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循序渐进的政治发展

2016-05-14 10:25张吕好
民主与法制 2016年8期
关键词:制度化议题逻辑

张吕好

这些天,中国社会最引人关注的焦点,莫过于已先后拉开序幕的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每年3月,全国两会都会如期开启,公共议题、评论热点指向两会时间。全国两会不仅调动了政府和民间的关注重点,因而调集了全社会的资源参与国家重要决策的建言和讨论,而且能够囊括当下政治生态下改革与发展的各类提议,实际上是全方位地汇聚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与方案、思考与争论。

全国两会的主要意义是作为民意收集、过滤的渠道。透过这一机制,国家决策接受来自会场内外社会方方面面密集而非分散的检验,一方面,决策的内容需要通过上述检验方式得以完善;另一方面,这也是决策获得“合法性”的重要形式。就这个意义而言,全国两会的政治展示更具有“集中式民主”的示范属性。

与此同时,借助全国两会所形成的公共讨论平台,在民意收集的过程中,国家决策信息自上而下地传达,并力图引导对决策构想的深入讨论,达成决策的正式发布和施行。由此,两会也成为一个决策信息发布平台。换言之,它辅助国家决策的形成和完善,而非通过漫长的民主议程来制定决策,这对于理解中国两会的独特属性尤为重要。

因此,全国两会这种民主政治形式植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而后者则构成了实质的、决定性的政治制度因素。从当前现实看,两会程序主要是作为建言献策,并在形式上赋予法律效力的程序。从历史的角度也能得出同样结论。

全国两会这种政治形式本身也在发展中,从开始建立、运行到现在的规范化实践,从一度被长期废弃到成为年度政治盛会,全国两会发展的主线是制度化。至于其制度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内容与程度,两会制度化与政治文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它与历史与现实的适应性等,由于蕴含了复杂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难以给出简单的解答。就全国两会制度化发展的方式与步骤而言,在各种复杂因素下,渐进地发展应是温和有益的路径,正如它此前已经演示的发展脉络那般。

毫无疑问,全国两会已成为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其重要性随着公共、民主讨论的深入而不断强化,开始日益彻底摆脱早期简单的决策附和机器的外在形象。这是社会日益发展、决策日益复杂带来的结果,也见证了政治制度渐进式进步的历程。

与近年来的历次全国两会类似,2016年全国两会的关注热点在开幕前就已经确立,并且通过多种渠道被预热。有关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十三五”规划的具体决策将是本年度全国两会平台上的热议话题,循着政治决策的逻辑,在两会会场内外,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将围绕这些话题展开公共讨论,最终结果在于形成更为完善的决策,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

在上述议题之下,经济上的简政放权、调结构促转型,以及改革攻坚、扩大开放、继续反腐倡廉等等,都是对核心议题的具体展开。过去两年多,这些方面已取得了很多进展,以全国两会为平台深入讨论上述议题,就是要吸取各界更多经验和智慧,在具体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达成共识,在更高层次上完善改革与发展的决策。

总之,在实践中发展完善,是全国两会这一政治形式自身的发展逻辑。可以期待的是,这一发展逻辑不会轻易中断,类似本年度全国两会所讨论议题,因其重大意义,还将继续强化两会政治发展的渐进式逻辑,最大程度地发挥民主和法治的制度功能。

责任编辑:阿计

猜你喜欢
制度化议题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