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对高校外语教育支持研究

2016-05-14 17:31颜健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6期
关键词:外语教育隐性课程

摘 要 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传统的外语教育课程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和职业诉求,开发校外丰富的课程资源、不断完善外语课程体系是未来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此,通过分析输入假设理论、“隐性课程”的作用,以及校外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得知: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对高校外语教育具有支持作用。

关键词 输入假设;外语教育;隐性课程;校外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6-0001-03

1 前言

就我国高校外语课程资源来看,个性化拓展课程比例还相当小,基本满足不了外语多元人才培养要求。按部就班、以课本为主、依托校内课程资源实施教学的现象依然很普遍,教学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众所周知,教学与教育相互依存,随着现代教育理念、技术和手段的不断丰富完善,以及学生心理诉求的不断提高,强调全人教育、面向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作为外语教育有益的补充,校外课程资源开发是未来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找准契机,有效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将是提升高校外语教育水平的关键。

2 输入假设是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

输入假设理论认为,语言习得依赖学习者大量的语言输入,即大量自然环境或正规教育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输入。克拉森指出,在“习得”和“学习”之间存在理论上的不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有意义的输入”:为了成功习得语言,克服不成功的学习,目标语输入必须是新颖的、与学习者兴趣相关的,结构要适合学习者目前的能力水平,以及能被他们所理解。由于学习者始终要集中或努力获取意义而非形式,因此,正式教规则和学规则仅仅是用于监控已习得的外语系统而已[1]。普遍认为,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是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即还存在一个语言输出问题,因为这会引起与说目标语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反过来会促进语言输入。斯温指出:持续对话促使学习者产生“可理解性输出”,给了他们机会去测试有关语言假设,以及注意到他们的能力缺陷,从而迫使他们练习更为多变和复杂的语言,以及处理语言输入理解所涉及的句法而非仅仅是语义[2]。虽然这一观点与克拉森假设有点儿相悖,却使教师更加相信语言是通过使用而学得的。

正是语言学习涉及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训练,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才显得十分重要。在过去,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往往只单纯注意到校本课程资源的简单利用,缺乏校际合作开发,以及共享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卓越远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已经超越了囿于校园范围之内的一套呆板的课程体系教学,“初步形成学校教育、网络在线教育和实践应用延伸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也由原来的‘教学主持者变成了‘教学参与者”[3]。那么作为社会的一员,现代大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并大量使用网络进行交际,个人更多是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交往而学习的,并非仅仅依赖于课堂上所学内容,所有的学习首先是社会的,然后是个体的。

正如列文·维果斯基所云:儿童和不熟练的学习者所拥有的知识是通过与他人(父母或老师)交流而提高的,他们对问题的逐步引导就是所谓的脚手架。新近发展区被界定为“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成人指导下或与更能干的同龄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4]。即使在成人之间,交往的角色仍是关键,新知识不是传送的,而是相互构建,然后在可靠的合作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内化而成。在建构主义语境中,无论是导师引导还是同龄人引导,从认知视角考虑的任务型交往代表了通过社交的合作学习。可见,由维果斯基理论主导的研究既关注课堂教学,也关注在线学习。

由于语言输入和输出在外语学习中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校外课程资源的引入解决了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问题。在高校,课程资源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尽管国内理论界于本世纪初就开始了课程资源这一领域的探索,但是就我国整个高校外语课程体系来看,仍需要优化,表现在同质化现象严重和课程管理体制缺乏弹性,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偏少,缺乏各高校自主的课程开发和教师自由决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跨校自主选课等灵活性。特别是我国的外语课程体系深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表现出更新速度不快,难以跟上国际形势发展,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校际外语课程体系共建,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暂缺创建区域内各大高校外语教育联盟。这势必影响到我国外语教育课程资源的大规模合作开发,以及扩大与国外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的范围。

3 “隐性课程”在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高校外语教育涉及人的培养问题,因此,它不仅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涉及人的个性化成长,“一方面是一种特殊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人之间的一种转让或交流‘知识的活动;另一方面,这样的活动是持续不断的,不仅发生在接受正规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包含在非正规的教育活动中。此外,在活动过程中,作为一种中介物的知识(实际指的是文化)非常重要”[5]。也就是说,外语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要培养能突显其外语特殊身份的专业化人员,还要兼顾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多元化人才,需要对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有利的职业化、现代化的外语人才。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在外语人才的类型与规格方面,单一的懂外语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都需要大批既懂专业,又具备良好的外语语言技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6]。因此,高校外语教育应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看作一种全人教育,而担负这种全人教育的载体就是课程体系。过去习惯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所疏忽。事实上,高校外语课程应当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依存关系。如果“显性课程”代表那些专为学生语言基本功培养的教学内容,那么“隐性课程”指为社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隐性课程”不列入教学大纲,但需要贯彻于教育全过程。

