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一个舌尖上的精神心理问题

2016-05-14 01:19李丹彦
健康管理 2016年8期
关键词:贪食暴食厌食症

李丹彦

进食障碍属于心理精神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类疾病,简单点说,就是由于心理、精神上的原因,引起身体的某些系统活动异常(如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进而导致身体一些本身正常的功能不正常了。

从表现上来讲,进食障碍主要是“吃”这个行为的不正常,主要可以分为“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

所以,我们可以把进食障碍简单理解为“一个关于『吃』与『不吃』的精神心理问题”。

据有关数据统计,世界上约有3%的青年及成年人患有严重的进食障碍症,其中年轻人占了10%,而男女比例为1:10。

这意味着:

绝大多数进食障碍患者为年轻女性;

青少年时期是进食障碍主要高发时期。

后果很严重!

厌食症的最严重的健康风险是死亡,死亡原因或为“大幅度体重降低”,或为“自杀”。

此外,厌食症可能造成的其他问题包括:

心脏病;

月经紊乱或闭经;

不孕;

发育迟滞;

大脑和神经损害;

癫痫;

感觉丧失;

贫血;

……

而贪食症相关的健康问题不像厌食症那么严重,部分原因是大部分贪食症者体重都在正常或超重水平。

但贪食症可能导致的病症有:

牙齿和牙龈问题;

肌无力和心律不齐;

消化问题(如便秘)。

此外,还有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和其他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如:

抑郁;

性滥交;

偷窃;

酒精和药物滥用。

人活一张嘴,“吃”的行为不正常,就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而正确识别进食障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根据精神病学界权威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诊断标准,下面一些指标可用以识别贪食症和厌食症。

此外,可以通过“进食障碍调查量表”进行自我测试,了解有没有进食障碍的认知或行为症状。

神经性厌食症——不仅仅“不想吃”

厌食症的主要症状表现有:

1.体重明显下降

通常,患者的体重与标准体重相比,会低出至少15%。

DSM5指出,那些由于原本就肥胖,虽然体重骤减、但还没降至低于正常值15%的人群,也应纳入“高危人群”范围。

2.对体重的认知歪曲

患者会表现出对“体重增加”或“变胖”的高度恐惧,甚至有的人已经明显消瘦了,仍认为自己“太胖”,并且对于体重过低的危害性不以为然。

3.厌食后贪食,贪食后又出现补偿行为

由于长期饥饿,患者对食物的强烈欲望会间歇性爆发。

但进食后,患者又会自觉采取“补偿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自我催泻、催吐;

过度疯狂运动;

服用泻药。

此外,暴食行为通常都是秘密进行的,因此,患者往往回避集体聚餐。

4.内分泌失调

由于营养不良及精神病态,女性患者会出现闭经症状——至少连续三个月不来“大姨妈”;而男性则可能有性欲减退及阳痿的表现。

若是青春期前发病,患儿的发育则会放慢,甚至停滞。

5.其他症状

除此之外,患者的症状可能还包括皮肤干燥、怕冷以及手足冰凉,经常感觉疲倦、虚弱、眩晕等,这和营养不良的关系比较密切。

青春期的厌食症征兆

由于厌食症在青春期多发,并且,孩子往往不愿意坦诚自己的厌食行为。

因此,家长应注意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否有以下反常的行为:

既往进食习惯改变:如以前特别爱吃的菜没有缘由地突然拒绝再吃,不按饭点进餐,或减少每日进餐次数等;

青春前期的孩子体重停止增加:这个阶段正是生长发育活跃时期,孩子每年体重应该有显著增长;

女孩儿出现闭经或月经紊乱;

不想和家人一起吃饭,以回避集体进餐,愿意独处;

吃饭时或吃饭后频繁上卫生间,并且待的时间较长,可能会将水龙头打开,以此掩盖呕吐的声音;

以前都不怎么活动的,突然开始运动,甚至过度运动了;

频繁称量体重,将体重视为生命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神经性贪食症——纠结的“吃货”

神经性贪食症比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年龄稍晚些,患病率却更高。

最明显的特征是:患者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进食欲望,出现根本停不下来的异常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减轻体重。

这是一种体重变化并不一定明显的进食障碍,多为18~20岁的女性。

患者的内心独白大约是这样:本宝宝不仅要不停地吃吃吃,而且还要瘦瘦瘦成一道闪电!

