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连用的艺术魅力

2016-05-14 21:42闫文芬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西山少女景物

在汉语词汇中,动词是最富表现力的词性。一个完整句子,最不可缺少的是动词。动词运用得准确恰当,可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景物活灵活现,场面生动逼真。多个动词连用更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从而使文学作品获得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动词连用描绘人物,使人物生动形象

人物的行动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选择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首先,动词连用描写人物的动作,能表现人物复杂的神态。杜甫在《兵车行》中一句“牵衣顿足拦道哭”,“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家人对征人的依依不舍、悲怆愤恨、无奈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有声音,有气氛,有深情,从而鲜明地表现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

其次,动词连用描写人物的动作,能刻画人物微妙的心理。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写一个少女打完秋千归来,恰好遇见客人来到,事件很是平常,但是诗人用了“蹴罢”“起来”“慵整”“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嗅青梅”等一系列的动词,来描绘少女遇见客人后种种不平常的表现,将少女的娇羞、惊奇的微妙心理刻画出来,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再次,动词连用描写人物的动作,能够表现人物的品质。莫言在《母亲》中写道:“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此段文字连续用了“坐、捶打、流、溅”四个动词,将母亲捶打野菜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将母亲勤劳、质朴的品质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动词连用描摹景物,让景物呼之欲出

动词描摹景物,能以动衬静,赋予景物人的情感,让景物活灵活现。而动词连用来描摹景物,能让景物神采飞扬,呼之欲出。

首先,动词连用描摹景物,能够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王维很擅长运用动词描写静景,从而获得以动衬静的艺术魅力。他的《鸟鸣涧》一诗写了“花落”“月出”“鸟鸣”等一系列动的景物,从而使景物富有生机,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衬托春涧的幽静。

其次,动词连用描摹景物,能赋予景物人的情感。杜审言《和晋陵早春游望》一诗中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一连用了“出、渡、催、转”四个动词,描绘了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人的情感,我们仿佛能感受到景物的多姿多彩与春天的生气勃勃。

再次,动词连用描摹景物,能将景物化美为媚。张先善于在诗词中运用“影”字,故有“张三影”的美称。历来诗评家评其诗都关注他诗中的“影”,认为诗句着一“影”字则境界全出。而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还选用了一系列动词连用来描摹景物。如“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暝、破、来、弄”连续四个动词,描写了黄昏后鸳鸯在池边并眠,月光下花枝在舞弄自己的倩影。这些景物都是静态的,但是运用了动词之后,赋予优美的景物以动态,化美为媚。我们似乎能亲见鸳鸯并眠、花枝弄影的画面。

三、动词连用描写场面,令场面逼真再现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而在场面描写中最重要就是人物的活动,动词在描写人物活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动词连用描写场面,能够渲染画面的氛围。苏轼在《后赤壁赋》一文中写道中:“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作者连用了“摄、履、披、踞、登、攀、俯”等一系列动词,”描写了作者独自一人在夜间游历山景的场景,渲染了画面的阴森恐怖、险峻肃杀。

其次,动词连用描写场面,能强化画面的节奏。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写道:“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作者运用“披、坐、倾、卧、梦、起、归”等一系列慢节奏的动词,描写了游众山时的画面,增强了“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节奏,而描写游西山的画面时,则是“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用了“过、缘、斫、焚、攀、登、遨”等一系列快节奏的动词,从而表现了“始得西山”之后,游历西山的惊喜心情。

闫文芬,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猜你喜欢
西山少女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一击即中
观西山
西山闲笔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景物描写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