起,回忆开始变得模糊不清,读者能感觉到班克斯在自我欺骗,班克斯讲述的故事是他认为应该发生的,而不是现实中实在发生的,这也是形成班克斯的不可靠叙述的原因之一。

小说中出现的回忆包括班克斯在上海的童年,班克斯初到英国时的中学时代,班克斯与在晚宴上认识的一位名叫莎拉的女子的纠葛等等。有意思的是,在叙述的过程中,班克斯总是感到愤怒,因为不知为何,在同一件事情上,他人的回忆总是与班克斯自己的记忆相差甚远。在班克斯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母亲是作为抵抗鸦片的主力军而远近闻名的,然而在接下来的回忆中,班克斯却不再有十分把握她是不是真的一字不差地对检察官说了那些话。他认为可能自己把她说那些话的时间、地点、人物整个记错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班克斯母亲激烈言辞所针对的对象不同,产生的意义就会截然不同:若是针对卫生检查官,那么她是在公开场合批判鸦片贸易;若是针对父亲,那么她不过只是私下的反对罢了。根据班克斯的叙述,针对卫生检查官的可能性可以排除,因为班克斯自己知道,就算母亲情绪再激动,也该能想到这些话不合时宜,容易招来耻笑,她不会糊涂到这种地步。我们可以认为,班克斯的模糊叙述正说明他批判鸦片贸易的观点不过是内心想法的投射,因为他们家当时赖以生存的公司竟专门经营十恶不赦的行当,他的幼小心灵正饱受折磨。

作者在创作小说时,刻意制造的这些不可靠叙述,达到明显的反讽效果,给予人物复杂的性格,同时也使叙述者的人格复杂化。整篇小说,都处于班克斯自己的主观叙述,这样模棱两可、甚至明显的时而颠倒是非的叙述,一方面为班克斯对故事的主观性论断找到了开脱的理由,另一方面,这种模糊叙述方式能使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意味,向读者表明作者对鸦片贸易的尖锐批判。

班克斯在对往事模糊回忆的过程中,一直站在母亲一边,母亲那些质疑父亲质疑鸦片公司员工的话其实是班克斯自己的心声。在小说结尾处,他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自己,指向了班克斯象征着的整个大英帝国。正如班克斯受益于英国在华鸦片贸易,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靠的也是对中国等众多国家的殖民、侵略以及鸦片贸易。透过班克斯探寻自己“原罪”的心路历程,读者领会了隐含作者的反讽用意,跟随作者一起重访了那段帝国主义罪恶的侵略历史。

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叙述者班克斯并没有对英、日的侵华行为表现出过多的感情,在班克斯离开上海多年后重返故地,他的目的仅仅是要寻访自己当年离奇失踪的父母和失联多年的幼时伙伴,对日军侵华行为表现的很漠然。随着在上海的调查日渐深入,他开始关注到上海在战争的摧残下变得破败动荡,他的视线落在了人间疾苦,当他在生死一瞬间救下了自己的童年好友时,他的叙述渐渐的和隐含的作者融合,终于拥有了作者一直在全文投射的情感。另一方面,作者的意图在班克斯和山下哲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哲在身受重伤的时刻,心心念念的是自己的童年和家庭,而战争摧毁了这一切,弥留之际,哲期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创造美好人间,不让子子孙孙看到这因战争而变得丑陋悲惨的世界。

作为隐含作者的石黑一雄在《上海孤儿》中展现了自己的流散历史观,小说的主要背景旧上海是多文化杂存、英日势力冲突的典型流散空间,透过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客观的叙述,为被压迫、被侵略民族的历史提供复现的途径。在《上海孤儿》中,作者表现了罕见的正视历史的勇气,不仅向人们揭示了英国向中国运送鸦片牟取暴利的历史, 而且对日本的武力侵华行径进行了无情批判。

参考文献:

[1]钟志清,寻觅旧事的石黑一雄[J],外国文学动态,1994.

[2]童明,飞散的文化和文学[J],外国文学,2007.

[3]石黑一雄,上海孤儿[M],陈小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赵毅衡,当说着被说的时候[M],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王伟(1992—)女,汉,江西,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日本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反讽
繁华背后的阴暗
刍议影片《斗牛》中的荒诞审美
浅析反讽在《变形记》中的几种形式及其效果
临界之美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论刘醒龙《蟠虺》中的隐喻、反讽艺术
反讽与小说
反讽对历史剧《亨利六世》内涵的丰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