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在《荷塘月色》中的体现

2016-05-14 13:04王世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眼荷塘月色月色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它出于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之手,被后人誉为传世之作。文中作者采用首尾呼应的结构、清新自然的语言、天然去雕饰的风格、新奇贴切的联想、新奇别致的比喻及精心推敲的炼字,描绘了一幅有着梦幻般诗意的立体可观的荷塘月色图,营造了一个静谧阴沉的小天地。艺术的美感在这篇散文中,尽数体现出来。

一、构思之美

艺术的构思,是散文的艺术魅力的集中体现。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且缜密而严谨的。整篇文章的构思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并且“设眼有致”。散文是具有“文眼”的,具有“文眼”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散文艺术中的传统。“文眼”的“眼”,作用非凡,有“眼”才会有虚实的结合,才会有隐显的意境美,剪裁才会有详有略,结构才会有疏有密。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荷塘月色》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境界。

二、描绘之美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就好像“工笔画”一样,浑然天成,粉雕玉琢,让人找不出一丝瑕疵,无瑕玉璧一般。古有卞和之和氏璧,和氏璧的美,与朱自清之《荷塘月色》可谓是伯仲之间。尤其是《荷塘月色》中的第四、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工笔画”的美感。首先,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色;“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为背景,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其次,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再次,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378字,仅比喻就有十一处,另有拟人两处,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样,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语言之美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一是朴素美。朱自清的语言艺术是最为人称道的。他一向追求“谈话风”的语言境界,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才能亲切有味”。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把读者当做可以倾诉的朋友,让人觉得诚恳自然,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二是凝练美。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写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三是修辞美。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点。经这些修辞手法装饰的语言更具艺术魅力。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他的比喻,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发前人所未发,但又在情理之中,贴切自然。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两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分别突出苍茫的月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的动态。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很能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王世奇,教师,现居山东邹平。

猜你喜欢
文眼荷塘月色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荷塘月色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独行皎洁月色里,寻你前世泪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