按照菲利普·杰克逊的说法,“隐性课程”看重的是特殊技能,诸如学会安静等待、学会克制、努力完成任务、保持忙碌、友好合作、对老师和同学态度温和、干净守时、举止文明等。学校生活的这些特征和要求并不包含在知识结构期待中,也与教育目标几乎没有关联,却是取得满意进步的基础。无独有偶,罗伯特·德瑞本也指出,光靠家庭生活结构是不可能为孩子进入成年人世界做好充分准备的。他通过对学校文化的调查总结道:在学校,他们教会学生营造短暂的社交关系,更多地融入人格同一性中,接受分类对待的合理性。正规的学校教育不仅教“显性课程”,也间接向学生传达诸如独立、成就、帮助他们今后在成年人世界获得会员资格之类的“隐性课程”。

因此,一个完整的外语教育课程体系理应包含“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它们共同担负起外语教育的重任。由于“显性课程”是专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服务的,是每一所大学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因此,多数情况下它被看作容易贯彻执行的;而那些培养学生个性、塑造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的教育则更多地依赖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它们被看作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实现的。相对来说,开发这些“隐性课程”需要得到更为广泛、更为长期的支持,试想在学校更多地是依赖一套规定来约束学生的,如按时上课、按时交作业、完成毕业论文等,而在家里他们并没有受到纪律的约束,可能只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而已。既然每个人的生涯都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阶段,三个阶段中群体数量是不断扩大的,而处于中间位置的学校是连接家庭和社会的桥梁,那么,“隐性课程”开发更多地要引进校外的课程资源,并通过它来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通道,帮助学生获取额外的语言和技能训练。

4 开发校外外语课程资源的参考路径

十八大以后,我国明确提出建立应用技术型大学联盟、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设想。着眼于新形势下通过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来支持国内高校外语教育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的:一是可以理清国内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现状、需求和困难,为解决课程资源不足问题提供途径;二是可以理性思考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通过开发校外课程资源这一途径来支持国内高校外语教育的进一步提升。

面对当前国外关于大学课程资源的研究已进入理论和实际运用阶段之际,大量的教育机构和研究人员致力于课程资源中心、课程资源信息库和网上课程资源的建设研究,以及致力于校外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性研究,以方便教师、学生、家长获取、选择和利用。如哈佛大学和MIT创立的edX有49所大学加盟,有175门在线课程,100多万学生选修;斯坦福大学创立的Coursera有82所大学加盟,386门在线课程,350万学生选修;斯坦福大学创立的Udacity有25门在线课程,40万用户;英国开放大学FutureLearn加盟成员包括26所大学、大英博物馆、英国文化协会以及大英图书馆。

国外课程资源开发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迫使我国外语教育做出新的调整,即将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置于主体与自然、主体与社会、主体与自我三重关系框架中加以考察,“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5]。开发校外外语课程资源有如下参考路径。

立足于校本经验,对现有外语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过去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教材就是课程资源,因此造成大学外语教育千篇一律,以讲授知识为主,每个学期按部就班地把每一门课程该上的教材内容讲授完就了事。事实上,教材只是一个授课风向标而已,真正意义上的授课是要以教材为中心,立足于校本经验,在不脱离教学主体的条件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材,不断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并制订适切的教学计划。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结合当地或全社会的需求状况引入相应的校外课程资源,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将教学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优势去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运用现代网络多媒体,开发外语网络课程资源 语言输入假设表明,语言多半靠习得而成。因此,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光靠讲授显然是不够的。既然当今网络技术如此发达,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现实,那么,能否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外语网络课程,为他们营造一种真实可靠的语言环境并让他们进行课外上网学习呢?回答是肯定的。只要通过有甄别地引入国外的诸如人文地理、社会生态、经济政治等内容进入大学外语课程教学,就能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缩短其社会化进程,以及学会地道的外语。正是由于丰富多彩的网络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开发校外外语网络课程资源还凸显出一种人文关怀精神。

关注日常生活,开发生活中的外语课程资源 一切源于生活。不仅语言要在生活中学会,行为习惯也要靠在生活中养成。大学校园就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学生在其间生活、学习、交友、获得各种荣誉等,这一切预示着学生获得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但是,正如外语教育不能只关注语言知识的获取一样,大学象牙塔不足以让学生具备成熟的思想。因此,外语教育也要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经验表明,融时事政治、新闻报刊、艺术鉴赏等内容于外语课程教学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毋庸置疑,通过关注日常生活,开发生活中的外语课程资源,能为学生开辟另一个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语言,并且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 Longman,1985.

[2]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颜健生.大数据时代高校英语数字化教学的转型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5(3):79-81.

[4]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5]黎琼锋.教育是什么:源自教育隐喻的理解[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37-40.

[6]束定芳.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3(3):426-435.

猜你喜欢
外语教育隐性课程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职校语文课堂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论音乐社团活动运用于韩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试析智能语言技术对外语教育的冲击
浅析旅游职业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南美洲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的特点和今后发展趋势