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让学生紧张起来

2016-05-14 20:39马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困生教材探究

新课改实施以来,围绕“构建高效课堂”的宗旨,许许多多的课堂模式相继出现,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鱼台一中的“四环导学”教学模式等等。作为甘肃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基地的靖远一中,为此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无论怎样的模式,其共同的追求都是为了让课堂取得最大的效益,让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语文课堂的高效,“模式”不是主要的,让学生紧张学习才是关键所在。语文课堂怎样才能使学生紧张学习呢?

一、精研细品,教师要吃透教材

1.吃透了教材,教师才能大胆改革。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课改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互助,问题必须是预设和课堂生成相结合。课堂生成的问题,一旦教师无法解决,那是非常尴尬的,而这点也是教师最担心的。基于如此情况,有些教师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最近,我校开展“岗位练兵,教学评优”活动,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上《赤壁赋》,固守传统,一切按照教学预案有条不紊地进行,不把课堂交给学生,一大半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活跃起来,学习不紧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位教师之所以不改革,大家认为是观念滞后,但我认为这不是观念的问题,而是这位教师在备课上没下功夫,没有吃透教材,没备好教法和学法,既不知如何引导,也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总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不能当场解决,把自己“挂”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要开好“紧张学习”这艘船,就必须扬好“吃透教材”这片帆,才能胸有成竹上“战场”。

2.吃透了教材,才能把握住核心。有些教师虽在进行大胆改革,但由于没吃透教材,没把握好课改的核心,学生的学习也不紧张。同样是《赤壁赋》,一个青年教师运用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课堂非常热闹,轻松愉快,氛围宽松,学生动了,课堂活了,算是一堂真正意义的课改课。但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仅仅是“好”“很好”之类的褒词加掌声,一切都顺着学生,学生学习不紧张,不深思,探究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课堂成了“休闲”、“取乐”的场所,教学效果差。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没真正吃透教材,没把握好学习的重点,没有准确的引导,课改仅是形式,学生根本不能进入紧张地学习,甚至连最起码的基础知识都不能掌握。

二、建构科学有序的教学环节

1.自主学习,成果交流。伴随着高效课堂建设的脚步,我校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推出了运用导学案来教学的方法。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后把问题带进课堂,上课首先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学生相互询问,探讨解决各自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不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差别不是那样明显的,这个过程,不仅是“优生”产生成就感的过程,甚至是“学困生”树立信心的过程。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在学《秋水》时,一位大家公认的“优生”对“望洋向若”的理解出现了错误,而一位“学困生”帮助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这小小的事情,使这个“学困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习信心大增,兴趣浓厚,原来上课时昏昏欲睡的状态彻底改变了,课堂完全进入了紧张学习的状态。

2.成果展示。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之后,占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就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展示。或是自己认为文本最精彩的部分,或是认为最值得借鉴的地方等等。这个过程以及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为了能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参与、紧张学习,我们制定了一套评价机制,就课堂的发言次数实行个人、小组积分制,每周总结评比,给予适当的奖励。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兴趣浓厚,发言踊跃。

3.质疑激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始的生生交流及成果展示,这会有些学生的思维可能有松散现象,质疑激思,把学生带入疑问的情境中,会使松弛的弦马上又绷紧。教师要把“疑”的对象交给学生,“疑”既可以是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中带进来的,也可以是课堂生成的,或者是来自于教师引导的。

4.走进生活,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新课改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教师侧重于类比训练,学生兴趣不浓,再加上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紧张学习,学生这时候极易松弛下来,因此,让学生紧张学习,拓展部分内容的设置显得极其重要。走进生活,让学生摆脱文本的束缚,可以说如同一剂兴奋剂,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马上高涨起来。如在上《古都的秋》时,在品味秋景时,让学生联系家乡的秋,即时训练。学生积极踊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展示了家乡秋的特点,赋予秋以不同的景色,不同的内蕴,不同的情调,构建起了一个个美丽富饶、“硕果累累”、洋溢着丰收喜悦之情的——故乡的秋,学习紧张有序。

三、让学生做“问题”的主人

“问题”的设置是课堂合作探究、紧张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把问题设置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入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当中,激活思维。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研究、体味、归纳、总结,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阐发观点,并展开讨论。“问题”的提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可立足于主题,也可涉足于细节,不要过分去追求“问题”的质量,以免使学生失去自信,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尽量鼓动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思维,勇跃发言,即使没有发言的机会,起码应有思考的行为。不担心问题放得太开,占的时间太多,不担心“法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完成,不要求对文本的内容面面俱到,只认准一个原则——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千方百计寻找“问题”,质疑探究。注重过程,不注重结论;注重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注重答案的正确、知识的积累,这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关键所在。如学习《古都的秋》一文时,让学生提问讨论,一学生提出了一个令大家“吃惊”的问题,他认为文中对“枣子”的描写是一处败笔,此语一出,如石破天惊,课堂上一下子炸开了锅,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姑且不说他的这个观点正确与否,但他对文本大胆质疑,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令人钦佩。他在阐述其理由时,认为文章表现的是作者的孤独感,描写的秋应是“悲凉”的,并且例举了前文写到的花、槐、蝉、雨等都紧扣“悲凉”,体现了材料与主题的一致性,而唯独关于“枣子”的描写未能体现出“悲凉”。看来,这个问题不是随便提出的,是在对全文内容、结构、主题的探索基础上提出来的。学生有赞同的,有反对的,学习讨论可以说既紧张又热烈。如果按惯例让教师去设计问题,不过是:北秋的特点是什么,主题是什么,选了哪些材料等等。学生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中仅仅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已,平平淡淡、昏昏欲睡,学习根本不会紧张起来。

四、教师要注重点拨与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做“问题”的主人,学生在探究中可能会出现茫然和卡壳情况,学习情绪极易低落,课堂容易松懈,这时,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学习《古都的秋》一学生提出文中对“枣子”的描写是一处败笔问题时,学生探究一时拿捏不准,比较茫然,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枣子”的词语,这一点拨就如同给将要熄火的车注入了足量的油,学生马上又投入了紧张地学习当中。通过读课文很快发现即使在“秋的全盛时期”,枣子的颜色也是“淡绿微黄”的,因此表现的还是萧索,可见与全文的主题是一致的,学生顿然豁朗,学习热情又高涨了起来。学生质疑,有时可能涉及不到文本的核心问题,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学生引导到“预设”的问题上进行探究,做到既能探究解决课堂生成问题,又能探究解决预设问题,由“车到山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既保证学习的紧张性,又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五、关注每一个学生

余映潮老师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同一时间段经受训练”,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一种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紧张学习的课堂才算得上真正的高效课堂。让学优生紧张学习不难,让学困生紧张学习就有一定难度了。因为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就是因为课堂不紧张学习,“懒”的缘故。他们思维上常常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速度慢,作业拖拉、完成不及时。这时教师的关注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要想办法治“懒”,要当好催化剂,比如增加提问的密度,多一份关心,多一些鼓励,有意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交给他们回答,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这样他们不仅能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且能增强自信心,会逐渐融入到紧张学习的集体当中。

让学生紧张学习要以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做到身动、心动、神动,让每个学生肯学、想学、会学,学生这样紧张学习了,课堂肯定是高效的。

马平,教师,现居甘肃白银。

猜你喜欢
学困生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