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沈阳流人函可谪戍诗论

2016-05-14 12:37刘成宝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7期
关键词:清代

摘 要:清代沈阳流人函可因《再变纪》而被流放至沈阳,在戍所期间其积极从事诗歌创作,其诗歌内容有思念故国家乡、反映谪戍期间的艰难困苦生活、对当地自然景色的赞美等。其诗歌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以“哭”和“遥哭”为题,杂言与组诗的运用等。

关键词:清代 沈阳流人 函可 谪戍诗

诗僧函可,于明万历三十九年 (1612)生于书香门第,是礼部尚书韩日缵的长子,字祖心,号剩人,俗名韩宗騋,字犹龙,明末广东博罗人。年轻时才华横溢,擅长交友,关心家国大事,以天下为己任,声名躁动一时,曾与顾梦游、邢昉等人交往甚深,然而当时社会动荡、腐朽黑暗,他便对国事大失所望、心灰意冷,痛感“人间世半点也靠不得”,遁入空门。虽遁入空门,但其仍旧不能放下世俗、放下家国命运,后终因记录抗清义烈事迹而罹罪,于顺治五年(1648)四月流放至盛京,“奉旨焚修慈恩寺”。

谪戍沈阳期间,函可先后在寺庙宣讲佛法,当时沈阳地区的七大寺庙函可都进行过宣讲,被辽沈地区称为“开宗鼻祖”。还与文人学士进行交游,诗文酬唱,抒发感慨。顺治七年(1650年)冬,还集结组织“冰天社”,这也是清初东北地区第一个诗社,函可也成为了清初东北地区的文坛领袖。现有《千山剩人禅师语录》六卷、《千山诗集》二十卷流传于世。

函可在戍所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题材多样,内容宽泛。纵观《千山诗集》,有对谪戍地生活艰难困苦的不满;有对东北地区人民不幸生活的同情;有对戍所景色的描摹和赞美;有对抗清勇士英勇作战的赞扬;有对苛捐杂税给百姓带来奴役的记录等,内容真实,感情真切。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思念故国家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着新的、陌生的环境,函可在节日来临之际倍感思乡之苦,在他的作品中有真实的体现。如《甲申岁除寓南安》云:“梅花岭下小溪边,寒尽孤僧泪独涟。衲底尚存慈母线,担头时展美人篇。先皇岁月馀今夕,故国风光忆去年。香冷夜深松火熄,万方从此静烽烟。”恰逢团圆之夜诗人一面看着“慈母线”,一面吟唱“美人篇”,又联想到亡国之痛,谪戍他乡,悲从中来,用最真实的笔触写下了这首念国思乡的悲歌。此外,在《乙酉除夕二首》其一中,函可写道:“穷年于役笑夫狂,掩却闲窗一事无。对佛不殊栖影鸽,怀人欲折渡江芦。浮山梦里梅难寄,鼙鼓声中日易徂。今夕剧怜灯火冷,夜深空照几僧孤。”弘光政权建立之初,国家便陷入了党派争斗和奸佞之人当道的危机局面,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形势岌岌可危,函可虽身在他乡,但时刻关心政局,只可惜其凭借一己之力不能改变朝政,只能感慨“浮山梦里梅难寄,鼙鼓声中日易徂”,在忧虑、无奈、迷惘中度日,在参禅悟道中寻求精神寄托。其二云:“小雨空蒙罩远天,愁心只在水云边。半生事业鬓间雪,万里音书岭上烟。爆竹不烦惊旅梦,残花留得伴枯禅。鱼声梵呗浑成泪,破衲蒙头又一年。”其诗歌不仅写出了对家国故土的思念之情,同时具有历史文献价值,侧面反映了明王朝的覆亡及其社会历史变迁,有助于补史之阙,证史之疑,纠史之缪。

(二)反映谪戍期间的艰难困苦生活

函可来到谪戍地,便用自己的笔触真实地记录戍所的生活,如《采菊》中写道:“道旁见残菊,幽幽生意微。落英沉无多,安能疗我饥。折来置空饼,共此秋风吹。”函可在戍地见到了眼前一片衰败颓唐的景色,不免心生悲伤,又联想到回家之后的孤苦凄惨生活,便更加无奈,全诗流露出深深的隐忧,以及对戍所生活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在《多多谣》中函可写道:“灵蛇头,筋竹袖,皇英市,多多有。千年龟,张大口。燕支税,多多有。锦牛驼,银狮吼,死人汁,多多有。”这是收录在函可《千山诗集》卷一中的歌谣,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时政府苛捐杂税的繁多,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百姓生活的担忧。此外在《佳人》中写道:“佳人年十八,生长自皇都。结发嫁远人,谓是终身夫。鸡狗亦相将,任逐东西徂,……夫饿妾亦死,妾卖夫得苏。掩袂请速行,东邻有积储。……只今拭枯眼,一片血模糊。父母若早知,不如弃沟渠。”这首诗反映了百姓在繁重的徭役之下,生活苦不堪言,妻离子散,苟且偷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府的不满,对百姓的关心。

