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6-05-14 13:04刘启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美的文本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地发展。明确提出了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审美能力的要求。

审美能力确实有助于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现代有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这与忽视了审美有很大的关系,致使学生无法用正确的审美观点看待社会、看待人生。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注重人文性,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力,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完善其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审美力最为重要的途径是“阅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变“分析”为“鉴赏”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当中,教师总是费尽心机地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讲如何分段、如何分层。把一些原本精美的文章进行肢解,分得肢离破碎,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效应。原本是一种美的享受,但到语文阅读时被拆得七零八落,教师如同背着“磨盘”在行走,学生味同嚼蜡,何来的审美可言。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传授知识外,应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通过课文学习的研讨及其他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通过审美心理的培养和构建使学生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把“分析”变为“鉴赏”变为“审美”。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把教材由表及里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语言层,这篇散文虽然不是诗却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优美音韵,特别是“闲人话秋”的部分一定要朗诵好,因为音调本身对学生就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二层是情景层可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这篇散文写了什么景传达了什么情。“冷”“静”“悲凉”之景是如何与作者心中“淡淡的哀愁”如何交融在一起的,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诗意。第三层是哲学意味层。要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从散文所描写的情境世界中去品味散文更细更微更深刻的意味,不必做什么概括。按这样的设计去做,老师将带领学生共同接受一次审美的洗礼,获得美的感受。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阅读个性和独特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当以教师支离破碎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的交流和对话,应该摈弃一切束缚人的个性发展,扼杀人的独创性的做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体味大自然、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艺术与科学中的美,从而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并将外在美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情感、高尚的情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味感悟美呢?

首先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映。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特别有趣的部分做出反映,进而让学生从中发现美感、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其次是将阅读理解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真理、感受生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辨别美丑,进而内化自己的心灵。

三、高扬人文旗帜,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诗意

让课堂充满诗意,说的是一种教学观念,一种艺术境界,就是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和美感,像诗一样飞扬、丰富、优美、充满想象与创造。

为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不受自身情绪的影响,激情飞扬,设立情境的磁场,让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如上《莫高窟》时,师生之间可共同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然后互相问读后感受,老师可问学生、学生可问教师、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问,还可以虚心地问一下作者。通过这些途径使学生与老师与文本进行评等的对话,共同领悟作品的神韵,得到美的享受。

有时还需要引入诗化的语言或借助诗句去创造优美的意境,为学生的翩翩飞翔创造条件。如学习《故都的秋》引用陆游的“槐花落尽桐荫薄,时有残蝉一两声”与课文描写相得益彰,也可引出李煜的诗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

优美的诗句把同学们引入课文意境中去,诗意荡漾的课堂如一股清流,直流进学生心田,使学生在如诗如话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

四、创设优美情境,营造审美阅读的理想意境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文本作者与学生、老师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拥抱,不仅仅是对文体及作者的认知与掌握,还是对文体及作者的体会与创造。阅读教学当中如果忽视了情感,学生阅读的知觉活动就会像一部没有润滑剂的机器,不断减慢运动速度。

因此老师必须在情感方面加强刺激,引起学生注意与兴趣,产生阅读需求。为此,教师可以创建一种与作品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从一个旁观者的、毫不相关的角色引导成为与作品之中的人物息息相关的角色。比如,用图话情境帮学生感悟诗意;用角色情境——分角色朗读,扮演小说、戏剧中的人物,走进人物内心,体悟人物的喜怒;用背景帮助情境——展示与文章有关的事件、人物、时代特征;用多媒体设置虚拟情境等。

五、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意韵之美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静心领会,能够很好地领悟与掌握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能够直接地感悟出文本的精神。但在教学当中,学生所读精品甚少,上课又很少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音韵,领悟情感。如教学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首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古代民歌的语言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铺陈排比,音韵和谐。然后从刘兰芝,焦仲卿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中去感受人们向往自由、幸福的美好心灵,从化鸟双飞的理想追求中,去鉴赏凄美故事的人性美、人情美。这样的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正是人文之光的闪现,正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具体显现。

六、做学生审美历程的诱导者与激励者

文学阅读中,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个性的发挥都有赖于审美感情的巨大驱动。如何去营造浓重的情感氛围,把学生吸引到审美对象中去呢?

首先是诱导,即通过内蕴丰富的话题,摇曳多姿的设问,趣味横生的调侃,极富魅力的讲解,诱导学生进入创造境界,点燃起能动性、创造性的火花,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引导他们去感悟、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题外之美。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力,对作品主题、意境、形象进行积极地创造和补充。

其次是激励,即当学生的见解能动地表现出来以后,教师要倾听、欣赏,当然也要判断,评价要注意评语的“情味”多点头,少指责否定,评价要具有人情化特征。将学生心理的审美情感呵护好,它就会积淀在心里,并作为一个能动创造的基础而起积极的作用。

刘启昌,教师,现居湖南宜章。

猜你喜欢
美的文本阅读教学
好美的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