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后期语文备考教学思考

2016-05-14 20:39骆志惠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答题高三文字

高考对于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人生历程的正式出场仪式。应考是学生的一种综合检测。作为高考的第一堂考查,语文检测更多的是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语文素质。所以高三后期语文的教学不能不思考教学的目的和方法的配合,教学内容与成长的配合。

由此,围绕高考这个点,我们不妨就高三学生语文后期教学和学习进行思考和权衡。

首先,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技巧与分数结合的“完美期待”。

“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说这句话曾经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认识的话,与此类似的看法“百无一用是语文”,这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里是有相当普遍的认同。当然这里要稍加补充的是,大都认为语文可以较容易地为高考增加几十分的认识例外。捉摸不定,起伏跌宕,这是带着加分的功利眼镜看待语文复习的特点;天女散花、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对语文学习效果的急功近利;也有灵光乍现,却终究踪影难觅;等等,难于一一罗列。

其次,教学现状又如何?讲解训练与技巧答题结合的“高效模式”。

高考模式是指挥棒,分数是老师的心跳。模块训练,各个击破,这是老师常备的教学思路;文学是唯美或艺术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总能看到他们眼中那“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迷蒙;大千世界,学生总会将之浓缩为一两个标签,屡试不止,却总问为什么自己的理解模式不灵。

再有,人与文,师与生的配合情形又是什么呢?嘈嘈切切错杂,无声不胜有声。

看到“草绿”,就是春天,而文学里也许是冬日的温度;看到“明月”,就是愁绪,而诗人那里却要展示玉洁……忽略的是文字背后对人的关怀。老师满怀深情地分析,也许学生只听到了其中高考的频率和分值,又或许完全不与你一样的“见识”。师生的心律不齐,自然难得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了。

反思以上种种现状,虽不全部都是问题,但无疑有很多令人迷惑或者说短视的行为。

细思现状背后的综合因素,或许不难看到高三语文教学的一些指导思想偏离;学生学习的目的点的模糊和凌乱;如情感温度低落,思想力度的疲乏,即师生对审美作品的技术化肢解等等。

例如语言运用这类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关注点除了答题步骤以外,鲜有关心人文情怀。小说阅读,了解要素与主题之余,难于触及作者创作的初衷与情怀、人性的观照。古文学习,能解决读得顺畅和理解内容就是万幸,所以背诵为首要事务,解读字词句的意义已属不易,至于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经典句子,我们可以让学生烂熟于心,却有意无意略过孔子等先贤博大的精神空间。芝麻与西瓜同时获取并不是不可能。而在高考压力与驱动之下,熊掌难得,得鱼为上。

我们的路,在脚下,语文的路,在心中。

再读庄子之“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语句,让人能很快拨开层层迷雾,找到可以“訇然中开”的语文的“洞天石扉”。那就是语文复习,无论哪个时期,回到圆心,靠近根本才应该是不二之选。因此,抓取高中语文的文字与情怀结合的脉搏,尤其是后期复习教学的这个路径和路牌,让语文之路走得更愉快与顺畅一些,我们也许可以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词来:

授渔 这不难理解,基本的知识与技巧,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工具,熟悉并掌握这些技能,是走进语文天地的前提。

挖潜 在每个学生那里总有或多或少自己的特点与特长,个性的发现与激发,会体验到每个问题带来的能量感:富含哲理的文字,《都江堰》可以有理性的雄辩气势,感受与贤达思想的碰击;语文每个文字、语气的变化带来的奇妙的意境,恰如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风情无限等等。

律动 师生的节奏一致可,不一致亦可,旋律合奏和谐为佳。教与学的配合,老师的目的点指导明确,引导到门亦可,示例一二亦可;学科与学科的配合,语言文字的荣誉所有的学习之中,有意识地吸取、比较和融合需要之科学和思想。

升华 在回味脑海里走过的文词与作品中,思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自我感觉:和音乐一样,文词学习、运用和玩味,常常不自觉地印合自己心里的期待,抓住它,瞬间会感受到文字的天空可以那么辽远与开阔。阅读训练带来的岂止是答题的应手,更多的是心中的一吐为快和自我生长的快乐。

复习不意味着简单的重复,也绝不只是抓分的训练。去除实用主义或者技术主义,高三后期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情感共鸣、思想穿透、个性激发。

骆志惠,教师,现居重庆。

猜你喜欢
答题高三文字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高三·共鸣篇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