(三)对当地自然景色的赞美

东北地区气候苦寒,环境恶劣,中原地区文人都不愿来此地,但当函可来到戍所后,就被戍所的自然风光和矿产资源所吸引,便开始赋诗来赞美和歌颂沈阳的自然风光。

函可在谪戍期间游历了沈阳的名山大川,其对千山情有独钟,多次游览千山,并写诗来赞美千山,如《千山二首》其一云:“三月峰头春意微,昼晴时见一鸦飞。东沟林外闻人语,野老提筐摘菜归。”作者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写出了三月初春千山的秀美景色,作者在千山脚下诗意地栖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过上了自由自在的农村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千山的热爱和对农村田园生活的赞美。此外,函可还有描述沈阳当地自然特产的诗章,如《狗奶子》中写道:“中原所不识,神农所不载。味酸性微寒,嘴尖腹渐大。丛生缀短枝,浑疑人血洒。碎捣蜜罗澄,粉如割成块。陈列俎豆间,明明格上帝。此物亦有时,黍稷皆下拜。”作者来到戍所被眼前的景物所感染,起初作者并不识此物为何,神农也未曾记载,后来其发现此物价值丰富,既能作为植物观赏,同时又可入药。

就诗歌的艺术形式而言,函可的诗歌创作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

谪戍期间的艰难困苦生活,对家国故土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让作者的诗歌创作表现出发自内心深处的愤懑悲苦。如《辛卯寓普济作八歌》云:“辛苦前朝老衲衣,十年与尔不相离。骨残心碎无完肌,至今襟袖血迹遗。谁云新者可代故,何忍抛撇冬夏披。衲兮衲兮汝勿悲,虽然破烂胜牙排,生御风沙死裹尸。”这首诗写于诗人流放戍所第三年,作者将家国命运和自己的遭际结合在一起,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制度的不满,对奸佞之人篡权夺位的深恶痛疾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在《老人行》中作者写道:“问其生时朝代不敢说,但云少壮尚无为。眼看富贵贫贱流,三番两番肉作堆。儿孙丧尽亲戚死,剩此零星干枯骸。纷纷眇者扶跛者,跛者扶眇者,面凹骨削背负鲐。”函可直抒胸臆,将老人生活的情形,老奴的悲惨遭遇展现出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欺压人民的愤懑与不满,及其对喂马老奴的怜悯之情。

(二)以“哭”和“遥哭”为题

函可在戍所期间与友人来往频繁,交情甚深,经常互通有无,酬唱作诗。在其诗歌作品中有很多以“哭”和“遥哭”为题,来悼念亲友。如《哭李给谏》中云:“山中愁未了,走马哭孤臣。白发随江水,青云逐塞尘。史留忠愤疏,天丧老成人。幸有娣袍在,年年渍泪新。”李给谏是诗人的好友,因上书法律的不合理,被流放至尚阳堡,后二年死于戍所,函可对友人的遭际深表同情,对友人的人格品质给予高度的赞扬。此外,在《遥哭玄子》中云:“龙髯一坠恨身存,万里崎岖哭主恩。邓禹未能追邺下,秀夫终合葬崖门。词林尚吐文章气,沙碛频招忠义魂。从此千秋沧海上,风涛怒卷血犹浑。”“玄子”即张家玉,于顺治三年(1647)七月在东莞起兵抗清,是抗清军队的领袖,其以满腔热情同清军抗争最后战死沙场。作者被友人张家玉的爱国热忱所感染,借此诗来赞美友人。

(三)杂言与组诗的运用

函可在戍所期间的情感状态不同,因此在诗歌创作中多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身情感。其诗歌形式多样、题材不一,具体表现为:二言、三言、五言、七言、九言的运用,如《长歌行》中云:“我歌!我歌!旧民犹可,新民奈何?”《临高台》中云:“临高台,望行尘,多少驱车向西去,曾无一个是新人。”《少年行》中云:“红日射高楼,歌声不肯休。”《有所思》云:“有所思,乃在村头三五树”,等等。诗歌形式多样,如古歌谣《山谣》《神谣》等,乐府《枯鱼过河泣》《短歌行》《塞下曲》等,五言诗《寒还将行过宿》《中秋夜独坐》等,七言诗《忆江南》《寒夜作》等。

此外,组诗的运用,是函可诗歌的又一艺术特征。诗人为了讴歌赞美一处的景观,或是对友人的缅怀,或是对家国故土的思念,或是对政府残暴统治的叙述,而采取这种形式,更加深刻、完整地叙述了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如《与藏主夜谈三首》《示学人三十首》《沈阳杂诗二十首》《元日有感二首》《寄与治二首》,等等。

函可作为清初流放东北的第一人,作为谪戍文人的领袖,在戍所期间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歌创作一方面记录了沈阳当地的风土民情、山川景物、人民生活,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沈阳地区的古代文学发展风貌;另一方面沈阳地区独特的环境气候、风俗习惯,也成就了其自身的诗歌创作,有助于谪戍文学的繁荣。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外国语大学2016年优秀硕士论文培育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兴盛.东北流人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刘国平.清代东北文学社团——冰天社考评[J],社会科学战线,1990,(04).

[3]秦嘉.函可《千山诗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释函可.千山诗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5]谢国桢.清初东北流人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刘成宝 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