如此矛盾而又高标准的要求,真是让人震惊啊。

那么,贪食症患者有哪些主要表现呢?

1.周期性暴食

短时间内暴食

短期内(如两个小时里)大量进食,并且摄入量超出大多数人正常情况下的数倍,进食速度也特别快;

难以控制进食欲望

发病期间,患者对于“吃什么”和“吃多少”都无法控制,常常食不知味,只是机械式地往嘴里塞食物,且偏爱高热量的垃圾食品,一直吃到腹胀难以忍受为止。

2.周期性暴食后弥补行为

暴饮暴食后因担心体重增加,会反复采取弥补行为,如自我诱发呕吐、使用泻药、利尿剂或完全禁食、进行过度运动等。

3.持续出现

暴饮暴食和弥补行为平均每周发作至少两次,至少持续三个月。

4.对体重非常介意

患者以瘦为美,担心肥胖,对自我的评价很大一部分来自“体重”和“身材”的描述。

哪些人容易患上进食障碍?

假如出现以下症状,你就要当心了,因为,这样的人是进食障碍患病的“高危人群”,容易发展成进食障碍:

体重指数处于正常或偏瘦范围,但没有出现身体发育延迟、停止;

对体重与体形存在歪曲的认知,对身体不满意;对于体重增加的情绪反应强烈;认为体重与体形影响到自我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下列异常进食行为中,自己至少有一种:

节食:对进食过分关注,进食过量后伴有内疚感,这影响到日常生活;

暴食: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吃撑仍难以控制,进食后又会后悔;

补偿:诸如食用泻药、引吐、过度运动等,存在至少一种补偿行为;

月经正常或有些紊乱,但不存在闭经的现象;

暴食或补偿行为出现过一次以上,持续时间达到至少一个月;

症状轻微影响到个体的身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但严重程度不及进食障碍。

出现进食障碍,怎么办?

1.定期看医生

进食障碍需要一对一的专业治疗,医生会同患者讨论体重和营养的问题,并和患者一起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2.重塑正确价值观

患者往往存在诸如“瘦就等于一切”“要么瘦,要么死”等不合理观念,这就像被植入大脑的“病毒程序”,需要我们主动识别和拦截。

除了心理治疗能帮患者更快地做到这一点,患者自己也需要爱自己、接受自己,这样才能抵挡媒体关于“什么是正常体重和理想体型”的洗脑。

3.制定规律的进食计划,并遵守

一日三餐最好要安排在固定的钟点,养成定时进餐的习惯。吃饱了,就停下,阻止自己吃得过饱。

4.选择新鲜、健康的食材

新鲜蔬果和鱼、禽、蛋、瘦肉等可以多吃点,健康的、平衡的饮食能够让人精神一整天;进餐时,不妨放慢些速度,细细品味食物本身的味道。

5.规律、适度地锻炼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运动不仅有益身体,也有益心态——喜欢运动的人,心态更加健康。

6.培养兴趣爱好、学习新技能

新的爱好和技能可以让注意力从食物上挪开,并且增加自信。学习新技能、发展新爱好、做志愿者、养只小动物等等,都能起到效果。

7.改善家庭关系

假如家有进食障碍的孩子,家长需要努力改善家庭气氛,要包容和接纳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尊水平低,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厌食症或暴食症。向孩子表达爱,对孩子的进行及时和具体的表扬,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建立畅通而有效的亲子沟通,都能够给予孩子一个强大的家庭支持系统,抵御不良心理精神问题。

猜你喜欢
贪食暴食厌食症
国王的厌食症
玩手机时间长,孩子易暴饮暴食
当“吃”成为一种负担
大脑对食物的反应:贪食症患者VS健康人群
“贪吃”的小靖有心病
Case Study of An Adopted Chinese Woman with Bulimia Nervosa: A Cultural and Transcultural Approach
鉴定出暴食神经元
暴饮后为何总会暴食?
厌食症,你知道吗
暴食症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