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编者意图 确定教学内容

2016-05-14 20:39张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编者星星教学内容

因知识背景、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差异,不同教师对同一篇教材的理解各有不同,势必对教学内容产生影响。而教材编者的意图宏观控制着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够有效帮助老师设计教学,组织学生学习,从而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一、研读单元提示,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提示”是编者写在每单元前面的话,它一般由两段组成,第一段往往简明扼要地介绍本单元的单元主题、题材特点、学习意义等,第二段指出单元教学的目标、思路和方法。它是一个单元教与学的总要求、总方向、总纲领,明确了单元语文知识积累与语文能力训练的目标与途径、重点与难点、过程与方法,使师生双方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上达成共识,使教学活动每个环节都能指向教学目标。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编了《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四篇课文,这个单元提示的第一段交代了单元主题是感受四季的美丽,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作品中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第二段在上段交代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即感知大意,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做好精彩语句的摘抄和积累。

根据单元提示的要求,我们在教读朱自清的《春》这一传统散文名篇时,就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本,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引导学生抓住修辞句,关键的动词来品读优美的绘春、赞春之句,体会朱自清清新、朴实、优美的语言风格,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对春的热爱、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词句。

二、研究导读提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导读提示放在课文前面,是对具体篇目教学的引导、提示,一般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简要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是节录课文则对全书作概要介绍评价);二是提要文意,点明课文的某些教育教学价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三是介绍文章的阅读方法。因此,可以说导读提示是师生理解文本的钥匙,从中可以省察文本的原生价值,体会文本的教学价值,迅速确定选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端午的鸭蛋》一文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细读此文,在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咀嚼到日常生活的诱人味道。依据这篇讲读课文的“导读提示”,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作者故乡高邮端午节风俗,领悟端午吃咸鸭蛋所寄托的生活情趣、乡土情结;体会作者对故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之情;学习作者“平淡而饶有趣味”的语言风格。多种形式的涵泳品味就比较适合本文的教学。

三、把握专家的教学建议,确定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是教材编者及课程专家对文本教学提出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建议,是教师领会编者意图进而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料。教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例如,《星星变奏曲》教学建议是这样的:一、有必要简介当时“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二、熟读这首诗,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这首诗的抒情性很强,很宜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三、“变奏曲”这一借用的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要认真体会“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有哪些不同。四、诗中多用比喻。理解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花”“旗子”“火”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地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依据以上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能很快地完成教学设计。主要环节应该包括:1.了解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及基本特点。2.反复诵读,感知“星星”的形象,挖掘“星星”在文本中的特有内涵。3.理解比喻的寓意,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者要认真钻研教材,通过把握单元提示、学习导语、教学建议进而领会编者意图,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解决语文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变为“一溪活水”,开辟一条兴味盎然、富有实效的学习途径。

张标,教师,现居安徽蚌埠。

猜你喜欢
编者星星教学内容
编者语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编者语
编者语
串星星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来自星星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