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文化情结

2016-05-14 13:04韩向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从军行苦乐豪情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耀眼的明珠,也是中国智慧宝藏中的重要部分。唐诗兼具艺术价值和智慧灵光双重特性。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浅切平易,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宛若芬芳各异的香茗,读后让人余味无尽。从家国大事到家庭纠纷,从朋友邻国到同僚友朋,从人生设计到饮食起居,都在唐诗中通过精粹的语言、灵动的风格纤细入微地展示出来,唐诗就是诗化的人生。

一、烽火台上的侠骨柔情

高适《燕歌行》展示了隔山隔水,两两相望,挡得住的是彼此的身影,挡不住的是思念的深情。王昌龄的《从军行》写烽火台上,孤独的城楼矗立在荒凉的旷野上。举目四望,秋意浓浓,羌笛传来,曲调悠扬,如泣如诉,想来久别的妻子也在深闺里思念我吧!

唐诗里的勇士们,抛家别子而来,战火纷飞,生死一念的战场让他们无暇顾及内心的感情。唯有在寂静的秋夜中,冷月的清辉里,才能想起家的温暖。这份深情的牵挂,犹如风筝的长线,虽然飘出很远很远,但一切都是为着最后的团圆。

二、狼烟点燃的壮志豪情

王维的《陇西行》是十万火急的军情、风驰电掣的军书:匈奴围困酒泉,关山飞雪阻碍了军情的传递,后面的故事,引人遐想。王昌龄的《从军行》写青海上空,长云漫卷,遮住雪山。站在孤城上,遥望玉门关,不禁想家思亲。但辛劳与责任,光荣与梦想,是战士们的铮铮誓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雪花犹如梨花怒放,胡琴琵琶羌笛,更添诗情画意,是唐代诗人的浪漫与豪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时代,因为强大,也因为壮美。大唐的自信与豪情,就融化在一幅幅边塞诗的壮丽美景之中。

三、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王维《少年行》表达男儿责无旁贷的使命:投笔从戎,策马扬鞭,鼓角争鸣,烽火边城,青春的渴慕与热盼是诗人战死沙场报效家国的梦想。崔颢《赠梁州张都督》表达了虽然风霜雨雪令将士们吃尽苦头,而能够杀敌报国,便是男儿的一种荣幸。杨炯《从军行》写军情如火,心中的英雄气概层层激荡,金戈铁马,奔赴沙场。军旗褪色,鼓角争鸣。宁做小军吏,胜过一书生。王翰《凉州词》中甘甜的美酒,通透的夜光杯,断断续续的琵琶声,汇成了塞外独特的记忆。

功名利禄不重要,封侯拜相不计较,只有开怀豪饮,醉卧沙场,才是人生珍贵的经历。

四、深埋心底的夫妻挚情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堪称最为简短又精致的情书。白居易《赠内子》描写与妻子苦乐相伴,也算是一种精神安慰吧。李白的《赠内》中满是撒娇和淘气,很像做错了事向家长检讨的孩子,让人又气又爱。

无论是李商隐巴山夜雨的相思,白居易荣辱与共的流年,还是李太白酒后猛醒的倾诉,都记录了相濡以沫、与子偕老的深情,见证了苦乐与共的婚姻。不管如何曾经沧海,如何激情澎湃,最终都要回到一粥一饭总关情的日常生活,这就是爱的真谛。

五、魂牵梦萦的苦乐相思

刘禹锡的《望夫山》让人心扉滴血。苦苦的相思之情,使故事的主人公在后人心中化为永恒的坚不可摧的磐石。王维的《红豆》把相思之情寄托在定情信物之上,任凭山河斗转,心中情怀依旧。

无论是望夫山还是红豆,都是表达相思的一种媒介。是矢志不渝的誓言,是重若千金的承诺,无论在爱情生活里,还是在艺术世界里,这样的执著始终令人神往。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线段,那么生与死便是两边固定的端点,而相思,恰如这生命段的延长线,它并不因为一方生命的结束而终止,它会随着另一方的爱而绵延下去。这才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唐诗不仅文字绚烂,意象纷呈,而且意蕴深厚,情结万千,字字句句洋溢着我们中华民族人性的光辉。

韩向忠,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猜你喜欢
从军行苦乐豪情
烽火豪情:初光先照映初心
老人苦乐
去昆仑,让肺腑劲燃旷古豪情
挥别校园从军行
心路志 二十三年“坚守史”——情感始终“钉”在百姓苦乐
知交如亲
从军行
十八九岁从军行
万丈豪情,匆匆铸成哀伤
豪情再续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